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12-10
    全选:
    ABSTRACTS
    2017, 13(4):  0-0. 
    摘要 ( )   PDF (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源储特征新认识
    王屿涛, 杨召, 张国清, 潘长春, 汪飞, 向英
    2017, 13(4):  1-6. 
    摘要 ( )   PDF (2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特有的源储特性,对比了国内外典型致密油藏的源储条件和油藏特征;通过烃源岩模拟实验和储层岩石学物理实验,揭示了低成熟重质致密油的成因和致密油储层的脆性属性.对比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无论在烃源条件、储层岩石脆性属性还是在原油性质以及油藏特征方面与美国巴肯和我国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相比均不及前者,总体上成藏条件较差;芦草沟组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证实了早期低成熟阶段(Ro<0.8%)大量生排烃并大规模成藏是原生低熟重质致密油形成的主要成因;吉174井芦草沟组岩石物理学模拟试验结果结合测井岩性解释厚度表明,脆性较好的砂屑云岩、云质砂岩等仅占15.17%,脆性中等的泥晶云岩、长石岩屑砂岩占12.45,脆性较差的富有机质云泥岩、泥岩占到72.38%.因此,总体评价为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岩石脆性较差.这些特性决定了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资源品位总体较低.
    准噶尔盆地腹部多次波的发育机理及速度特征
    王正军, 张录录, 夏建军
    2017, 13(4):  7-10. 
    摘要 ( )   PDF (18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的侏罗系煤层为一套典型的多层系强阻抗界面,与其相关的多次波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下覆勘探目标的地震成像、反演与解释结果,由于其成因复杂,很难与有效波区分开,所以一直无法取得理想压制效果.为更好的压制这种干扰,需要了解其形成机理及特征.在实际资料中由于存在多层复杂结构及噪声的影响,很难获得准确的分析结论.这里采用简化模型正演的方法,重现主要多次波发生的机理及速度表现特征,认为该区主要强能量层间多次波来自侏罗系煤层,在层速度递增条件下,其速度高于产生多次波的一次波速度.并利用理论公式推导对该认识进行了验证.
    浅层高陡构造成像影响因素分析
    孔德政, 刘新文, 刘依谋, 李勇, 周旭, 周小伟
    2017, 13(4):  11-18. 
    摘要 ( )   PDF (5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浅层高陡构造区存在严重的浅层成像问题,制约了气田开发进程,亟待解决浅层成像问题从而提高深层目的层成像效果.以分析影响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因素为主要目标,借助波动方程模型正演及地震采集资料比对,首先分析了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特征和倾斜界面反射波特征,然后重点分析了成像方法、偏移孔径、速度精度、起伏地表以及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对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认识到成像方法、偏移孔径、速度精度、起伏地表以及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中的面元尺寸、炮道密度和采集孔径都是影响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重要因素,该认识对在地震采集设计及处理中改善浅层高陡构造成像有指导意义.
    变速成图技术在K1地区的应用
    杜伟, 张悦, 彭丽娜, 张泽天
    2017, 13(4):  19-21. 
    摘要 ( )   PDF (18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K1地区广泛发育火山岩,受火山岩高速地层影响,火山岩帽下伏地震同相轴存在上拉现象,形成局部构造假象;为搞清下伏地层真实构造形态,通过模型正演验证了高速火山岩造成的同相轴上拉现象;综合钻井、速度谱速度信息,利用井点层速度校正速度谱层速度,并将校正后的层速度转换为平均速度场进而时深转换.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变速成图的精度,消除了高速火山岩体引起的构造假象.
    测井标准化对油藏认识的作用——以小泉沟背斜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为例
    王菁, 王震, 张小红, 岳红星, 杨涛
    2017, 13(4):  22-24. 
    摘要 ( )   PDF (1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系列仪器刻度等不一致,测井数据间必然存在以刻度因素为主的误差,因此测井曲线的标准化是测井多井解释的关键.以小泉沟背斜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为例,该油藏T304井试油获得油层,可是其电阻率比获得水层的邻井电阻率还低,难以建立油层图版.通过测井标准化,对T304井测井数据进行校正,油藏得到合理解释.由此可见,测井标准化对油藏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东致密油区硫化氢产生机理浅析
    王惠清, 石彦, 韩晓程, 张辉
    2017, 13(4):  25-27. 
    摘要 ( )   PDF (9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实验及对比分析的方法,确定准东昌吉油田致密油区属微(贫)硫化氢油气藏;根据油藏特征及硫酸盐还原菌存活条件等因素分析,结合不同硫化氢成因的反应条件,推断本区硫化氢的成因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
    控压钻井技术在HHW2009井应用
    黄学刚, 兰作军, 毛德森, 刘永伟, 李海占
    2017, 13(4):  28-32. 
    摘要 ( )   PDF (18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控压钻井技术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对整个井筒压力进行有效控制并管理的钻井技术,可有效解决窄密度窗口、压力敏感地层难以克服的漏涌同层和井壁坍塌等复杂钻井问题.从新疆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HHW2009井的基本情况出发,重点阐述了该井钻井中存在的技术难点、采用控压钻井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良好效果,为该区块解决类似钻井难题提供了有效的钻井方式和经验分享.
    水平井泥浆侵入表皮系数分析研究
    高彦才, 魏立军, 裴柏林
    2017, 13(4):  33-36. 
    摘要 ( )   PDF (1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水平井的钻井过程中,泥浆的漏失会在近井地带形成一个环形的污染带,使污染带的渗透率降低.通过室内实验结合理论推导,结合中海油番禺气田实际,给出了水平井泥浆污染带的侵入表皮系数计算方法,并得到了侵入表皮系数与泥浆累积滤失时间的关系,从而在评价水平井产能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
    油气开采
    海上多层合采稠油油藏高含水期油水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许亚南, 龙明, 张运来, 谢丽沙, 张吉磊
    2017, 13(4):  37-40. 
    摘要 ( )   PDF (1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Q油田北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等开发状况,采用可视化的多管并联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油水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综述了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渗透率级差下的渗流规律.结果表明:非均质性油藏渗透率级差是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的治理,及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的超低渗透油藏新型产能模型研究
    单安平, 石立华, 康恺, 芦超
    2017, 13(4):  41-46. 
    摘要 ( )   PDF (14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国内外关于直井产能公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储层基质中的达西流动特征,而矿场生产实践和室内实验研究表明,超低渗储层基质渗流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和流态的多变性,不符合经典的达西渗流规律.通过目标油田岩心压汞实验,得到启动压力梯度与毛管半径和渗透率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岩石应力敏感效应的油井产能模型,定量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程度,并应用该模型对延长油田超低渗透X区块油井产量进行预测,平均符合率达92%.结果表明: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单井产能的影响较大,应用推导的改进单井产量计算模型计算结果,更加符合超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实际情况,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H油田东河砂岩油藏水淹特征研究
    史涛, 李刚, 曹军涛, 马慧, 冯凯, 张少伟, 王伟伟
    2017, 13(4):  47-50. 
    摘要 ( )   PDF (2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一套中孔、中高渗透储层,油藏开发初期油井含水较低,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尤其在部分油井提液后,含水上升幅度较大,油藏内部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淹,层间矛盾突出.从单井的四性关系出发,在对水淹层进行定性解释、细分层定量解释基础之上,结合油藏动态、静态地质资料,制定水淹标准,综合研究油层的水淹特征.研究表明,油藏以中、高水淹为主,纵向上上部主要为中高水淹,高水淹层主要分布于物性好、厚度大、夹层少的下部;空间上以锥间体和锥扇体水淹为主.水淹特征的研究为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以后的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超稠油蒸汽驱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
    姜兴玲
    2017, 13(4):  51-54. 
    摘要 ( )   PDF (1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229块油藏类型为超稠油油藏,区块从1998年投入开发,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开发,截至2007年6月,区块采出程度达到21.1%,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到90%,区块进入直井蒸汽吞吐开发末期,为实现持续稳产,探索薄互层油藏吞吐后期接替技术,2007年6月在杜229块开始实施蒸汽驱先导试验,经过几年的综合调控,先导试验获得成功,开发指标超过方案设计,开发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先导试验区取得的认识,该区块蒸汽驱扩大井组通过优化方案设计,采用注采井数比更合理的"回字形"井网代替"反九点"井网,为进一步提高汽驱效果奠定基础.杜229块蒸汽驱的成功实施,为同类油藏吞吐后期继续提高采收率,实现持续稳产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在其它同类型区块中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考虑二次梯度的低渗透油藏面积井网产量以及见水时间研究
    张楠
    2017, 13(4):  55-59. 
    摘要 ( )   PDF (1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低速非达西渗流基本公式和油水两相流的Beckley-Leverett方程,利用流线积分方法和单元分析方法,推导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二次梯度的四点法和五点法面积井网的产量公式、井底见水时间公式以及未动用系数公式.计算表明:生产压差、注采井距、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二次梯度项对面积井网油井产量、井底见水时间以及油层未动用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推导的公式可为低渗透油藏四点和五点面积井网的评价以及开发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渤海LD油田低阻油层潜力识别研究与实践
    郑华, 张国浩, 王树涛, 刘喜林, 杨锁
    2017, 13(4):  60-63. 
    摘要 ( )   PDF (18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阻油层的潜力识别一直是国内外油田开发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以渤海LD油田为例,基于静态油水界面存在矛盾、数值模拟与生产实际不匹配、有限资料下难以落实油层电阻率测井下限值等问题,通过测井响应特征、动静态资料、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开展了低阻油层潜力识别研究,认为存在油水界面下推潜力.实践证明,该油田上返成功落实了低阻油层,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430×104 m3,馆陶组和东营组油层测井解释电阻率下限分别下降到4Ω·m和5Ω·m,对渤海类似油田低阻油层的探索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ZDB潜山油藏裸眼井表皮系数偏大原因分析
    杨占伟
    2017, 13(4):  64-67. 
    摘要 ( )   PDF (14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弄清ZDB潜山油藏裸眼井DST数据利用Saphir软件进行不稳定试井解释总表皮系数偏大的原因,通过对总表皮系数系统分解方法研究,以ZDB1井和ZDB2井总表皮系数偏大为例,从钻井、完井过程中引起的真表皮系数(储层污染)和拟表皮系数进行分析,排除Saphir软件对总表皮系数的影响,确定了适合ZDB潜山油井的总表皮系数分解的计算公式(8),使各环节产生的表皮效应更加清晰,同时证实储层污染是ZDB潜山油井产生高表皮系数的真正原因,使储层保护更具针对性.
    蒸汽-氮气混合驱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
    刘刚
    2017, 13(4):  68-73. 
    摘要 ( )   PDF (1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氮气辅助蒸汽驱开采稠油油藏能够有效提高蒸汽的热能利用率,但由于氮气的存在导致常规计算蒸汽驱井筒沿程热损失和压降模型已经不再适用.针对氮气与蒸汽在井筒中的二元两相流动,在充分考虑井筒传热和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氮气-蒸汽混注过程中井筒沿程热损失和压降的计算模型,得到了氮气-蒸汽混注过程中井筒沿程参数的变化,并分析了井口氮气注入流量和井口蒸汽干度对井底总压力、蒸气分压和干度等相关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注入井深的增加,氮气-蒸汽混合物总压力和蒸汽分压增加,混合物温度升高,累积热损失增大.井口氮气注入流量的增加能够减小蒸汽分压,提高井底蒸汽干度,从而减小井筒累积热损失.说明氮气能够有效提高注入蒸汽的热能利用率,该模型能够准确计算氮气参与下的蒸汽热损失.
    栲胶-硫酸铝络合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废弃钻井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强涛涛, 赵静, 代春吉, 王学川, 郑书杰
    2017, 13(4):  74-78. 
    摘要 ( )   PDF (14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栲胶和硫酸铝为原料制备栲胶-硫酸铝络合物絮凝剂,并将其应用于废弃钻井液的吸附处理中.研究结果表明栲胶-硫酸铝络合物絮凝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质量配比(硫酸铝:栲胶)为1:1,反应温度38℃,pH 3.5,时间220min.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络合物絮凝剂对废弃钻井液主要成份黏土模拟水样的浊度去除率为98.21%,絮凝率为92.12%.FT-IR分析结果说明栲胶上的酚羟基和硫酸铝发生了络合作用;SEM分析结果表明该络合物絮凝剂表面呈三维疏松孔状结构;Zeta电位分析结果表明该络合物絮凝剂与模拟水样中的微粒之间是通过电中和作用;粒径分析结果表明该络合物絮凝剂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2501nm.
    工艺设备
    多次开关循环堵漏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郭新超, 张新文, 李勇龙, 张武涛, 辛勇
    2017, 13(4):  79-81. 
    摘要 ( )   PDF (1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漏时,起钻更换堵漏钻具后再进行堵漏作业会导致堵漏不及时,进而引发井壁坍塌、卡钻和井喷等一系列事故.为此,研制了一种多次开关循环堵漏工具,可以实现不提钻进行堵漏作业,该工具通过地面投球方式控制开和关,多次投球实现多次循环堵漏,不影响井下仪器和动力钻具,不影响后续施工.经现场应用表明,发生井漏时,该工具能够实现多次堵漏作业,满足了现场使用需求.
    一种新型固井流体监测仪的研制与应用
    刘斌辉, 李兆丰, 李军鹏, 唐守勇
    2017, 13(4):  82-85. 
    摘要 ( )   PDF (1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固井作业中固井流体监测系统不能满足现场需求,以及固井流体的物性成分分布广,固井环境复杂等特点,运用科里奥利力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固井流体监测仪.通过对振管壁厚的计算及振动实验,研制出了DRMT.CMF型固井流体监测仪,并在辽河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流体监测仪使用性能完全符合现场要求,且计量精度高于目前油田所用的涡轮流量计.
    地下储气库油管轴向变形安全评价研究
    刘进博, 王明锋, 赵楠, 张哲, 于涛
    2017, 13(4):  86-91. 
    摘要 ( )   PDF (1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储气库在天然气供需关系中发挥着季节调峰,平衡管网压力和战略储备的重要作用.周期性地循环注采和强注强采工况是储气库现行的工作环境.由于压力、温度、气量的不断变化,储气库注采气井管柱受高压气体,循环交变载荷,冲蚀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气井管柱失效风险.所以开展对管柱受力、变形分析研究,计算管柱在不同工况下安全系数,制定合理生产范围,对储气库安全、平稳、经济、高效的运行有重要意义.以地下储气库直井为例,管柱在轴向上受到"温度、胡克、活塞、鼓胀、螺旋弯曲"五种效应共同作用,通过WellCat软件,计算管柱在不同工况下五种效应产生的轴向变形量以及管柱的抗拉、抗挤、抗内压安全系数.通过研究表明,受封隔器制约,五种效应综合形变为零,安全系数大于设计要求.
    新疆油砂矿SAGD循环采出液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
    潘永强
    2017, 13(4):  92-96. 
    摘要 ( )   PDF (1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GD即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一种连续的、能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开采技术.新疆油砂矿共有SAGD井3对,每对井组产液量在100m3/d左右,产液量较大.SAGD循环预热采出液含油6%~15%,含泥量约5%~10%,乳化液性质稳定.从循环液的物性特点出发,室内筛选出处理效果较好的净水剂应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以耐温净水剂配合助凝剂处理SAGD循环液,除油效率高,净化污水澄清透亮,各项指标满足回掺水质要求,形成了相关预处理工艺,介绍了正在进行的SAGD循环液现场工业化试验,为其他区块SAGD循环液处理站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