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防斜打快技术在库车前陆区的实践应用
梁红军, 刘洪涛, 颜辉, 陈凯枫, 阳君奇, 周智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49-5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6
摘要72)      PDF (1341KB)(32)    收藏

库车山前地区主要地质特征为逆冲推覆构造,地层岩性变化大、夹层多,使用传统钻具组合,机械钻速偏低,防斜打快难度较大。引进试验垂直钻井系统后工具多次出现井下工作无信号、控斜效果差等问题,且综合日费昂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博孜34井采用高效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钻头+大扭矩弯螺杆,与邻井博孜18井采用PDC钻头+旋转导向垂直钻井PowerV钻进方式相比,单只钻头进尺提高74%,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16%。配合随钻测斜(MWD)实时监控,在有效提高机械钻速、降低井斜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钻井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库车前陆区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砂砾岩潜山边底水复合油藏见水特征分析
吴浩君, 姜永, 刘洪洲, 黄磊, 汪跃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1): 43-47.  
摘要33)      PDF (4909KB)(15)    收藏
渤海X油田由古近系东二段底部的孔隙型砂砾岩储层和太古界潜山基岩储层构成.潜山储层特征非常复杂,下部底水能量活跃,储集空间类型有孔隙、溶洞、裂缝三种.采用水油比导数图版判别法、见水特征无因次判别法、数值模拟法综合分析了油田水平井见水特征.油井见水特征为潜山裂缝沟通底水快速锥进,且含水率随潜山裂缝储量的增加而减小,拟合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X油田潜山裂缝储量较小.油井压力波及至潜山后,潜山裂缝储量快速采出,并沟通底水,引起含水快速上升.对于这类裂缝性底水油藏,生产压差应控制在0.5MPa以内,油井高含水后适当关井压锥可以取到较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对于类似油藏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浅水三角洲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模式研究——以渤海海域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
李振鹏, 欧银华, 刘洪洲, 刘建国, 曲炳昌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 15 (3): 41-44.  
摘要21)      PDF (1681KB)(7)    收藏
受单一分流河道间复杂接触关系及储层非均质性影响,QK油田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效果变差,早期以小层为单元的构型研究无法满足油田后期开发的精度要求.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QK油田明下段浅水三角洲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控制因素影响下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复合砂体可划分为6~3级构型单元,分别对应浅水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复合河道及单一分流河道沉积.从垂向及平面两个方向对单一分流河道边界进行了识别,并确定了单一分流河道规模,单一分流河道厚度在1.5~4.0m之间,宽度为270~1700m,砂体宽厚比为90~425.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表征了储层厚度、夹层展布及注采井距三种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了注水井调剖、分层注水及井网加密三种开发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水平分级标准初探
刘洪光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 15 (2): 44-48.  
摘要11)      PDF (1244KB)(4)    收藏
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是深化油藏认识、规范油藏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尚未建立注水开发水平分级标准的问题,基于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结合其开发特征,建立了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初步确定了不同开发阶段注水开发水平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塔河油田风化壳、暗河、断控不同岩溶背景下注水开发单元的开发效果进行评价.现场应用表明,利用该评价标准能够进一步明确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注水开发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适用于井筒封堵技术液体桥塞的合成与性质
张福祥, 杨相同, 刘洪涛, 王军强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5, 11 (3): 29-32.  
摘要11)      PDF (922KB)(14)    收藏
为了适合井筒不同层段封堵技术要求,开发出了具有温度控制凝胶化反应的液体桥塞剂。实验表明,在170℃~100℃范围内液体桥塞剂完成凝胶化反应,转变为具有弹性形变的井筒桥塞新材料,2小时以上的凝胶化反应时间保证了井下作业安全,井筒桥塞屈服应变小于50%,抗压强度大于0.2MPa/m。现场试验表明,对于φ127mm(5in)套管使用井筒桥塞剂3m3,在井下3000-3500 m层位形成井筒桥塞长度200m,抗压测试大于40MPa,起到了良好的井筒封堵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6. 含局部不渗透区油藏不稳定产量预测
邱柳, 王新海, 任路, 刘洪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3, 9 (1): 57-60.  
摘要9)      PDF (1687KB)(8)    收藏
局部不渗透区的存在对生产井井底压力曲线动态的影响已开展近20年,但产量递减曲线的影响未见报道.基于边界元法推导得到了不稳定产量预测计算方法,研究了局部不渗透区对生产井产量递减曲线的影响,定义产量降低百分比反映不渗透区的存在使产量降低的程度.研究发现,如果不渗透区离井距离不变(d--500),不渗透区半径越大,产量降低百分比越大,无因次不渗透区半径450产量降低百分比已达到20%;如果不渗透区半径不变(rv =250),不渗透区离井距离越小,产量降低百分比越大,无因次不渗透区离井距离300,产量降低百分比已达到1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抽汲井产能评价方法
刘洪, 王新海, 王?嫖?毕全福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1, 7 (4): 59-63.  
摘要10)      PDF (197KB)(9)    收藏
新疆油田抽汲井在探井和生产井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大,而且普遍采用DST试井工艺,因此,如何由段塞流资料进行产能评价,就成为日益重要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问题。基于非自喷井压力恢复曲线特点,提出了抽汲井产能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克拉玛依拐209井和SX12井,应用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预测和评价抽汲井的产能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8.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
彭通曙, 郑爱萍, 刘洪恩, 赵刚, 侯菊花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9, 5 (3): 45-47.  
摘要30)      PDF (184KB)(8)    收藏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备流动性;注蒸汽热采,随吞吐轮次增加,递减加大,采油速度降低,存水率升高,油汽比下降,效果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为提高稠油开发效果,通过稠油注氮气作用机理研究、物理模拟研究、注蒸汽加氮气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定油藏物性界限条件、氮气注入方式及合理的注采参数与时机.进行稠油注氮气提高开发效果试验取得成功,并首次将大规模工业化注氮应用于新疆九7+8区齐古组浅层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显著.为改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缓稠油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