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6-10
    全选:
    ABSTRACTS
    2019, 15(2):  0-5. 
    摘要 ( )   PDF (5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勘探实践及启示
    康积伦, 靳继坤, 蒲振山, 余晓华
    2019, 15(2):  1-5. 
    摘要 ( )   PDF (16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发育多个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藏类型丰富.近年来,在油田成熟主力层系扩边扩块的同时,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和测试化验等资料,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在主力油层以下发现了红台、鄯善西山窑组等两个5 000万吨级储量规模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具有储层低孔特低渗、含油饱和度低、常规试油试采油气产量低且油水同出或不出液等特点.综合研究表明,台北凹陷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机制受油源条件、储层低孔特低渗、油气调整、构造幅度低等影响,近油源、储层"甜点"、古构造背景、保存条件好等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规模富集的主要原因.水平井钻探与体积压裂储层工艺改造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有效动用的工程配套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及工程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勘探技术.
    渤海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预测
    赵汉卿, 吴穹螈, 温慧芸, 穆朋飞, 陈存良
    2019, 15(2):  6-11. 
    摘要 ( )   PDF (25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海域垦利10-4油田因为钻井密度小、地震分辨率低等原因,储层砂体厚度预测难度大,是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难点.为此,以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入手,总结了渤海湾盆地垦利10-4油田古近系沙三上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及河口坝等3种沉积微相特征,并统计了各沉积微相下钻井砂岩厚度,结合基于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资料,有效预测各油组小层内砂岩平面展布,通过钻井钻后验证储层厚度吻合度在86%以上,这为后期调整井的部署提供了方法和方向.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分类与质量评价——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
    卢志明, 张大伟, 徐士鹏, 马崇尧
    2019, 15(2):  12-17. 
    摘要 ( )   PDF (3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北特鲁瓦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方法及其与产能的关系,笔者利用测井、岩石薄片、压汞、试油等资料,对北特鲁瓦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分类与质量评价,并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与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用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参数、以及测井资料对孔隙型储层质量进行评价与分类是可行的,研究区KT-I油层组А21、А32层为优质储层,其余各层储层质量较差,本研究成果可为后期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老区扩边勘探、滚动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侏罗系河道砂岩油藏识别
    刘勇, 何贤英, 于凯, 职文栋, 但顺华
    2019, 15(2):  18-23. 
    摘要 ( )   PDF (38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阜东斜坡带河道砂岩储集层发育,油源充足,是有利的增储阵地.本文提出了综合识别斜坡带河道砂岩油藏的三种系列方法:(1)运用频谱分解技术的调谐体振幅谱识别薄地层的横向分布特征,优选对砂体响应敏感的频率段分析储集层的分布规律;(2)通过模型正演建立均方根振幅属性与河道砂体物性及厚度变化关系;(3)结合该区录井见显示井层所反映的属性与对应电性数据之间的关系,编制多维交汇图版,确定含油气性参数标准及门槛值,来定量识别研究区河道砂体油藏的展布特征.为有效识别阜东斜坡带侏罗系河道砂岩油藏奠定了基础.
    湖底扇沉积微相及其对底水砂岩油藏开发的影响——以塔河油田轮南地区三叠系中油组为例
    郭颖
    2019, 15(2):  24-29. 
    摘要 ( )   PDF (2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湖底扇物源复杂、储层展布认识不清导致层间矛盾突出,结合岩心、钻测井、生产资料,对塔北轮南地区L区块三叠系中油组的湖底扇沉积微相和组合模式进行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型湖底扇,储层以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为主,物性好,结合古地貌和测井相建立了研究区湖底扇微相沉积模式.依据水平段测井和生产资料,探讨水平井五种沉积微相组合模式和直井三种微相组合模式,并针对组合模式分析剩余气分布建立相应的开发模式.
    克拉美丽气田滴西14井区侧钻水平井技术
    郑义平, 石晓刚, 卢光侠, 李辉, 陈亮, 陈涛
    2019, 15(2):  30-34. 
    摘要 ( )   PDF (1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窗侧钻水平井钻井技术是降低钻井综合成本、提高老井原油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滴西14老井侧钻主要技术难点及制定了相应对策,并通过侧钻实例从方案设计到现场实际施工过程,提出今后滴西14井区老井侧钻优化改进、减少复杂、提速提效的方向.
    南海D气田高温防水锁钻井液技术对策研究及应用
    韩成, 刘贤玉, 杨玉豪, 王成龙, 黄亮
    2019, 15(2):  35-39. 
    摘要 ( )   PDF (18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储层微观物性、压汞实验、扫描电镜分析了南海D气田主力储层黄流组物性特点,提出了D气田钻井液面临的技术难点.针对高温、高压、低孔、低渗的储层特点,室内开展了高温防水锁钻井液体系研究,进行了一系列高温降滤失剂、防水锁剂单剂优选实验以及体系优化实验,研制出了抗温超过170℃防水锁水基钻井液.室内评价表明,优选体系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防水锁剂SATRO能增强钻井液滤液返排能力,减轻储层的水锁损害.现场应用表明,优选体系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表皮系数仅为0.05,为类似低渗气田开发提供参考.
    油基钻井液在高温高压下的密度预测——基于自适应极限学习机模型
    唐明月
    2019, 15(2):  40-43. 
    摘要 ( )   PDF (1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温高压井油基钻井液密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极限学习机的油基钻井液密度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了极限学习机理论和K近邻理论,以室内实验结果作为训练样本,开展油基钻井液密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学习速度快,具有良好泛化性能,解决了神经网络模型局部最小、迭代次数多等问题,与传统的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模型相比预测精度更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油气开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水平分级标准初探
    刘洪光
    2019, 15(2):  44-48. 
    摘要 ( )   PDF (1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是深化油藏认识、规范油藏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尚未建立注水开发水平分级标准的问题,基于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结合其开发特征,建立了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初步确定了不同开发阶段注水开发水平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塔河油田风化壳、暗河、断控不同岩溶背景下注水开发单元的开发效果进行评价.现场应用表明,利用该评价标准能够进一步明确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注水开发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低电阻率油层特征及测井识别研究
    何贤英, 许学龙, 刘勇, 陈健, 齐艳萍
    2019, 15(2):  49-53. 
    摘要 ( )   PDF (1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是阜东斜坡区油气勘探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测井资料,结合钻井、录井、试油资料,对油气信息进行捕捉,通过测井项目中技术与高技术对比,分析二者油、水层测井特性,实现通用测井项目的油、水层测井特征描述.采用逐级分类方法,运用有机烃评价技术、岩心实验电阻率与测井电阻率对比技术,对油水层进行解释识别.利用已钻试井的测井资料建立了油、水层识别图版,确定了油、水、干层的判别标准,解决了阜东斜坡带油层识别难得问题,降低了该区油气勘探中油层被忽略的风险.
    隔夹层精细表征新方法研究——以LD油田为例
    杨志成, 朱志强, 刘子威, 张雪芳, 王颍超
    2019, 15(2):  54-58. 
    摘要 ( )   PDF (20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底水稠油油藏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从而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以LD油田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从目的层沉积类型出发,明确了隔夹层分为三类,分别是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通过统计分析泥质隔夹层最为发育.其次,利用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2个参数以及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明确了隔夹层发育特征,利用更新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指导了油田提液措施的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仿水平井开发地层层系划分方法研究
    张会卿, 周宗良, 何书梅, 黄芳, 张文静, 丁亚军
    2019, 15(2):  59-62. 
    摘要 ( )   PDF (1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港油田某区块地质数据及生产动态为基础,建立了仿水平井(直井造长缝压裂)注水开发的概念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开发时地层层系划分标准进行了界定.从渗透率级差、黏度、地层流动系数级差、小层层数、射开井段长度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发现仿水平井注水开发层系划分应遵循以下政策界限:(1)同一层系渗透率级差不应大于4;(2)原油黏度差别不应大于15mPa.s;(3)地层流动系数级差不应大于6;(4)一套层系内小层数目不应大于5;(5)油层射开井段长度最好不要大于50m.
    高温静态渗吸实验技术在三塘湖油田注水吞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NJH、M56区块基质岩心为例
    王云翠, 汪周华, 许思强, 王奇, 杨传宏
    2019, 15(2):  63-68. 
    摘要 ( )   PDF (18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渗吸实验作为注水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驱油机理实验,对油田注水吞吐措施参数优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设计两组渗吸实验,分别研究了三塘湖油田NJH区块砂岩、M56区块凝灰岩渗吸规律,并针对M56区块凝灰岩进行了压力、含油饱和度、油水黏度比、表面活性剂等渗吸影响因素研究.实验表明:直径为2.5cm,长度大于直径1.5倍的小直径岩心在渗吸初、中、后期呈现明显规律:渗吸初期渗吸速度快,渗吸中期渗吸速度减慢,渗吸后期渗吸速度趋于零,渗吸达到平衡.渗吸采收率的增长趋势也是由快至慢的过程.而不同渗吸影响因素实验因子的设计结果表明:压力、含油饱和度、油水黏度比、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渗吸采收率及渗吸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可动弹性微球调驱体系理化性质实验研究
    相博
    2019, 15(2):  69-72. 
    摘要 ( )   PDF (1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认识可动弹性微球调驱体系的性质,指导矿场调驱实施工作,采用激光纳米粒度测量仪、布氏黏度计及人造岩心,开展了室内可动弹微球调驱体系实验研究,观测可动弹性微球的表观形态、粒径大小、黏度变化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可动弹性微球粒径受静置时间影响较大,随溶胀时间增加而逐渐变大;微球乳状液黏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黏度迅速下降;微球体系的封堵能力与渗透率关联较强,范围内渗透率越小封堵能力越强.试验结果表明可动弹性微球遇水溶胀可以有效封堵高渗层,具有较好的调驱效果.
    微量元素示踪监测技术在火烧山油田H3油藏的应用
    夏平, 王震, 马宝军
    2019, 15(2):  73-79. 
    摘要 ( )   PDF (20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烧山油田H3油藏为低渗裂缝性砂岩油藏,受裂缝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双重影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的渗流规律愈来愈复杂,油水井的注采关系难以判断.为了更好的认识该油藏的水驱规律,在该油藏北部优选了5个井组开展微量元素井间示踪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注采对应的一线油井仅有一半左右能够受到相应注水井的注水控制,且油井多为单层、单向受效;注采井间注入水主流通道以裂缝为主,波及系数小;油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矛盾中等偏强,H33、H32小层的层内非均质程度整体上要大于H31小层;监测区域北部、东北部的显裂缝发育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分布集中,形成明显的剩余油富集.
    高速通道压裂技术及其现场应用
    杨文波
    2019, 15(2):  80-84. 
    摘要 ( )   PDF (15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加砂压裂工艺裂缝内压降高、支撑剂分布连续、砂堵风险大的问题,结合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储层低孔、低渗、低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压裂工艺——高速通道加砂压裂技术.通过对岩石力学、支撑剂导流能力、支撑剂在压裂液段塞中的稳定性及开放性通道进行评价,并对纤维加量、铺砂浓度剖面和加砂规模优化,以及对纤维降解和纤维加注配套技术优化,最后优选出纤维加入浓度约为4‰,压裂液用量降低39%,支撑剂用量降低44%,施工水马力降低了33%,脉冲时间间隔为1.5-2.5 min.××水平井采用高速通道压裂技术,压后初期裂缝导流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喜获无阻流量为6.53×104 m3/d的高产气流,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该技术的现场应用将对致密低渗透砂岩气藏的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威远区块复合压裂液体系性能评价与应用
    吴安林, 李嘉, 孙亚东, 张晓虎, 于世虎
    2019, 15(2):  85-87. 
    摘要 ( )   PDF (1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开发技术发展迅速,页岩气压裂返排液重复利用回注,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减少对环境危害,威远区块利用返排液加砂压裂,同时为了提高加砂强度,对压裂液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室内研究,采用抗盐降阻剂+线性胶压裂液体系,满足返排液高矿化度同时提高液体粘度,可以降低连续或者长段塞加砂过程陶粒沉降速度,降低砂堵风险,应用表明:该体系能适应威远区块矿化度13 788 mg/L的返排液,现场加砂强度达到2~3 t/m,该体系已在威远区块推广应用.
    HM系列中性清洗剂的研制与应用
    柯岩, 王惠清, 肖新初, 何振, 肖磊
    2019, 15(2):  88-91. 
    摘要 ( )   PDF (1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化工、食品、制药行业的中间产品或副产品中选用几百种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经过上千次试验,筛选出了满足各种清洗条件和质量要求的HM系列中性清洗剂.该清洗剂不含碱、无机酸、有机酸、有机溶剂,无毒、无味、不污染环境,水溶性好,pH为5.0~6.5,除垢率大于95%以上,腐蚀率小于0.5g/(m2·h).通过络合、渗透、增溶、转化的方法,可以用于工业设备化学清洗除垢和油田地层解堵.化学除垢速度快,清洗后的废液易降解,不污染环境,按常规废水处理即可.在工业设备清洗除垢和油田地层解堵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非均质油藏两层分抽合采工艺技术
    苗玉礼, 杨玉山, 李鹏, 查旋
    2019, 15(2):  92-94. 
    摘要 ( )   PDF (1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河南油田非均质油藏两层合采时层间干扰严重、动用不平衡的问题,研究配套了分抽合采工艺技术.该技术是通过采用封隔器层间卡封,分抽泵侧向和尾部连通上下油层举升,实现了两油层同时开发、互不干扰.目前,该技术已形成两种成熟分抽合采工艺管柱,配套了四种分抽泵系列.现场试验表明,该工艺技术阶段平均单井日增油达0.94t/d以上,提高了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
    工艺设备
    单井在线计量技术及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鄢雨, 石彦, 冯小刚, 宋多培, 李建财, 张绍鹏
    2019, 15(2):  95-100. 
    摘要 ( )   PDF (15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井产量的计量是油田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油井产量进行准确、及时的计量,对掌握油藏状况,制定生产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计量技术的研究分析,筛选出适合于螺杆泵、无杆泵采油方式计量的单井计量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单井在线称重计量装置.经过严格的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后,该装置运行可靠,计量精度高,计量误差在±5%以内,满足油气田地面工程油气集输处理工艺设计规范中计量准确度最大误差±10%的要求.该单井在线计量技术及装置的研究应用,能简化油田集输工艺,减少地面建设费用,解决了针对螺杆泵、无杆泵等采油方式无有效单井在线计量方法的难题,填补了技术空白.
    集中处理站分离器液位计冲洗装置的研制
    伍小三, 张军, 雷金海, 冯甲, 尚伟, 费梦莹
    2019, 15(2):  101-104. 
    摘要 ( )   PDF (16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离器在生产过程中,为防止液位计不准确而发生生产事故,处理站定期组织人员对液位计进行清洗维护,在清洗过程中,需要停用分离器、多人配合,还存在高空作业潜在的风险.我们通过研制分离器液位计冲洗装置,可以在不停用分离器情况下,一人15分钟就能完成,并消除了高空作业带来的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