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9-10
    全选:
    ABSTRACTS
    2009, 5(3):  0-0. 
    摘要 ( )   PDF (27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肖冬生, 周俊杰
    2009, 5(3):  1-4.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十分发育.研究认为,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的形成受控于边界断裂、古地貌、古气候、基准面升降等因素.其中断裂的影响作用占主导地位,其活动强度决定了扇体规模的大小,转换带的位置控制了扇体的物源供给通道,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古地貌特征,形成了"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的沉积格局;古气候条件主要影响着物源区沉积物的供给;基准面的变化则主要控制着浊积砂体的发育.根据砂砾岩体的形成机制,总结出了其分布规律.
    鄂而多斯盆地靖边北部地区马五41三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陈小炜, 陈洪德
    2009, 5(3):  5-9. 
    摘要 ( )   PDF (6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次研究在综合岩芯观察、薄片分析、测井数据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家沟组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进行了描述.依照碳酸沉积微相模式的划分方法,把该区马五41划分为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潮上膏云坪、潮上灰云坪、潮间灰坪五种沉积亚相,并根据其岩性特征进而划分出8类沉积微相类型.在相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建立了靖边北部地区马五41的沉积发育模式.
    勒3区块七克台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研究
    马晓强, 尹太举, 王晓曦
    2009, 5(3):  10-14. 
    摘要 ( )   PDF (5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岩心、电性资料基础上,从单井相入手,研究了吐哈盆地勒3区块七克台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认为勒3区块七克台组扇三角洲前缘可分为4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溢岸及席状砂;并分析了平面相展布,建立了沉积模式.
    三塘湖盆地上石炭统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成藏模式
    刘俊田, 刘媛萍, 覃新平, 刘玉香, 康毅, 闫立纲
    2009, 5(3):  15-20. 
    摘要 ( )   PDF (6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储层是吐哈油田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根据该区钻测井、分析化验资料揭示的火山岩风化壳剖面以及其岩石学特征、物性特点,在纵向上划分为风化粘土层(沉积盖层)及致密火山岩盖层、强风化碎石层(风化壳上带)、弱风化块石层(风化壳下带)及未风化岩石层(致密火山岩带).有效的储集空间发育在强风化碎石层及弱风化块石层.根据火山岩储集层的孔隙成因及火山岩与烃源岩、盖层的匹配关系,将该区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划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是下部为上石炭系哈尔加乌组内部炭质泥岩、泥岩作为烃源岩.上部卡拉岗组火山岩风化壳以淡水溶蚀孔隙与洞缝作为储层,上部的碎屑岩为盖层;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其二是哈尔加乌组内部存在的风化壳组合,风化壳中淡水溶孔和有机酸溶孔作为储层,上部致密火山岩为盖层.该模式的建立对下一步三塘湖盆地寻找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油气来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金洪蕊, 陈致林, 宋长玉, 刘旋, 王忠
    2009, 5(3):  21-24.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五号桩地区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区的原油主要分为三类,Ⅰ类原油来自五号桩洼陷沙一段烃源岩,具有高γ蜡烷含量、低重排甾烷、低4-甲基甾烷、低Pr/Ph、低成熟度的特征,其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为主,且颗石藻与硅藻类对其贡献较大,烃源岩沉积环境为半成化、还原环境;Ⅱ类和Ⅲ类原油分别来自于五号桩洼陷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其γ蜡烷含量均较低,Pr/Ph、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含量较高,且成熟度较高,其母质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其中Ⅱ类原油γ蜡烷指数略高于Ⅲ类原油,表明其沉积环境较Ⅲ类原油更咸化、还原些,同时Ⅱ类原油的∑C21-/∑C22+值低于Ⅲ类原油,指示陆源植物对Ⅱ类原油的贡献更大.
    地震资料处理中对多次波的分析和压制
    王正军, 方长江
    2009, 5(3):  25-27. 
    摘要 ( )   PDF (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普遍存在侏罗系多组煤层的强反射界面,从而导致了多次渡普遍较发育的情况,在研究其下较深地层,特别是弱反射、高分辨率勘探以及断裂等地质目标时,会产生假相,严重影响处理、解释的方向、效果.本文通过实际资料处理,对预测反褶积、fk滤波、倾斜叠加、加权叠加、拉冬变换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这些方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油气开采
    油藏数值模拟中饱和度端点标定技术应用
    冯汝勇, 王华
    2009, 5(3):  28-29.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饱和度端点标定技术可帮助拟合油藏的饱和度分布.在相对渗透率曲线反映的油藏流体流动规律约束下,通过饱和度端点标定反映流体在不同物性储集层的流动规律.饱和度端点标定也是拟函数在相对渗透率中的应用.
    双台子油田东营组低阻油气层气层识别方法
    符永江
    2009, 5(3):  30-33.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台子油田东营组油气层由于受岩性细、地层水矿化度高、束缚水饱和度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电阻率值低,测井解释结果偏低,油、气、水层识别难度大.运用油气成藏机理、电性图版识别技术、低电阻形成理论及储层精细对比技术对双台子东营组油气层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安塞油田王窑-孔隙区长61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狄贵东, 张春生, 唐永, 龙礼文, 曾凡成, 刘德智
    2009, 5(3):  34-37. 
    摘要 ( )   PDF (4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安塞油田王窑长6油藏现已处于中高含水阶段.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是导致油区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基础地质出发,在对油区储层地质和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之后,建立了反映地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为后期油藏数值模拟中挖掘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直接的数据体.在建模过程中,采用了基于相元的顺序指示模拟方法建立储层的沉积微相模型,在沉积微相模型的控制下采用顺序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储层的物性参数模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符,具可操作性.
    抽油机井井口气锁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任今明, 高运宗, 沈建新, 潘志明, 邓军, 王法鑫
    2009, 5(3):  38-39.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油层出来的天然气对抽油机井产量影响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抽油泵部分,还没有井口气锁问题的研究.从气油比比较大的抽油机井的生产现象出发,分析了没有液体到达井口的原因,提出了井口气锁的概念,实施了井口气锁的解决办法,实施后效果好.
    BP神经网络预测压裂井施工参数的研究
    欧阳传湘, 涂志勇, 付蓉, 马成
    2009, 5(3):  40-44.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BP神经网络模型和网络具体计算过程.以江汉油田黄场区块45口已压裂井为训练样本,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声波时差、射孔段深度、有效厚度、共小层数、压前日产油量、压前日产水量等9个指标作为网络输入,砂量、砂比、排量、破裂压力、施工压力等5个施工参数为网络输出,建立了压裂井施工参数预测的BP网络模型,重点研究网络参数变化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关系.另外选5口未训练井进行预测,通过适当调整各参数,预测结果与现场施工结果吻合程度很高,为压裂施工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
    彭通曙, 郑爱萍, 刘洪恩, 赵刚, 侯菊花
    2009, 5(3):  45-47.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备流动性;注蒸汽热采,随吞吐轮次增加,递减加大,采油速度降低,存水率升高,油汽比下降,效果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为提高稠油开发效果,通过稠油注氮气作用机理研究、物理模拟研究、注蒸汽加氮气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定油藏物性界限条件、氮气注入方式及合理的注采参数与时机.进行稠油注氮气提高开发效果试验取得成功,并首次将大规模工业化注氮应用于新疆九7+8区齐古组浅层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显著.为改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缓稠油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水平井化学堵水工艺在彩南油田的运用
    赵玲莉, 孔新民, 李远林, 孔明炜, 王燕
    2009, 5(3):  48-51.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化学堵水工艺在彩南油田的运用情况,根据彩南油田2口高含水水平井CHW04和CHW16井的情况,在分析了2口水平井出水原因的基础上,室内研制了化学暂堵剂和高强度堵剂,并研究出了施工工艺,采用研制的堵剂和工艺对CHW04和CHW16水平井各3次现场堵水施工后,取得了很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水平井堵水在新疆油田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抗220 ℃高温水基钻井液技术研究
    黄治中, 杨玉良, 马世昌, 段利波
    2009, 5(3):  52-55.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井、超深井高密度水基钻井液的热稳定性一直是国内外钻井液行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提高钻井液的抗高温能力,研究了高温对钻井液的影响及相应的技术对策,形成了一套密度为2.00g/cm3~2.35g/cm3抗220℃高温的水基钻井液体系.该体系由四类核心处理剂组成:抗高温复合降滤失剂、抗高温降粘剂、润滑封堵防塌剂及高温稳定剂.评价了水基钻井液体系在高温下的高温稳定性、高温高压流变性能、抑制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钻井液经过220℃高温老化后,高温高压滤失量低,流变性好,并具有良好抑制性能和抗盐、钙及钻屑等污染性能.
    SAGD水平井钻井技术
    林晶, 宋朝晖, 罗煜恒, 刘灵
    2009, 5(3):  56-60. 
    摘要 ( )   PDF (4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GD技术是开发超稠油油藏的一项前沿技术,在国外的超稠油开采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九十年代末,国内辽河油田在中深层超稠油的开采中开展了SAGD的先导试验,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形成了相关配套技术.2008年,为提高稠油开采的综合经济效益,拥有丰富稠油资源的新疆油田也已开始着手SAGD技术的试验应用与效果评价工作.本文结合新疆油田SAGD先导试验区块具体油藏特开采特征与SAGD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等情况,介绍了SAGD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特殊配套的磁性定位导向仪器(MGT与RMRS),以供参考和借鉴.
    小井眼三维绕障定向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与实践
    刘永旺, 吕杰, 苗同勇, 高金亮, 王庆峰
    2009, 5(3):  61-64.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井眼三维绕障定向井与常规三维绕障定向井相比轨迹控制精度要求高、操作难度系数大、井下安全风险大.目前各大油田虽然对小井眼三维绕障定向井钻进行了实践,但对其轨迹控制技术总结甚少.重点分析了造成小井眼三维绕障定向井施工困难的原因,从钻具组合的优化、钻井参数的优选、测量方法的选用、防碰措施、钻井液性能控制技术等多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小井眼三维绕障定向井(辛17-斜48井)钻井工艺,为以后钻该类井的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今后小井眼在胜利油田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鱼骨型水平井分支井眼完井技术实施探讨
    翟亚锋, 蒋刚, 杨睿
    2009, 5(3):  65-68.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鱼骨型水平井是水平井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是油田用于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手段,新疆油田近年来开始将该技术运用于油田开发.从新疆油田已钻鱼骨型分支水平井情况来看,在开采初期单井产量非常高,但开采一段时间后产量骤减.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新疆油田已钻鱼骨型水平井完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其钻井特点,研究出一套鱼骨型水平井分支井眼下筛管完井工艺技术实施方案及其配套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完井方案设想.
    工艺设备
    PDC钻头破岩的动态数值模拟
    陈勇, 万教育, 赵子仁, 钟智慧
    2009, 5(3):  69-73. 
    摘要 ( )   PDF (5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CAD软件建立了81/2PDC钻头的几何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进行钻头破岩的动态数值模拟,将地层材料设定为正交各向异性,地层倾角为1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井眼是一步步"跳跃式"加深的,钻头偏离了地层层面的垂直方向;钻头与地层的接触具有随机性,主要是底部和侧面牙齿与岩石的接触,其它部位与地层的接触较少;在破岩过程中,钻头上下振动引起瞬时速度随时间不断变化,并且在加深井眼的同时,不断横向运动,扩大井眼;在整个数值模拟过程中钻头扭矩也是在不断变化,钻头会发生"空转"和"滞动"现象,并且存在"反转"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提高PDC钻头破岩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发控制反扭矩的钻具奠定了基础.
    大直径玻璃钢内筒保型取心工具研制
    方明, 王新东, 谢勇, 王平现, 陈森强
    2009, 5(3):  74-78.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研制出的大直径玻璃钢内筒保型取心工具,通过增大岩心直径,有效地增加了岩心柱自身的强度,提高了岩心成型性和收获率;选用玻璃钢内筒代替原有的钢筒,减小了取心钻进过程中岩心入筒的阻力,减少了因堵心、磨心造成的岩心损失,保证了岩心的成型率和正常的取心机械钻速;同时,出心时可直接切割玻璃钢内筒、冷冻岩心,提高了松散岩心的取样率.该工具先后在克拉玛依油田、哈萨克斯坦国肯基亚克油田和吐哈油田等地进行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平均取心收获率和岩心成型率等技术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工具研制过程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可测量阀底压力的Φ244.5 mm井下套管封井器研制
    高本文, 侯玉琦, 宁世品
    2009, 5(3):  79-82.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井下套管封井器是作为一种用于全过程欠平衡钻井的核心工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美国威德福公司和我究院的产品,均不具备阀底压力测量功能.为进一步提升井下套管封井器的性能,解决阀底压力的测、传难题,我院开始研制井下套管封井器的二代产品.本文重点介绍了我院开展的可测量阀底压力的Φ244.5mm井下套管封井器的研制情况,如结构设计、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现场应用情况等.
    井下安全阀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宁世品, 唐亮, 罗煜恒, 程召江
    2009, 5(3):  83-86.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下安全阀是确保海洋油气井、陆地自喷井及气井安全生产的井下工具,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得到了规模应用.国外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及威德福等公司早就推出了多套产品,并进行了产业化应用.国内胜利钻采院及辽河钻采院就其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部分现场试验,但仍属室内研究阶段.本文重点介绍了井下安全阀的技术发展、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国外公司产品特点、国内外专利情况及API标准情况等,以供国内同行进行参考.
    应力波随钻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罗维, 陈若铭, 李晓军
    2009, 5(3):  87-90. 
    摘要 ( )   PDF (3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信息化、井筒可视化成为国内外钻井界的迫切要求,现有的泥浆脉冲、电磁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已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应力波井筒数据传输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我院成功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应力波随钻测量系统工业样机,本文介绍了其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室内试验数据及应力波信号传输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塔河油田三号轻烃站天然气处理脱硫工艺选择
    董磊, 王燕, 陈丽霞
    2009, 5(3):  91-94.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天然气脱硫方法分类认识,讨论脱硫及硫磺回收工艺流程选择,综合兼顾工艺适应、经济节约因素,在油气开发中就塔河油田三号轻烃站天然气脱硫及硫磺回收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酵母发酵生产谷胱甘肽过程参数的在线软测量
    卓戎, 周涛
    2009, 5(3):  95-98.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酵母发酵生产谷胱甘肽发酵过程中乙醇浓度难以在线准确测量的问题,讨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一个具有2×6×1结构的"软传感器".经检验,它能很好地实现在线状态估计和提前一步预测乙醇浓度.该方法也有利于实现发酵过程的在线控制.
    变电所(站)继电保护简易整定值计算方法
    严向前
    2009, 5(3):  99-100.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于石油炼化行业,动力系统特别是供电系统的持续可靠运性直接影响着工厂的的正常生产,也是仪表电气等车间的主要日常维护任务,这里介绍了石化炼油装置高压配电所、变电所6KV等级及用户继电保护整定值的一种简易、可靠实用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现场设备的维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