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12-10
    全选:
    油气勘探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道湾组底部层序(SQ1)地震相研究
    敖丽英, 洪才均, 李小刚, 武金龙, 黄燕
    2010, 6(4):  1-5. 
    摘要 ( )   PDF (5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湖坳陷是焉耆盆地的主要油气勘探区域,但长期以来,该地区都以寻找构造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寻找构造油气藏的难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打开油气勘探局面,故迫切需要寻找隐蔽圈闭.为此,通过对八道湾组底部层序(SQ1)开展地震相-沉积相分析,结合已有钻井岩性资料,预测油气富集相带.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山前复合扇体、主水道、扇三角洲;废弃的三角洲平原、沼泽、三角洲平原;强制水退、低位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等相带.强制水退期间沉积的倾向湖盆的前积砂泥互层,极有可能发育孤立砂体,形成隐蔽的岩性圈闭,是最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延长油田郑庄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王小多, 冀显坤, 孟选刚
    2010, 6(4):  6-8.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郑庄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长6油层为本区的主要勘探开发目的层,根据钻井岩心资料分析发现,该储层的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以自生矿物为主,主要有绿泥石、方解石、石英及钠长石等;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以及少量铸模孔、微裂隙等;属于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致密砂岩储集层.
    雅克拉气田亚格列木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
    黄崇春, 杨斌, 赵习森, 柳春云, 杨莉娜
    2010, 6(4):  9-14. 
    摘要 ( )   PDF (4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气田白垩系亚格列木组属中低孔中低渗强非均质砂岩储层,近年来,气田增储上产遇到困难,需对该纽进行再次评价.该文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岩心分析资料,在岩心归位,测井数据标准化,归一化后,挑选建模的学习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模型,并用误差统计法和叠合图比较法对储层参数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孔隙度平均绝对误差为0.90%,渗透率平均相对误差为22.61%,误差统计表明预测达到较高的精度;并根据现有资料,在确定储层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参数及其权重,单项评价参数的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后,对研究区各储层段进行分类,并总结了各类储层的电性响应特征和储层特征,确定有利储层的位置为构造高点和辫状河道和心滩发育区,建议Ⅱ、Ⅲ类储层进行措施调整,以改善储层物性,提高油气产量.
    气基流体钻井转换工艺研究
    陈若铭, 刘伟, 屈志伟, 王坚, 王开华
    2010, 6(4):  15-20. 
    摘要 ( )   PDF (3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基流体钻井方式主要包括纯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及充气泥浆钻井等,各钻井方式气液流量、气液比例相差较大,环空流态迥异,对地层的适应性,钻遇复杂事态时的应对措施及处理效果是不同的.本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实践,对气基流体钻遇复杂情况时的钻井转换技术进行了系统剖析,形成了切实有效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艺措施和方法.另外,论文还对伊朗TABNAK-3井气基流体钻井转换技术进行了介绍.
    新疆火山岩气藏气基流体钻井提速技术
    林晶, 王新, 刘灵, 魏强
    2010, 6(4):  21-26.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由浅层向深层的迈进,深层石炭系火山岩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新疆油田借鉴国内外油田的实际经验,针对采用常规钻井方式钻深部火山岩地层,难以实现机械钻速突破的难题,尝试采用气基流体钻井方式提速,在部分井取得显著的提速效果.本文主要结合新疆油田深层石炭系火山岩勘探中采用气基流体钻井的两口井的具体情况,简要介绍新疆火山岩气藏气基流体钻井提速技术.
    新疆油田西北缘地区砾岩取心工艺技术探讨
    易贵华, 朱玉锋, 王飞, 谢正森, 康克利
    2010, 6(4):  27-31. 
    摘要 ( )   PDF (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新疆油田西北缘地区的砾岩分布情况与胶结特征,通过在该区多年取心中岩心实际成形情况和地层砾石特征进行对比,并根据砾径大小和胶结特点对取心钻进中岩心的成型机理进行了建模分析,结合我公司现有取心工具与工艺技术的特点,就今后在砾岩取心工具与工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控压钻井技术研究
    伊明, 陈若铭, 杨刚
    2010, 6(4):  32-37. 
    摘要 ( )   PDF (3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控压钻井技术因其可有效降低窄密度窗口钻井喷、涌同层钻井工程复杂、提高钻井时效,已成为近年国内钻井新技术研发热点.控压钻井工艺有多种形式,包括井底恒定压力控压钻井、连续循环钻井和双梯度压力钻井.本文重点介绍了我院自主研发的基于井底恒压的控压钻井系统,并就利用该系统实现压力控制衔接的工艺方法.最后,给出室内实验数据.
    带轨迹测量功能的PWD系统研制
    周强, 赵宝忠, 徐新纽, 罗维, 唐亮, 孙鹏
    2010, 6(4):  38-41.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浆脉冲随钻井底压力监测系统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将真实的井底压力这一关键钻井参数,进行动态采集并利用水力脉冲方式实时传输,经地面接收还原成井底压力数值的一套钻井实时监测系统,业界简称"PWD"系统.MWD无线随钻测量仪是对定向井、水平井井眼轨迹实时监测并指导完成井眼轨迹控制的测量仪器.本文叙述一种可以动态采集井底压力、温度、井斜、方位、工具面数据,并实时传输至地面的系统(PWD+MWD),以实现对井底压力、井眼轨迹精确控制的目的.
    连续波井筒数据传输技术原理与实现
    罗维, 陈若铭, 宋朝晖, 李晓军
    2010, 6(4):  42-47. 
    摘要 ( )   PDF (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控压钻井、随钻测井、导向钻井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泥浆脉冲因数据传输速率慢,电磁波数据传输距离受到地层特性限制已不能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连续波井筒数据传输技术长期为斯伦贝谢公司等一两家国外跨国公司垄断,成为制约国内井筒数据传输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研究院进行了原理验证探索,本文阐述了连续波随钻测量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连续波信号传输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波井筒数据传输技术是可行的.
    新型管外封窜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保万明, 刘建涛, 何键
    2010, 6(4):  48-51.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使用水泥承留器循环封窜风险较高和笼统挤封封窜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新型管外挤封封窜的工艺技术路线,针对性的完成了工艺技术的改革和现场施工方案的优化,现场实施2口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封窜效果,并且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和费用,同时起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并抑制了套损趋势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油气开采
    Petrel软件在八区下乌尔禾组256井断裂上盘精细地质与开发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张兵, 顾远喜, 宋廷春, 梁涛, 武鑫
    2010, 6(4):  52-54.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为特低渗透、低孔隙度、微裂缝发育的巨厚砾岩油藏.256井断裂上盘油藏开发过程中暴露出:裂缝水窜与油井低压、低能同时存在,油井见效率低,采油速度低,开发效果平面差异大等问题.以Petrel软件为工具,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综合岩心、地震、测井、钻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相互约束建立256井断裂上盘三维有效厚度、256井断裂体系、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分布模型.结合注水开发生产实际,分析相变及储层砂体的连通性是影响注水效果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对注采不对应P2w32、P2w33小层对应补孔,以提高小层对应程度,进而提高油井见效程度.补孔4口油井平均井增产油量1409t.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砾岩油藏中高含期调整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林军, 王平, 胡虎踞, 郝卫国, 赵文苹
    2010, 6(4):  55-59. 
    摘要 ( )   PDF (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油藏的非均质性特征决定了砾岩油藏总体开发效果较差,尤其是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常常出现"两快"、"两低"现象,即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注水利用率低,剖面动用程度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剩余储量难以调动,油藏开发后期挖潜调整难度较大.根据砾岩油藏中高含水期特点,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量化了剩余油分布,并对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指标预测和优选,提出油藏合理开发方式及开采技术界限.根据数值模拟跟踪研究成果实施二次开发调整,新井初期产能及剩余油与数模剩余油研究及预测结果符合率达90%,表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砾岩油藏中高含水期控制含水上升、提高采收率、制定高效科学合理开发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低渗透油藏提液技术研究
    梁成钢, 马宝军, 蔡军, 杜军社, 吴清玉
    2010, 6(4):  60-62.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由于储层低渗透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提液难度较大.通过对北31油藏的研究认为,通过分注、调剖减小层间差异,提高压力保持程度,对于液量较低井采用压裂和提液,提高油井供液能力,对于特高含水井采取堵水和提液相结合控制含水比上升,创造条件满足油藏的提液要求.另外,选择合理时机,最大限度的提高采收率.在具体做法上依据油井生产特征,不同井采取不同的提液方式,低渗透油藏提液同样取得了好的效果.
    凝析气藏循环注气驱替机理研究
    焦玉卫, 李保柱, 王博, 张学磊, 陈楠
    2010, 6(4):  63-66.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较高凝析油含量的凝析气藏,通常采用循环注气保持地层压力的开发方式,以减缓凝析油的析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注入干气驱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微观混合、粘度差异引起的粘性指进、重力超覆以及地层中高渗透条带等.注入气与地层流体性质、组成相近,受微观混合的影响注气前缘存在注入气与原始地层流体的混合带,粘滞指进与重力超覆使得注入气沿地层上部推进加快,由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重力超覆现象非常明显,在注入约为0.72PV时干气突破.模拟结果表明高渗透条带对开发效果影响很大,注入气极易沿高渗透条带推进、干气突破加快,渗透率级差在5倍以上时影响减小.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以530井区八4+5层油藏为例
    金萍, 宋廷春, 黄政, 周庆, 吉日格莉
    2010, 6(4):  67-70.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区域530井区八4+5层油藏为典型一类油藏,综合含水73.4%,中高含水井比例达到84%.此次研究利用岩石电阻率测井与其它测井参数相结合,采用井间电阻率对比法、径向电阻率对比法、交会图版法、自然电位偏移法对水淹层进行定量识别,以此揭示油藏水淹层岩石物理响应机理及响应特征,为水淹层判别提供依据.
    稠油热采井套损修复技术探讨
    赵玲莉, 雷旭东, 李旭红, 陈陆建
    2010, 6(4):  71-75.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根据稠油热采井在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套损的情况,并根据目前热采井套损后,采取的常规修复方法是大修作业,对套管进行补贴,该技术修井周期长,费用高;为此根据我们研制的化学堵漏剂,分析研讨了该技术在稠油井进行套管补贴的可行性,运用化学堵漏剂已经成功的在稀油井实施了套管补漏,经过现场试验,证明对套管补漏是可行的.
    新疆风城油田超稠油SAGD开发地面配套技术探讨
    骆伟, 孙国成, 达吾力, 贺吉涛
    2010, 6(4):  76-80.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SAGD开发的特点与风城油田超稠油的特性,总结出了风城SAGD开发及地面工艺技术存在的难题,通过对重32井区SAGD试验区取得的认识,提出了风城SAGD开发地面配套技术的总体思路及需要攻关和研究的方向.
    管柱力学分析在深井酸压施工中的应用
    杨新克, 余杰, 生丽敏
    2010, 6(4):  81-85.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压管柱是酸压作业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深井酸压过程中,管串长,摩阻大,泵压高,温差大,压力高,施工时间长,管柱受力情况恶劣,变形严重,如在管柱结构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因此因素,可能会造成封隔器密封失效,导致酸压失败.本文通过对两口酸压井管柱的力学分析及强度校核,对酸压管柱结构提出优化方案,对酸压管柱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工艺设备
    HPAM/wy-316乳酸铬凝胶体系的室内研究
    杨鸿剑, 王燕, 古丽米热
    2010, 6(4):  86-88.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内研制了一种可供不同温度油藏调剖用的HPAM/wy-316乳酸铬凝胶体系.考察了聚合物浓度、wy-316乳酸铬交联剂浓度、温度以及pH值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HPAM/wy-316乳酸铬体系的最佳形成条件:HPAM聚合物1000~1500mg/L;wy-316乳酸铬系列交联剂(以Cr3+计)浓度600~1200mg/L;体系pH值6~9;使用温度40℃~60℃.通过调节pH可以实现HPAM/wy-316乳酸铬凝胶体系成胶时间可控,凝胶强度可调.可以耐受较宽范围的温度和PH条件,能适应不同交联时间的要求.
    VES-100高温清洁压裂液的性能评价
    袁飞, 怡宝安, 伊利亚
    2010, 6(4):  89-91.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WT-100表面活性剂作为增稠剂的清洁压裂液的流变性能,以及在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中的粘度变化.用流变仪测定了60℃时3%NH4CL体系的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证实了其存在较好的粘弹性.4%WT-100+3%NH4CL体系在100℃,170 s-1条件下表观粘度达到36 mPa.s,该体系具有较好的悬砂性能,破胶简单彻底,残渣少,破胶液粘度低,容易返排,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可以配制成酸性压裂液.
    金龙4井试油(气)过程中水合物生成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梁晨
    2010, 6(4):  92-96. 
    摘要 ( )   PDF (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试油(气)试产过程中天然气、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水合物白色结晶体,该水合物堵塞井内管柱或地面管线,影响试产正常进行,严重时会造成井下事故.水合物的形成受到天然气及水的组份、温度及压力条件影响.在试产中,水合物的防止被受到较大的重视,但在实际生产中也会常常遇上.笔者在实习中就遇到金龙4井在试产中形成水合物严重影响了生产施工并造成了试井电缆落井的事故,耽误了工期并浪费了较大的成本,为此本论文针对水合物生成原理及解决措施,结合金龙4井施工现状展开研究,找出该井防止水合物生成的方案及消除已生成水合物的方案,为以后类似井施工提供指导.
    掺蒸汽加热工艺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崔平正, 骆伟, 黄强, 邓向明
    2010, 6(4):  97-99.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原油处理站现有锅炉提供的蒸汽,进行掺蒸汽直接加热稠油处理的新工艺,整个流程掺蒸汽量的大小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自动控制,可使蒸汽与原油达到最佳混合,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介绍该装置的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I/O接线图、梯形图.
    天然气管道稳态仿真新方法
    汪玉春, 聂晶, 石向京
    2010, 6(4):  100-103.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保证天然气管道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文章尝试采用巴特切(Butcher)五阶龙格-库塔法进行管道的稳态仿真.文章给出了巴特切算法用于天然气管道仿真的数值表达式和具体的仿真步骤.两个算例说明用巴特切算法实现了管道的稳态仿真,并与传统四阶龙格-库塔法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其特点是:当管道长度一定时,管径越大,两种方法的仿真结果越接近.建议在今后天然气管道仿真中,两种方法同时使用,相互验证.
    水质COD测定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于娟
    2010, 6(4):  104-106.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D分析是所有待处理水源、外排水水质的必检项目,也是水处理研究课题必然涉及到的一个分析项目.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测定COD的方法有:传统的回流滴定法(GB)、密闭消解法(ISO)、建立UV2s,SAC与COD的关联性分析,间接获取COD数据.除此之外,人们仍在不断的探索更省时、经济、环保的新的测定方法.在长期的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获得了一些经验,本文就水样COD测定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烟气冷凝技术在稠油热采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李强, 魏新春, 鲁冬, 刘建桥
    2010, 6(4):  107-112.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注汽锅炉热效率普遍偏低,排烟热损失是影响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排烟热损失决定于排烟温度和排烟量.国内目前对锅炉设备的改造技术多局限于减少锅炉的排烟梁上.本文论述了将冷凝技术应用在热力采油湿蒸汽发生器上来降低排烟温度,回收利用烟气中水蒸汽的汽化潜热,从而达到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英文摘要
    2010, 6(4):  113-118. 
    摘要 ( )   PDF (4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