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4年1期封面、封底及目次页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0-0.  
    摘要88)      PDF (13817KB)(33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醇胺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杨田萌, 杨凡, 热则耶·热合米图力, 苟国磊, 李秀辉, 侯军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52-6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1.007
    摘要279)      PDF (3625KB)(316)    收藏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应对温室气候,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引领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推进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效率高、处理能力大的特点,是最适合各行业大规模碳捕集的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是醇胺法。醇胺溶液吸收CO2后成为醇胺富液,对吸收后的醇胺富液进行解吸处理可回收醇胺溶液实现循环利用。但是在已有醇胺吸收剂捕集CO2工艺过程中存在再生能耗高、吸收剂损耗大的缺点,需要改进醇胺吸收剂使其具有高吸收效率并设计低再生能耗的可行性工艺。针对吸收剂损耗大、再生率较低的问题,设计开发新的混合醇胺吸收剂进行改进;对于再生能耗较高的问题,则对传统热解吸工艺进行改进,选择微波解吸技术。介绍了各醇胺吸收CO2的机理以及吸收CO2的特点,总结了改进混合醇胺吸收剂的依据,调研阐述了微波辅助醇胺捕集CO2的原理及特点,为工业化碳捕集与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水力压裂设计模型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张士诚, 陈铭, 马新仿, 邹雨时, 郭天魁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3): 67-73.  
    摘要429)      PDF (2607KB)(299)    收藏
    压裂设计模型是水力压裂设计的基础,也是当前“卡脖子”工程问题的症结。为推动国内压裂设计模型及软件研制,系统分析了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型、数值计算方法、主流商业软件,并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认为:(1)平面模型、复杂裂缝模型适用条件、精确度有差异,大部分商业软件是平面裂缝模型,复杂裂缝模型目前以拟三维模型为主;(2)研制精度和效率兼顾的模型是压裂设计软件的重点;(3)人工智能数据驱动裂缝分析、基于微地震和光纤测井的裂缝参数反演是压裂设计模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DTS/DAS技术在水平井压裂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李海涛, 罗红文, 向雨行, 安树杰, 李颖, 蒋贝贝, 谢斌, 辛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4): 62-73.  
    摘要402)      PDF (5344KB)(231)    收藏
    压裂水平井技术在我国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水平井压裂动态监测方面仍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近年发展十分迅速,已形成了分布式光纤温度/声波(DTS/DAS)配套监测技术,在美国、加拿大等非常规储层压裂动态监测中已有较多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阐述了分布式光纤温度/声波测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DTS/DAS在水平井压裂监测中的最新应用及研究进展,这些应用包括压裂液注入分布监测及漏失诊断、人工裂缝起裂及延伸监测、压裂完井有效性分析和裂缝参数定量解释,指出了 DTS/DAS技术在水平井压裂监测中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对水平井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于加速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我国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进程、提高我国水平井压裂监测和压裂效果评价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李根生, 穆总结, 田守嶒, 黄中伟, 孙照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1-1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1.001
    摘要170)      PDF (7836KB)(182)    收藏

    提高钻井速度不仅是提高我国油气效益开发及深地勘探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冲击破岩钻井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现场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提速效果,持续开展此类技术攻关有望攻克当下我国深地高温高压硬岩地层进尺低、提速难的技术痛点。介绍和分析了轴向冲击、扭力冲击和轴-扭耦合冲击辅助钻头破岩钻进技术方面的实践及发展动态。结合冲击破岩钻井技术现状,阐明了冲击辅助钻头破岩力学原理是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的关键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在冲击辅助钻头破岩物理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上取得的科学进展。针对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加强在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多元技术融合和井场应用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我国能源高效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昭通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气高产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谢庆宾, 王佳, 宋姝豫, 朱毅秀, 王宇涵, 张介辉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3): 7-16.  
    摘要119)      PDF (18076KB)(171)    收藏
    以昭通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气高产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实验,XRD衍射,核磁共振实验,纳米CT扫描技术和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对页岩气高产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高产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富含有机质的灰黑—黑色页岩为主,孔隙度大于2%,渗透率大于0.01×10 -3 μm 2,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隙连通性好,其次为粒间孔,粒内孔和少量微裂缝,孔隙半径分布在5~50 nm之间,三类孔隙结构在孔隙类型,TOC含量和孔径分布方面各有差异,其中Ⅰ类孔隙结构主要为机质孔,TOC含量高,储层质量好。Ⅱ类孔隙有机质含量中等,主要是由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提供的微孔-介孔构成;Ⅲ类孔隙有机质含量低,主要是由黏土矿物提供的部分微孔和介孔构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
    梁拓, 杨昌华, 张衍君, 黎盼, 屈鸣, 侯吉瑞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29-41.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04
    摘要172)      PDF (5519KB)(168)    收藏

    针对传统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溶液在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存在黏度保留率低、吸附损耗量大等问题,介绍了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中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纳米流体稳定性的评价手段;综述了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六大主要机理,包括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降低原油黏度、提高泡沫稳定性、结构分离压力和降压增注;调研了目前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油田现场应用进展,并提出了限制纳米流体矿场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一是缺乏高效开发非常规油藏的纳米驱油体系;二是关于二维片状纳米流体的研发、提高采收率机理的研究及矿场先导试验三位一体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成系统,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为解决纳米流体的实践推广应用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页岩气水平井套管变形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br#
    尹奥博 , 李军, , 连威 , 张辉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5, 21 (1): 50-6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5.01.006
    摘要34)      PDF (3254KB)(131)    收藏

    页岩气水平井多级压裂过程中套管变形(套变)现象显著,降低了储层动用率,增加了压裂成本。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页岩气水平井套管变形现状,以长宁-威远、泸州、威荣区块的套管变形数据为基础,总结了套管变形问题在时间、空间、形态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套管及水泥环类型、固井质量、压裂及射孔参数、热应力等工程因素和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滑移等地质因素对套管变形的影响。调研分析结果认为,工程因素会使套管应力增加,但不易造成套管变形,而地质因素中多级压裂诱发天然裂缝和断层活化导致的储层滑移是套管产生较大变形的主控因素。针对该问题总结梳理了优选套管及水泥环参数、提升固井质量、优选压裂及射孔参数、优化井眼轨迹、控制储层滑移等多种控制方法,并提出了需提高对地层的认识和储层滑移预测精度等方面的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压裂过程中套管完整性设计及控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深部调驱技术在砾岩油藏二次开发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下组油藏深部调驱试验为例
    袁述武, 韩甲胜, 萨如力·草克提, 袁帅, 沙荣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5, 11 (2): 61-65.  
    摘要23)      PDF (1673KB)(129)    收藏
    深部调驱技术是以深部调剖为主,在“调”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驱”的效果,并具有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双重作用.克拉玛依砾岩油藏在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局部区域注入水沿高渗通道窜进明显.为了进一步保障水驱开发效果,2010年开始在七中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开展了9个并组的深部调驱试验,形成了砾岩油藏深部调驱选区选井原则、配方体系研究、数值模拟技术、注采跟踪调整等核心配套技术.试验表明,深部调驱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砾岩油藏开发效果,实现提高采收率5%左右的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锋报, 孙金声, 王建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34-3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4
    摘要331)      PDF (573KB)(123)    收藏

    钻井液是深层超深层钻完井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决定钻井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分析了深井超深井钻井液面临的井壁失稳、高温高盐条件下体系失效、摩阻高和环保等难题,综述了国内外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最新技术进展,指出国内钻井液研究水平在抗温、抗盐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差距,亟需在处理剂失效机理、抗超高温钻井液处理剂及针对特殊地层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浅层稠油油藏VHSD扩容改造实验研究与应用
    张莉伟, 游红娟, 苏日古, 郭文轩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69-7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9
    摘要120)      PDF (3036KB)(110)    收藏
    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开发后期,采用直井+水平井组合井网驱泄模式(VHSD)是稠油老区接替开发的有效方式。
    由于稠油老区普遍存在隔夹层展布、压力系数低、汽窜通道发育等问题,接替开发效果优势不明显。稠油SAGD扩容改造技
    术能够有效突破注采井间隔夹层,提高储层整体动用程度,需要对稠油储层VHSD井网模式下扩容改造技术开展深入研究。
    开展一维岩心扩容实验,结果显示扩容后岩心孔隙度变化不大,而有效渗透率扩大约200倍。开展VHSD井网模式下三维大
    物模扩容改造实验,实验表明:(1)水平井轨迹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时,扩容区规模越大;(2)直井-水平井距离<35 m有
    利于复合扩容区的形成;(3)对高渗通道封堵后仍可形成有效的扩容区。将该研究成果应用到矿场实践,生产水平井水平
    段动用程度提升15%以上,产量得到有效提高。该研究成果为稠油油藏扩容改造关键参数优化提供了有效依据,对稠油老
    区持续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于永金, 夏修建, 王治国, 廖富国, 刘斌辉, 丁志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24-3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3
    摘要335)      PDF (1607KB)(107)    收藏

    深层、超深层是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经过持续技术攻关,深井、超深井固井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尤其在抗高温固井外加剂、高温大温差水泥浆、超高温水泥浆等特色体系、抗高温前置液技术以及固井关键工具、精细控压固井、井口逐级憋压、预应力固井等配套新工艺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国内自主研发的特色固井水泥浆体系及配套工艺技术,在四川、塔里木、渤海湾等盆地深井超深井固井中得到推广应用,在亚洲最深直井蓬深6井、国内首口八开八完红星1井、大港油田最高温度井千探1井上的应用效果显著。由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日趋复杂,深井、超深井固井仍面临新的系列挑战,需持续加强深井、超深井固井基础理论、抗高温固井关键材料、工作液体系、功能性固井工具以及配套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吉木萨尔页岩油压裂开发压后闷井时间优化
    张衍君 , 徐树参 , 刘娅菲 , 王晓萍 , 葛洪魁 , 周德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1-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01
    摘要373)      PDF (3496KB)(104)    收藏
    压后闷井对提高页岩油储层的采收率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闷井时间的确定尤为关键。目前,闷井时间的确定在国内外仍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方法。裂缝系统压力传递、产出液离子扩散、毛管力渗吸是解决上述难点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室内实验和现场分析为主,在明确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润湿性、纹层、以及渗吸驱油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闷井时间确定方法及特点,形成了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闷井时间综合确定方法。研究得出: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具有较强的渗吸扩散能力,压后闷井对原油产出起到驱替作用。闷井时间由井口压降平衡时间、渗吸平衡时间、产出液矿化度平衡时间综合确定。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压后闷井需要考虑微裂缝充液和基质渗吸协同作用,以井口压降第二转折点为下限、矿化度演化稳定上升转折点为上限、结合渗吸平衡得到最优闷井时间。基于室内实验和现场数据对Q井压后闷井时间进行了优化,推荐Q井闷井时间为55 d左右。该研究为优化吉木萨尔页岩油压后闷井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采油平台分布式光伏电站试验
    周凯, 汪洋, 陈香玉, 段胜男, 简霖, 戴丽娅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1-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1
    摘要229)      PDF (2779KB)(101)    收藏
    目前新疆油田采油井场分为平台井、单井和丛式井,用能设备以抽油机、无杆泵为主,辅以电加热器。用太阳能替代传统能源已经成为目前的趋势,太阳能的优点是清洁、无害及基本不耗能,缺点是太阳能持续性及稳定性差、能量密度     小、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及必须露天布置等。在新疆油田吉木萨尔XY6采油平台开展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试验改造,设计装机容量为8 kW,自发自用,为井场用电设备进行供电,余电上网,不足由网电进行补充。通过对光伏组件进行串并联设计、计算最佳倾角后进行排布,同时与Pvsyst7.2软件模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平台整体光伏布置提供详细参考。2022年一季度累计发电约3 000 kW·h,减排二氧化碳约2×104  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大规模加砂压裂管柱冲蚀研究进展

    张思松, 曾德智, 潘玉婷, 田刚, 于会永, 石善志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3): 65-7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3.011
    摘要88)      PDF (2870KB)(98)    收藏
    大规模加砂压裂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的必要手段,也是导致井下管柱和工具发生冲蚀磨损失效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综合评述了国外学者基于不同材料研究提出的冲蚀理论以及主要研究结论,并总结了国内对于基础冲蚀理论做出的衍生研究。结合实际工艺工况阐述了加砂压裂过程中管柱严重冲蚀的主要原因;针对大规模加砂压裂过程中易被冲蚀的管柱结构和压裂工具介绍了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压裂管柱冲蚀的研究难点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压裂管柱的冲蚀防护问题,保护井筒完整性和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工程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长庆油田米绥新区易漏地层漏失机理

    彭磊, 罗江伟, 赵宏波, 乐露, 边婧, 董京楠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10-1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02
    摘要124)      PDF (8824KB)(98)    收藏

    米绥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是长庆油田快速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区,但近几年井漏问题的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制约效益开发的进程。为了遏制井漏的发生,通过多尺度定量岩石物性实验、微电极成像测井观测和单井四压力剖面分析对该区域的漏失机理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米绥新区的漏层主要在刘家沟组和石千峰组,漏层存在大量微纳米级裂缝,岩心平均动态杨氏模量分别为17.94 GPa、8.47 GPa,平均动态泊松比分别为0.394、0.064;刘家沟组地层的黏土矿物含量超过一半,石千峰组的脆性矿物含量高达72%,成像测井图显示该区域含有张性缝;单井四压力剖面揭示漏层存在低压区,而钻井液密度为1.18 g/cm3。最终分析得出高含量的黏土矿物与脆性矿物造成地层内部容易形成水化裂缝和构造裂缝,同时地层压力较低,导致钻井液流向地层中的天然裂缝,最终发生漏失。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米绥新区的漏失机理,也为后续选择堵漏方法及减少米绥新区井漏事故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井、超深井超高温超高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及应用
    马疆, 苏洪生, 徐新纽, 齐静, 郑永生, 张伟, 邓林, 狄新叶, 魏瑞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3): 18-24.  
    摘要149)      PDF (1593KB)(98)    收藏
    针对新疆油田南缘深井、超深井的一些地质特点,阐述了固井的主要技术难点,重点从水泥浆技术方面提出了技术难题和解决措施。运用颗粒级配原理,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选取粒径合适的加重材料和充填材料,并确定合适的加量,设计出最高密度范围2.70 g/cm 3、最高温度200 ℃,各项性能满足固井技术需求的超高温超高密度水泥浆,解决了超高密度水泥浆在超高温环境下稳定性差、浆体流变性差、抗压强度发挥慢、难相容等技术难题。该体系在新疆油田南缘区块上已成功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盐井筒结盐规律探究
    吴定莹 , 蒲迪, , 郑苗 , 尹剑宇 , 罗平亚 , 郭拥军,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42-4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3.007
    摘要89)      PDF (1744KB)(93)    收藏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盐地层压裂后排采过程中存在井筒结盐的问题,但结盐规律尚不明确。通过静态和动态结盐评价实验研究了结盐率的油藏条件影响因素以及生产过程中流速和产气量对井筒结盐的影响,明确了井筒结盐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三种典型盐溶解度影响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明确了不同组成复合盐溶液析出盐晶的边界条件(总盐度、离子配比)及对应盐晶类型;在相同盐度下,不同组成复合盐析出程度介于单独盐之间,析出盐优先顺序依次为碳酸氢钠、碳酸钠、氯化钠,与各种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流速、产气量的增加,结盐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当日产液量为40 m3/d、气液比为200 m3/L时,结盐量最大。对碱盐井筒结盐规律的研究可指导生产过程排采参数的合理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返排阶段井筒结盐问题,保障压后顺利试油,为后期生产过程中风城组碱盐地层防盐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3年第3期封面封底及目录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0-.  
    摘要91)      PDF (13819KB)(9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二氧化碳驱化学封窜材料与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br#
    朱道义, 施辰扬, 赵岩龙, 陈神根, 曾美婷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65-7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10
    摘要206)      PDF (1379KB)(88)    收藏

    碳捕集、利用与埋存技术(CCUS)是目前能源领域在双碳目标下实现油气高效开采的重要手段。将CO2注入油藏中可提高采收率,但其流度与原油差异大且与油水存在明显的分异作用,导致波及效率有限。急需研发高效的CO2封窜材料及相应的控窜技术,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CO2封存效率。介绍了CO2驱过程中的窜逸特征,综述了目前常用的CO2封窜材料与方法。展示了各项CO2封窜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在新疆油田CO2提高采收率与储存过程中可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当前国内外油田CO2驱过程中的封窜材料研发有一定的启示,指出了新疆油田CO2封窜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特性及其分离研究进展
    熊小琴, 廖涛, 邢晓凯, 张准玺, 董正淼, 毕苑峻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33-3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6
    摘要167)      PDF (1757KB)(88)    收藏
    CO2驱采出流体气液分离是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后续原油脱水、伴生气处理和污水处理的效果以及相关设备的选型和运行寿命。根据CO2驱采出流体的基本组成,阐明CO2对伴生气、原油及采出水性质的影响,剖析原油发泡、伴生气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机理,提出气液高效分离的解决方案,评述气液分离的主要方法及应用效果,指明气液分离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及趋势。结果表明,降压速率与原油发泡特性的关系是确定气液分离压力及分离级数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原油泡沫体积与消泡时间关系预测模型有助于分离时间的确定;超声波解吸技术与机械分离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望形成经济高效的气液分离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实践与认识
    许江文, 王明星, 王俊超, 孙浩然, 王亮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3): 23-3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3.003
    摘要119)      PDF (790KB)(86)    收藏

    摘要: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围绕提升缝控储量目标,从缝网设计、缝网构建、有效支撑和提升基质内原油动用能力四个方面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完成了三代技术革新,攻克了薄互层裂缝有效扩展等基础理论和段内多簇工艺、低成本材料等关键技术,集成了以缝藏匹配、精准改造、多尺度支撑、CO2前置为核心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体系,压裂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撑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的规模效益开发。2023年吉木萨尔页岩油产油量突破60×104 t,连续三年区块年产量增幅超过10×104 t,为2025年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的高效建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它页岩油开发技术优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温高压高闭合应力致密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及应用
    文贤利, 孔明炜, 罗垚, 王健, 赵春艳, 翟怀建, 王荣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4): 15-20.  
    摘要153)      PDF (1354KB)(85)    收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油气资源量大,但普遍埋藏深度大于 5 700 m、地层温度高于 130 ℃、闭 合应力梯度大于 0.02 MPa/m、平均孔隙度小于 10%、平均渗透率小于 0.1×10 -3 μm 2 ,非均质性强,属低孔低渗透储层。由于 储层物性差、杨氏模量高、泊松比高,压裂改造存在启裂难度大、施工压力高、高效动用难度大等特点,对井筒完整性、压裂 材料和工艺等提出更高要求。通过现场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降低井口施工压力技术为核心,支撑剂组合优化技术与施工 参数优化技术相结合的高闭合应力致密储层改造技术体系,突破了深层高温高压储层改造技术瓶颈,2020—2021年应用 3 井次,施工成功率 100%。通过压裂改造,GQ6井获最高日产油 97.97 m 3 ,日产气 2.03×10 4 m 3 ,取得重大储层改造效果,开启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青海油田狮子沟-英中构造带堵漏技术研究
    刘凤和 , 刘德秩 , 谯世均 , 邢星 , 雷彪 , 白杨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4): 1-7.  
    摘要199)      PDF (2795KB)(84)    收藏
    针对青海油田狮子沟-英中构造带钻遇过程中发生的井漏技术难题,开展了地质分析,施工难点总结,以及钻井液堵漏对策研究。以狮子沟-英中构造带地区SX58井为例,研究发现该地区深部E 3 2 地层低承压裂缝性漏失为井漏的主要因素。针对 部E 3 2  地层测井资料及钻井反馈,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研发了模拟裂缝模型并建立其堵漏实验评价方法。通过室内实验,优化堵漏材料及堵漏浆配方,为青海油田后续优快钻井提供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2年第4期封面、封底及目录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0-0.  
    摘要115)      PDF (4475KB)(8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玛湖风城组高含盐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
    潘丽燕, 郝丽华, 刘凯新, 孙锡泽, 朱振龙, 赵彦昕,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20-2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03
    摘要95)      PDF (2886KB)(83)    收藏

    玛湖风城组地层含盐量高,导致压裂施工压力高、水力裂缝穿透盐层扩展难度大、加砂难度大等问题。基于相似准则制备等效含盐岩样开展真三轴压裂实验,并基于有限元法和内聚力单元法开展含盐储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探索了含盐量、黏度、排量等因素对裂缝扩展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砂岩相比,含盐储层破裂压力更高,塑性更强,纯盐隔层的存在会阻碍裂缝纵向扩展;压裂液黏度越小,对含盐储层的溶蚀越强,施工压力就越低;排量越高,压裂摩阻越高,施工压力越高。现场应采用清水配置高黏(120 mPa·s)压裂液和大排量(单簇排量5 m3/min)施工,实现水力裂缝有效穿透纯盐隔层并形成较大缝宽。研究成果对玛湖地区含盐储层的改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高效防膨抗盐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研究
    孙锡泽, 许成军, 罗腾, 郭拥军, 任洪达, 罗平亚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3): 79-83.  
    摘要105)      PDF (3467KB)(83)    收藏
    基于某油田配液污水,开展了高效防膨抗盐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研究,用于解决黏土含量高、强水敏、弱胶结、易松散储层与压裂液体系接触后水化膨胀甚至岩石骨架垮塌堵塞压裂裂缝及基质孔隙、喉道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以KY-2为抗盐减阻剂、FP-3为有机胺复合防膨剂、ZP-2为助排剂,采用矿化度为15 548.96 mg/L的配液污水配制0.05%KY-2+0.4%FP-3+0.1%ZP-2高效防膨抗盐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其防膨率(96.2%)可与4%KCl相当,防膨效果好;清水冲洗10次后,防膨率仍有89.87%,长效防膨效果好;同时,在该配液污水条件下,减阻率达78.45%,降阻效果好。通过现场试验效果验证,该体系改善了强水敏储层KCl用量大,成本高,无法使用免混配工艺以及由于高矿化度导致减阻率下降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水基钻井液用流型调节剂研究进展
    孙金声, 杨杰, 戎克生, 王韧, 屈沅治, 刘凡,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1-16.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1
    摘要134)      PDF (7116KB)(82)    收藏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由浅层向深层、常规向非常规、中高渗整装向低渗透低品位、滩浅海向深海逐步拓展,钻井工作量持续增大,亟需钻井液技术提供保障。性能优良的钻井液是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绿色钻井的关键,钻井液流变性是评价钻井液体系性能的核心参数。流型调节剂作为构建钻井液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处理剂,能够起到增黏提切、提高动塑比及优化剪切稀释性等作用,可有效调控钻井液流变性。为推进新型钻井液流型调节剂研发,对国内外水基钻井液用流型调节剂进行了调研及分类,综述了各类流型调节剂的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水基钻井液流型调节剂发展方向,以期推动水基钻井液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汪海阁, 常龙, 卓鲁斌, 席传明, 欧阳勇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3): 1-1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3.001
    摘要191)      PDF (2045KB)(79)    收藏

    摘要: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是中国页岩油战略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强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和松辽等盆地页岩油钻井工程技术进展。包括大平台工厂化布井、水平井井身结构优化、分井段“一趟钻”、水平井高性能钻井液、一体化地质导向等关键技术。对标北美先进页岩油钻井技术,分析了国内页岩油钻井在布井方式与井身结构、地质工程一体化及导向技术、钻井提速配套技术、钻井液及固井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持续推进大平台工厂化作业和优化井身结构、集成配套提速技术、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和加快新一代导向工具研发攻关等发展建议,以促进陆相页岩油钻井提速、降本、增效,引领页岩油革命工程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覆盖密度对准东致密油藏成像响应的影响
    王正军, 秦鑫, 夏建军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4, 10 (4): 24-27.  
    摘要15)      PDF (2166KB)(79)    收藏
    准噶尔盆地致密油勘探起步较晚,相关的采集方法研究还是空白,根据以往地质分析,盆地主要发育以二叠系咸化湖盆沉积的白云岩及白云石化岩类为主的碳酸盐岩致密油藏,埋深大于3000米,主要“甜点”区为溶蚀孔发育型和裂缝-孔隙型两类[1][2].以往以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大面元、低覆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致密油气藏对振幅、相位及裂缝、小断块的分辨能力要求,本文以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地区开展的高密度采集试验实际资料为基础,从叠前偏移角度分析覆盖密度与成像响应之间关系认为,面元一定情况下,增加覆盖密度有利于提高成像精度,且存在覆盖密度变化拐点,该拐点是采集设计确定覆盖密度的底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1.

    压裂支撑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张敬春, , 任洪达 , 俞天喜 , 尹剑宇 , 周健 , 周洪涛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27-3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05
    摘要138)      PDF (547KB)(76)    收藏

    支撑剂作为支撑水力裂缝的关键材料,其相关性能与压裂改造效果密切相关,关于压裂支撑剂的研究受到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本文分类概述了压裂用支撑剂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包括石英砂、陶粒、覆膜支撑剂等常规支撑剂及近年来报道的自悬浮支撑剂、气悬浮支撑剂、原位生成支撑剂等新型支撑剂及相关技术等共计10个类别。最后对压裂支撑剂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促进压裂支撑剂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投捞电缆式电潜螺杆泵在页岩油中的应用
    褚浩元, 张丽萍, 姚金杭, 张剑文, 张辉, 雷德荣, 蒋理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4): 92-94.  
    摘要103)      PDF (1545KB)(75)    收藏
    新疆油田吉木萨尔页岩油井区前期试验应用电潜螺杆泵生产,这种无杆泵举升工艺解决了有杆泵存在的断杆及偏磨等问题,对稠油出砂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却存在电缆与油管捆绑作业困难、起下管柱过程中电缆易损伤的问题。非金属敷缆管+电潜螺杆泵可以有效解决油管捆绑作业难及损坏问题,但在油液粘度过大时提下困难、打捞难度大。因此试验投捞电缆式电潜螺杆泵举升工艺,生产时将电缆从油管内下入井内并与井下电缆接头组件对接,需要起泵时再从油管内提出,实现电缆在油管内通过投捞的方式提下作业。介绍了投捞电缆式电潜螺杆泵举升系统,对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新疆油田页岩油井区目前应用23口井,电缆投捞对接成功率100%,同时具有智能控制、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优点,值得扩大应用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低渗透油藏蓄能增渗压力规律数值模拟
    朱争, 党海龙, 崔鹏兴, 党凯研, 白璞, 赵一凝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56-6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07
    摘要103)      PDF (6406KB)(75)    收藏

    针对延长油田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高压注不进、难见效、含水上升快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蓄能增渗注水技术。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蓄能增渗注入和焖井期间裂缝、基质压力演变及井底压力传播规律,同时分析了注入量对蓄能增渗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注入阶段中,随着水的快速注入,裂缝内压力升高,注入水由主裂缝向裂缝尖端传递,压力升高区域主要分布在裂缝周围,基质压力变化不大。在焖井阶段中,随焖井时间延长,裂缝及近裂缝带基质压力表现为先迅速下降,超过一定焖井时间后趋于稳定;距离裂缝大于30 m的基质压力随焖井时间延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井底压力同样表现为焖井初期迅速下降,后期趋势变缓。注入量越高,地层能量提升越高。进一步剖析了低渗透油藏蓄能增渗作用机理。矿场应用证明该技术提压增油效果显著,可为类似油藏蓄能增渗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七八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
    侯文锋, 金萍, 周庆, 尚娅敏, 史乐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4, 10 (3): 45-51.  
    摘要22)      PDF (1256KB)(75)    收藏
    七八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历经三十多年注水开发,注水井井况变差,分注率降低,年含水上升率达3.0%,绝对递减率10%.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开展精细油藏描述,重塑地下认识,指导注采系统调控;开展注水专项治理,完善注采井网、全面细分开发层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并以合理开采技术界限研究成果为指导,精细注水调控;结合深部调驱、变强度注水,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截止2012年减缓递减增油量8.1×104t;综合含水由81.0%降至目前的79.4%,采收率由44.2%提高至50.6%,成为国内第一个采收率突破50%的整装砾岩油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5. 扩眼尺寸在不同工况下的影响分析——以准噶尔盆地南缘H101井为例
    甘泉, 张茂林, 张晨, 魏强, 李冰青, 张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10-2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3.002
    摘要114)      PDF (5579KB)(74)    收藏

    扩眼尺寸参数的确定是国内外扩眼研究的难点。为了保障在扩眼段顺利钻井和固井,以准噶尔盆地南缘H101井为例,深入研究扩眼尺寸在钻进、起下钻以及固井工况下的影响规律。从钻具弯曲变形、排量优化、底部钻具组合振动、起下钻抽吸激动压力与密度窗口、下尾管激动压力、注水泥当量循环密度(ECD)、以及考虑井眼曲率的井筒完整性角度分析其对扩眼尺寸的要求,并讨论下入套管尺寸变更对扩眼段固井的影响,最后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综合考虑确定扩眼尺寸参数值。准噶尔盆地南缘H101井及同类井应用扩眼尺寸参数进行扩眼均顺利完钻,并且H101井扩眼段实现单日进尺101 m。提出的优选扩眼尺寸的方法和思路考虑因素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对扩眼井确定扩眼尺寸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系统
    张彦菊, 石兵波, 赵娇燕, 张健康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21-2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4
    摘要210)      PDF (483KB)(74)    收藏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结合近年来油气田新能源项目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通过对当前新能源电力业务的梳理和详细调研,设计并实现了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系统。该系统基于数据中台,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多元数据分析算法,按照业务场景建立了不同的数据分析模型,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数据治理,从而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构建出了基于云平台底层的数据模型;利用BI(商务智能)报表展示工具,实现了新能源电力数据可视化分析;在数据湖架构和BI报表展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完成了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系统。通过系统的建设满足了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信息化建设需求,丰富了新能源电力挖掘与数据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数据采集和数据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新能源电力的生产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新疆油田气井井下节流优化设计及应用
    杜军军, 池明, 西尔艾力·麦麦提, 王刚, 王文文, 梁海波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84-8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15
    摘要201)      PDF (751KB)(72)    收藏
    为满足集输压力要求、防止井口水合物冻堵,基于井下节流工艺原理,对高压集输井下节流工艺、中低压集输井下节 流工艺的选井条件、气嘴直径、下入深度等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井筒温度与压力剖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井 下节流工艺能满足高压集输与中低压集输的压力要求,有效解决了井筒水合物冻堵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非均匀射孔控制多簇裂缝均衡扩展机制及参数优化
    盛茂, 邓超, 李杰, 顾明哲, 王天宇, 田守嶒,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3): 54-6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3.007
    摘要109)      PDF (5659KB)(69)    收藏

    摘要: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已成为非常规油气藏完井改造的关键技术,然而各压裂段中部射孔簇裂缝受跟端趾端射孔簇裂缝的应力干扰作用显著、扩展阻力较大,是导致多簇裂缝非均衡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优化设计簇间非均匀布孔方式,调节各簇射孔参数,均衡簇间液量分配,削弱缝间应力干扰,促进裂缝均衡扩展。为此建立了考虑压裂段/簇间应力叠加的分段多簇裂缝扩展模型,对比分析了纺锤形布孔、坡度布孔、均匀布孔等三类布孔方式的裂缝扩展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以缝长、缝高扩展形态差异性评价裂缝扩展均衡性,优选布孔方式,设计正交试验优化非均匀布孔参数。结果表明,典型页岩油储层参数条件下,纺锤形布孔的裂缝扩展均衡性最优,其次是均匀布孔、坡度布孔。其作用机制为纺锤形布孔的端部簇射孔摩阻大于中部簇1.4~16.7倍,跟端趾端裂缝对中部裂缝的应力干扰作用被削弱,从而增加了中部簇进液量分配,相比均匀布孔,裂缝扩展均衡性提高了17.2%。而坡度布孔趾端簇孔数占比35%以上,进液量占优,达49.3%,导致其对中部簇裂缝挤压作用显著,不利于裂缝均衡扩展。优化纺锤形布孔参数表明,总孔数49个、孔径10 mm、端部簇孔数比例24.5%时,簇间裂缝扩展均衡性达到最优。研究结果有望为非常规油气多簇压裂非均匀射孔设计提供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成藏特征探讨
    刘俊田, 胡前泽, 张日供, 田琳, 崔娥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3, 9 (3): 1-4.  
    摘要11)      PDF (2137KB)(69)    收藏
    二叠系芦草沟组既是三塘湖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也是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为一套湖相地层沉积,盆地内广泛分布.前人研究认为芦草沟组油藏属于裂缝性油藏.通过解剖已知油藏,对芦草沟组源岩油藏的油藏类型、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油藏属于源储共生,源内成藏的非常规油气藏(源岩油),烃源岩成熟度控制源内油藏的形成和含油丰度,有效裂缝控制了可动油气富集,地层剩余压力决定油藏规模,指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的黑墩构造带、牛圈湖构造带、牛东-马中构造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该认识对国内其它地区同类型的油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机器学习的堵漏颗粒粒径推荐方法

    刘凡, 刘裕双, 张震, 李永健, 刘策, 马志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13-2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1.002
    摘要93)      PDF (3565KB)(68)    收藏

    井漏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桥接堵漏是最常用的堵漏技术手段,其中架桥颗粒粒径是关键参数,直接影响堵漏成败,目前架桥颗粒粒径的选择主要依赖经验,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研究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堵漏颗粒粒径推荐方法。该方法基础数据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区域126口完钻井的测井、录井及防漏堵漏施工数据,其输入层为基于皮尔森算法筛选出的23项主要参数,输出层为0~750 μm、750~1 500 μm、1 500~4 000 μm、4 000 μm以上等4个架桥颗粒粒径区间。训练测试了10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测井数据、录井数据及测井+录井数据等三类数据集上的准确率,测井+录井数据集上各算法得分普遍高于测井和录井数据集。在测井+录井数据集上,支持向量机和极限随机树算法的F1得分最高,达到0.9以上。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极限随机树算法的架桥颗粒粒径推荐模型在库车山前一口井上验证2井次,两种算法模型的架桥颗粒粒径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堵漏效果一致,在桥堵粒径级配科学优选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