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12-10
    全选:
    ABSTRACTS
    2016, 12(4):  0-0. 
    摘要 ( )   PDF (5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哥伦比亚普图马约盆地稠油特征及成因分析
    田世存, 汤磊, 杨振武, 张达景, 卢小新, 唐衔
    2016, 12(4):  1-5. 
    摘要 ( )   PDF (24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哥伦比亚普图马约盆地稠油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部,原油为高密度、高黏度、高胶质及高沥青质的稠油.根据普图马约盆地烃源岩特征、原油物性分布、地球化学指标和地层水水型,结合区域地质条件,探讨了该盆地东北部稠油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模式.研究认为,普图马约盆地稠油的形成属于次生成因,成熟原油在长距离运聚过程中发生生物降解作用,晚期安迪斯构造运动,原生油藏被严重破坏,地层水下渗,油藏遭受水洗和氧化等次生作用进一步发生稠化.
    北三台—沙南油田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相研究
    许学龙, 陈春勇, 何贤英, 于铁, 刘勇, 刘邦兴
    2016, 12(4):  6-10. 
    摘要 ( )   PDF (27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三台—沙南油田梧桐沟组存在南北两个物源区,分别为南部北三台凸起物源区和北部沙丘物源区,其中南部北三台凸起由于受到构造作用影响,是研究区内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北部物源位于研究区北部的沙丘背斜,强度相对较弱,属梧桐沟组沉积期的次级物源区.综合分析认为北三台—沙南油田梧桐沟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浊积扇沉积相.梧一段沉积期沿主物源北三台凸起呈裙边状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且延伸距离远,并在扇三角洲前端发育一连串的浊积扇.梧桐沟组沉积晚期由于填平补齐作用的不断进行,整体地势区域平缓,浊积扇体不再发育,围绕北三台凸起发育的扇三角洲规模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准东北部二叠系平地泉组致密油勘探潜力分析
    张金风, 曾良雄, 朱喜萍, 向辉, 宋小彬
    2016, 12(4):  11-15. 
    摘要 ( )   PDF (2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致密油南有芦草沟组、北有平地泉组.目前芦草沟组云质岩发育区致密油已获得突破,多井钻获工业油气流.位于准东地区北部沙帐断褶带-石树沟凹陷的平地泉组致密油沉积环境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世沉积环境相似,云质岩发育区面积广,二叠系平地泉组一段、二段规模发育优质烃源岩.通过平地泉组烃源岩评价、云质岩分布范围、储集层物性裂缝发育特征及后期构造活动影响对准东北部致密油油藏进行综合潜力分析,指出准东北部致密油成藏关键因素及有利勘探区,为该区下步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中佳2-H无导眼预探水平井钻井液技术
    刘志良, 戎克生, 高立新
    2016, 12(4):  16-20. 
    摘要 ( )   PDF (1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导眼预探水平井中佳2-H井完钻井深5780 m,垂深4635.55 m,水平段长960 m.钻遇地层岩性复杂,易出现阻卡、井漏等复杂.为满足地质和后期压裂改造的需要,井眼轨迹多次调整,而且水平段延伸方向钻遇多个逆向断裂,这给斜井段钻井井壁稳定、携岩和减阻防卡增加了难度.针对该井地质特点和钻井液技术难点,直井段选用钾钙基钻井液体系,造斜段、水平段选用钾钙基聚磺混油钻井液体系,现场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满足了各井段的钻井要求.压裂改造后获高产工业油气流,6.0 mm油嘴试产,日产气11.3×104 m3,日产油142.2 m3.
    JPH-17水平井套管遇卡处理情况分析
    孙庆春, 王群, 许艳雪
    2016, 12(4):  21-24. 
    摘要 ( )   PDF (13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钻井过程中,卡钻是比较常见的井下复杂情况,钻杆遇卡可以施加扭矩,快速上下活动,反循环冲洗,泡酸泡解卡剂,倒扣反丝等多种处理方式,但是由于套管的特殊性,套管遇卡处理方式比较单一,在东胜气田JPH-17井施工中发生了一次下套管遇卡,遇卡之后现场采用了上下活动,氯化钾静止浸泡,泡酸,泡解卡剂等方式处理这起卡套管事故,最终成功解卡.通过总结事故成因,分析处理过程得失,为以后下套管施工安全提出警示.
    油气开发
    齐2-8-10块分子膜驱油技术研究与实践
    刘富, 陈文文
    2016, 12(4):  25-27. 
    摘要 ( )   PDF (11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齐2-8-10块杜家台油层目前的开发情况,提出了利用一种可以改变岩石表面性质、降低原油与岩石表面作用力的分子膜剂做为驱油剂的技术对策,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表明该分子膜驱油剂可在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6%左右,且能降低含水率及注入压力.现场在7口注水井分两个阶段共注入分子膜驱油剂74.55 t,在统计期内周围21口油井有17口井见到了增油降水1847 t,综合含水下降了1.2%,取得了非常好的驱油效果.
    浅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合理技术政策研究
    文华
    2016, 12(4):  28-34. 
    摘要 ( )   PDF (3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是开发浅层超稠油油藏的有效技术,而开发技术政策对水平井合理部署和开发成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针对九7+8区油藏埋藏浅、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原油粘度高、粘度差异大的特点,按照不同粘度分布特征,将LX+Y区划分4个不同粘度区域,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粘度区域的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特点,对影响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地质参数、开发设计参数和注汽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优化,确定了关键因素相关的技术界限及合理的开发设计参数和注汽参数,为油层措施挖潜、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及下一步水平井加密、开发方式的有效转换提供决策依据.
    致密砂岩气藏完井试采工艺研究与应用
    王希玲
    2016, 12(4):  35-39. 
    摘要 ( )   PDF (28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SX区块,开展致密砂岩气藏合理配产、完井生产管柱优化、合理试采时间优化等研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SX-1井日产量、井底流压变化、地层压力变化和稳产时间,并与无阻流量建立起对应关系.针对SX区块不同储层特征,进行了井下及测试工具等的优选,通过管柱强度校核,确定出了SX-1井的完井生产管柱结构.根据SX区块储层地质特征和试气动态资料,以现代试井方法为手段,建立SX-1井试采模式,对修正等时试井和短期试采合理工作制度进行优化.通过研究最终得出一套适合致密砂岩气完井试采的新方法,为致密砂岩气藏试气、试采提供经验模式和科学方法.
    浅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调整副管技术研究
    袁瑞
    2016, 12(4):  40-43. 
    摘要 ( )   PDF (2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油田浅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规模开发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储集层特征、生产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对水平井动用程度,水平段的动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水平井常规注汽方式,水平段动用不均衡.水平井调整副管技术可以改善水平井动用程度,进而提高稠油油藏水平井采收率.
    渭北长3定向井多裂缝形成机理及压裂技术研究
    谭苗
    2016, 12(4):  44-47. 
    摘要 ( )   PDF (17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北油田近年来改造效果逐渐变差.针对定向井井斜大,方位角各异的实际,提出并论证了借鉴水平井压裂设计理念的可行性.井下微地震监测结果可与施工曲线特征互相验证来判断人工裂缝是否串通.统计结果表明,井筒方位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大于21°,射孔中位平面距离大于7m后,压裂易形成独立裂缝,可应用机械分压工艺.对于不符合分压条件的定向井,建议采取合压工艺.
    渭北长3超浅层油藏定向井机械分压工艺研究
    白强, 李宏伟
    2016, 12(4):  48-51. 
    摘要 ( )   PDF (2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北油田埋藏浅,储层特低孔、特低渗透,纵向上发育多套储层,开发难度大,常规单层开采工艺施工周期长、单井产量低,难以适应大规模开发的要求.经过工艺调研推荐机械分压工艺并开展相关封隔器型号及喷嘴优化研究.通过现场试验,K344分压工具施工成功率高,能满足井斜大于50°的大斜度井,施工井平均试油初产达3.5 t,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施工一次成功率达93.1%,该工艺在渭北油田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特低渗透油藏实施同步注水注大于采的开发效果——以沙20油藏为例
    苏国栋, 朱喜萍, 梁成钢, 陈德瑞, 冉洋
    2016, 12(4):  52-55. 
    摘要 ( )   PDF (1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部分低渗透油藏不能做到同步注水,达到注采平衡的油藏更少.沙北油田沙20油藏特点为低压力系数、低气油比、低饱和压力和低油水粘度比.为提高水驱效果,沙20油藏实施了以下做法:采用同步注水开发,第二年实现注采平衡,之后注大于采,注采比保持在1.5;制定了合理的采液速度、注采比、压力保持程度等开发技术界限;通过连续防膨,有效控制了低渗透水敏性储层注水启动压力的不断上升;注水井实施层间分注,层内调剖,减小层间、层内矛盾,提高了剖面水驱动用程度;采油井调整合理的工作制度,高液量采油井控液,低液量采油井措施改造,调整水驱方向,提高注水波及体积.通过上述工作,沙20油藏注水开发5年同类油藏相比开发效果显著.
    海1块表面活性剂/碱复配体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张宇
    2016, 12(4):  56-59. 
    摘要 ( )   PDF (1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1块为一注水开发20年的普通稠油油藏,长期水驱开发使储层非均质性加剧,层内、层间、平面矛盾非常突出.2010年以来,通过引进弱凝胶调驱技术,油藏三大矛盾得到缓解,水驱波及系数大幅提高,开发效果大幅改善,含水下降5%,阶段累增油8.6×104 t,但受弱凝胶调驱机理的限制,油藏仍有大量残余油赋存在微小孔隙中,后续注入水很难将其洗出.为此,针对区块油藏条件开展了弱凝胶调驱后表面活性剂/碱复配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对比,在相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NaOH体系的界面张力比Na2CO3体系的低,因此选择碱剂NaOH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两者浓度通过实验对比确定,其中碱剂NaOH浓度取1.1%,表面活性剂浓度取0.3%为最佳,再用该复配体系进行岩心驱替实验,经计算最终采收率可以提高8.0%~8.4%.研究结果对下步矿场先导试验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井组整体压裂参数优化研究——以吉008断块为例
    郭娇娇, 唐晓川, 尹辉, 朱喜萍
    2016, 12(4):  60-63. 
    摘要 ( )   PDF (1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008断块梧桐沟组油藏埋藏深、低渗,属于深层稠油油藏,要获得该区块油井真实产能,急需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整体压裂改造技术,本文采用整体压裂数值模拟技术与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出裂缝导流能力、裂缝缝长、井距和生产压力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法来对影响井组整体压裂开发效果的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各参数对井组压裂产能的影响趋势及其定量关系,进而确定最优的参数组合,对压裂施工设计和布井方式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稠油油藏火驱驱油特征研究
    彭小强, 韩晓强, 张继周, 杨洋, 武俊学, 安斌
    2016, 12(4):  64-68. 
    摘要 ( )   PDF (1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索稠油油藏火驱驱油机理及驱油特征,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场生产井生产动态数据,研究了不同阶段的火驱含油量分布,并给出了火驱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生产特征.研究表明,已燃烧区的残余油饱和度几乎为零,此阶段火驱为活塞式驱油.未燃区平均含油饱和度随着火线推进而升高,且未燃区存在高含油饱和度面,跃变点推进到生产井时火驱驱油见效,未燃区为非活塞式驱油方式.
    复杂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水窜通道识别研究——以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为例
    高敬善, 万文胜, 郭智能, 杨香丽, 袁霁
    2016, 12(4):  69-73. 
    摘要 ( )   PDF (3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丘5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储层为中孔隙度、低渗透非均质性较强的砂砾岩储层.油藏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水淹水窜问题突出.本文通过高精度岩性识别图版的建立,区分出了8种不同的岩性识别标准,并将识别出的岩性与吸水剖面相结合,识别出吸水强度最高的岩性为砂砾岩,其中Ⅱ类砂砾岩的吸水强度比Ⅰ类砂砾岩更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了该区水窜通道平面和剖面分布状况,并进行了验证,明确了水淹水窜特征,为油藏后续调整奠定了基础.
    异常高压凝析气藏早期产水水源分析与识别
    张国红, 何立军, 蒲丽萍, 高涵, 麻慧博
    2016, 12(4):  74-77. 
    摘要 ( )   PDF (14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气田为一异常高压湿气凝析气藏,具有高温、高压、低渗高导流等特点.由于气藏具有高含凝析水特征以及复杂的边底水系统,在开发初期伴随着气井的高产,气井产水特点也呈现复杂多样性.根据气井产水指标特点、生产动态分析以及产水水性资料对比,结合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工程事件技术分析,基于多种方法对M气田气井早期产水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研究结果表明:当气井处于高压、高产状态下,气井少量的产水也有可能预示着地层水的过早水侵或突破,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早识别产出水来源.同时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工程事件也可能对气井产水带来一定影响,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识别产水来源时,应结合气田或气井的实际开发情况合理分析,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认识.
    多方法水淹层综合识别技术及效果评价
    王晓强, 吴承美, 李文波, 袁霁, 朱喜萍
    2016, 12(4):  78-82. 
    摘要 ( )   PDF (3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加密调整是油藏二次开发,实现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的重要手段.新井投产前,准确识别水淹层,对水淹级别进行定性刻化和定量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为基础,利用径向电阻率差值法、原始地层电阻率恢复法对水淹层进行了定性识别,建立了水淹层测井解释图版;利用产水率、水驱效率等方法对储集层水淹级别进行了定量解释;采用多方法综合判定储层水淹级别,提高了解释精度,并实现了计算机批量化处理.生产动态验证表明,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达到84.6%.根据水淹层识别结果,优化射孔32井次,新井投产后含水得到较好控制,单井产能到位率大于95%,提高了经济效益.
    海上气田水平井井筒携砂机理研究
    彭建峰, 袁辉, 颜明, 曾玉斌, 穆永威
    2016, 12(4):  83-86. 
    摘要 ( )   PDF (2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西部海域S1气田稳定生产十余年后,由于地层压力衰竭、井下筛管腐蚀、生产制度波动等因素导致多口井普遍存在出砂现象,由于出砂造成油嘴及管线冲蚀严重,给地面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隐患,只能通过调节油嘴大小以减轻出砂,这就导致气田产量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气田的高效开发;出砂也会造成产层段砂埋,导致气井产能下降,为了进一步明确井筒出砂情况,开展井筒携砂机理研究.S1气田属于疏松砂岩储层,气藏由于埋藏较浅、岩石胶结性差,并且粘土和杂基质含量高,使得这类气藏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出砂.地面能否监测到出砂,主要取决于井筒流体的携砂能力.文章中基于理论与实验研究了砂粒在水平井段以及垂直井段的沉降流动规律,该研究最终可确定砂粒在井筒中处于沉降、悬浮或上升的临界条件,对于S1气田在不产水或低产水条件下,临界携砂条件为产气量5~8×104 m3/d,此临界条件可为气井是否出砂提供判断依据,对于保障地面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工艺设备
    智能振动胶塞在雁673井的应用
    王恩合, 王学成, 魏拓, 李辉, 陈杰, 王军
    2016, 12(4):  87-92. 
    摘要 ( )   PDF (28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雁木西油田区块,该区块以第三系和白垩系为主要目的层位,该段层位以盐膏层为主,上段井径扩大率较大,井壁容易垮塌,在下段油层段内容易缩径.同时,盐膏层易污染水泥浆,使水泥浆闪凝,造成固井事故;周围注水井多,钻井液比重1.48 g/cm3,侯凝过程中压稳困难.为此,西部钻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首次在该区块雁673井使用了自主研发的ZYY-139.7振动胶塞,该系列振动胶塞控制部件和胶塞部件设计合理,结构独特,动作灵活可靠,承压差性能高,能有效地通过振动波作用于套管壁以提高固井质量.经声幅/变密度测井结果显示,该井固井质量优质.这为雁木西区块乃至整个吐哈地区优质固井施工提供了技术借鉴.
    对硝基苯甲酸辅助纳米氧化钼水热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蔡万玲, 张玉英, 徐淑意
    2016, 12(4):  93-97. 
    摘要 ( )   PDF (16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对硝基苯甲酸为辅助剂,在水热条件下酸化钼酸铵溶液制备MoO3纳米粉体.对合成粉体进行XRD、SEM、TEM表征,讨论了合成形貌与尺寸.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操作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纳米MoO3的最佳制备条件.以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的脱色率表征MoO3的光催化性能,测得MoO3纳米粒子对MB染料的脱色率为96.68%,这表明MoO3纳米粒子对有机染料等的光催化性能好.
    环氧粉末涂层油管偏磨试验研究
    韩涛
    2016, 12(4):  98-100. 
    摘要 ( )   PDF (1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氧粉末涂层油管在大港油田腐蚀油井进行了试验应用,在井筒内防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抽油机有杆泵杆管偏磨问题损坏了油管涂层,使防腐性能下降,对其耐磨性能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通过开展涂层油管偏磨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扶正器对涂层油管的磨损速率,并预测环氧粉末涂层油管的耐磨周期,为优选最优摩擦副,提高环氧粉末涂层油管使用周期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