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12-10
    全选:
    油气勘探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原油物性垂向倒置原因分析
    谭强, 马迪娜·马提吾汗, 岳红星, 邸文渊, 杨涛
    2019, 15(4):  1-5. 
    摘要 ( )   PDF (16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分析了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致密油藏上下"甜点体"原油物性上轻下重异常分布现象的内在原因,认为生油岩及原油成熟度、母质类型均不是造成这种现象内因.根本原因是芦一段(下甜点体)顶底板岩性致密,盖层发育,生成原油只能原地聚集,初次运移至与其互层储集岩,液态烃中大分子组分保留原地,所以油质较重.芦二段上覆地层为梧桐沟组砂砾岩输导层,早期生成较重的原油二次运移至该输导层,并沿着斜坡向上倾部位聚集成藏,其后期生成的较轻原油大部分保留在原地,从而导致上甜点体油质较轻.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控藏作用
    王科朋, 李婷, 左强, 曾繁哲, 王智强
    2019, 15(4):  6-10. 
    摘要 ( )   PDF (23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井揭示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沉积巨厚砂砾岩,为多期冲积—洪积扇沉积相互叠置形成.油藏开发表明,不同期扇体之间及同一扇体内部含油性差异较大,在探明含油面积外扇体构造高部位部署井位,试油结果为水层,说明油水关系比较复杂,控藏因素不清,制约了该区油藏的开发进程.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通过沉积相研究,采用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岩性、电性对比分析等技术方法,识别冲积扇优势相带发育区,刻画冲积扇体内部有利储层结构,明确冲积扇不同部位地震响应特征,以及岩性、电性的不同,再结合油藏开发资料,建立冲积扇厚层砂砾岩油藏模式,了解冲积扇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为八区二叠系油藏的滚动评价与开发建产提供技术支撑.
    吉木萨尔凹陷石炭系油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于凯, 职文栋, 向辉, 但顺华, 罗强
    2019, 15(4):  11-14. 
    摘要 ( )   PDF (2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为有利的生烃凹陷.自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页岩油发现以来,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叠系,石炭系油藏分布规律不清,勘探程度较低.结合该区域钻井,测井,录井、岩心等相关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石炭系油源,岩性及储层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吉木萨尔凹陷烃源岩较好,为自生自储油藏.岩性以火山碎屑岩以及火山熔岩类为主,位于喀尔苏组B段烃源岩发育区之上的三条鼻凸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哈得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
    王超, 杨宏楠, 乐平, 贾冰懿, 苏波
    2019, 15(4):  15-20. 
    摘要 ( )   PDF (19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隔夹层是岩层内部阻挡流体渗透运移的非渗透层和极低渗透层,分为隔层和夹层.隔层是指能阻碍不同层组间流体渗透的非渗透层,而夹层指储层内部能阻碍流体运移的非渗透或者渗透率极低的薄层.考虑到隔层与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将统称为隔夹层.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当前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基本都是围绕砂体展开的,侧重于砂体的内部物性.然而,隔夹层对水淹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不亚于砂体本身的非均质性.隔夹层能够将油层分隔成多个连通或者不连通的流动单元,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油水的运动,最终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三岔地区长3储层评价综合研究
    康永梅, 刘凯旋, 王联国, 樊玲玲, 黄昊, 朱玉双
    2019, 15(4):  21-26. 
    摘要 ( )   PDF (55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长组长3油层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演武—三岔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接替层位,目前,已在研究区西部获得连续突破,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因矿权面积大,勘探程度低,且油藏分布相对复杂,加之区域前期未有较好的油气发现,直接制约了后期油藏勘探评价工作.本次研究,在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微观孔喉特征和物性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关键地质参数,建立符合实际需求及区块地质特征的评价标准,对研究区长3油层组开展储层综合评价.将研究区长3储层类别依次划分为4类,其中,长33小层Ⅰ类优质储层发育,Ⅱ类储层各小层分布广泛,是今后重点勘探层位.通过本次研究,为后期演武—三岔地区长3储层预测以及有利目标区优选指明了方向.
    黄河口凹陷L油田复杂断块油气成藏模式
    赵汉卿, 曹龙, 秦润森, 李卓, 张正龙
    2019, 15(4):  27-32. 
    摘要 ( )   PDF (1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主力含油层位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为受复杂断块控制的岩性-构造油气田,L油田周边油气成藏潜力巨大.通过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埋藏史及流体动力学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L油田油气成藏具有以下特征:油源主要来自古近系沙三段,部分来自沙一段;切入古近系的深层断裂成为油源断裂;馆陶组厚层辫状河流相砂砾岩成为临时仓储层,油气从油源断裂运移至馆陶组砂岩,运移路径从纵向转化为横向;油气通过砂体—次生断裂疏导网络,在浅层明化镇组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泥包砂"环境下的薄层砂岩储层中,晚期运聚成藏,油气藏分布明显受到次生断裂和砂岩耦合关系所控制.通过该模式指导下,L油田通过老区扩边、发现新区块和新区块滚动勘探开发等3种方式精细勘探与评价,新增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2 000×104 t,该模式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压汞方法在不同类型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罗治形, 蒋志斌, 苏海斌, 任旭, 林治忠
    2019, 15(4):  33-36. 
    摘要 ( )   PDF (1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汞测试是一种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的有效岩石物理学方法.但是在储层研究过程中不能仅强调恒速压汞准静态过程的先进性,而忽略了恒速压汞进汞压力低、系统泵送流量小、可分析的样品体积小给全面认识储层带来的局限性.在对比恒速压汞仪与常规压汞仪技术指标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类型储层提出了几点在油田储层评价中优选压汞仪的方案:常规压汞适合页岩储层评价;恒速压汞对致密储层要慎用;优选适合大尺度岩心样品的常规压汞仪分析砂砾岩储层,以减少岩石粒径对储层效果评价的干扰;相对均质的中高渗砂岩储层选用恒速压汞仪所得分析结论更贴近储层孔隙结构的实际值.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背斜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应用探讨
    廖新伟, 戴勇, 安俊, 熊旭东, 徐小龙
    2019, 15(4):  37-42. 
    摘要 ( )   PDF (2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尔果斯背斜山前构造古近系地层具有构造高陡、地层破碎、水敏性强等难点,通过优化井身结构、采用油基钻井液及Power-V垂钻系统有效解决了上述难点,但针对紫泥泉子组地层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的难题,未有解决方法.针对紫泥泉子组地层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分析,提出采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有效控制井底压力在安全钻井作业窗口范围,有效解决南缘霍尔果斯背斜紫泥泉子组地层"漏涌"窄密度窗口的难题,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控压钻井技术方案.
    玛131示范区水平井井眼清洁技术研究
    郭勇, 熊超, 李渊, 王敬朋, 蒋振新
    2019, 15(4):  43-47. 
    摘要 ( )   PDF (1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131示范区开发过程中,在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易出现井眼清洁问题,造成卡钻等事故,从而影响机械钻速和井下安全,制约玛131示范区优快钻井提速发展.文中分别从水平井岩屑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不同井段岩屑清除机理、转速和排量对岩屑运移的影响规律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一套高效井眼清洁技术,得到钻井液6转读数、钻井过程中和起钻前循环洗井的转速是确保井筒有效清洁的两个最关键因素.示范区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钻井液6转读数、转速和施工排量,大幅减少短程起下钻和通井技术措施,井眼清洁状况良好.通过开展携岩性能评价形成了玛131井区水平井井眼清洁关键参数模板,为推动玛湖地区整体开发进程奠定基础.
    油气开采
    稠油油田高含水期产液结构智能化调整研究
    王树涛, 冯海潮, 郑华, 张国浩, 刘喜林
    2019, 15(4):  48-51. 
    摘要 ( )   PDF (1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边底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需要大幅提液,但海上平台处理能力有限制,研究限液条件下的低成本增产技术很有必要.为释放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阶段大幅提液潜力,开展了限液情况下基于剩余油分布的智能化产液结构调整模拟技术研究.实践证明,智能化产液结构调整技术克服了常规产液结构调整方法主观性强、工作量大的问题,并且得到了LD油田产液结构调整方案,有效的减缓了油田递减,可为类似稠油边底水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低黏低渗油田新型水驱规律的建立及应用
    李瑞升, 李冬艳, 高文君
    2019, 15(4):  52-55. 
    摘要 ( )   PDF (1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黏低渗水驱油田含水变化规律一般符合凹形含水变化规律,但由于万吉业驱替系列中的凹形含水变化规律无水驱特征曲线对应,给现场分析工作带来困难.为此,在一种新的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与平均含水饱和度关系式的基础上,利用Welge方程,导出了凹型水驱特征曲线及其含水率变化关系式.该含水率变化关系式可替换万吉业驱替系列中的凹型含水率曲线,且具有对应的水驱特征曲线.文后,利用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单井及油藏生产数据对新的含水变化规律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和应用,效果很好,值得其他低黏低渗油田参考与借鉴.
    缝洞型油藏自喷井合理产能确定方法研究
    张世亮, 李璐, 李柏颉, 袁飞宇
    2019, 15(4):  56-60. 
    摘要 ( )   PDF (14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碳酸盐岩是经过多期构造破裂和古风化壳岩溶共同作用的缝洞型油气藏,储集空间主要有溶洞、裂缝及孔隙三种类型.其特点是不规则形态和非均匀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实践中发现依据达西渗流规律建立的产能方程不能适用该类油藏开发,通过对缝洞型油藏自喷井渗流规律总结分析,建立了缝洞型油藏IPR曲线与二项式产能方程,能较好的描述缝洞型油藏局部非达西流下的产能特征,矿场应用效果较好.
    基于时变理论的优势通道演化规律研究
    张伟, 刘斌, 王欣然, 刘喜林, 朱志强
    2019, 15(4):  61-66. 
    摘要 ( )   PDF (16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针对优势通道演化规律的研究多是基于实验或矿场统计的宏观分析,缺少微观与宏观结合的定量化机理研究.为此,基于网络模拟方法和时变数模理论开展疏松砂岩油藏优势通道演化规律的研究.首先根据水动力学及化学原理,定量表达优势通道演化过程中的微粒脱落、微粒捕集变化机理;然后,基于孔喉尺度下的物质平衡方程建立微粒运移的网络模型,从而形成储层时变的微观网络模拟方法,并得到微观尺度下储层参数变化的定量表达式;最后与黑油模型进行耦合形成储层参数时变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方法.以海上S油田典型井组为原型进行了优势通道演化规律的研究,分析不同级差、不同产液强度条件下,优势通道的演化规律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实际,调剖后累增油1.6×104 m3,具有良好的效果.
    分采工艺在火烧山油田的应用
    谢俊辉, 王惠清, 陈新志, 王小江, 房文
    2019, 15(4):  67-70. 
    摘要 ( )   PDF (15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烧山油田属特低渗、裂缝发育的多层砂岩油藏,在纵向上由4个主力生产层位(H1、H2、H3、H41、H42)组成,多套小层叠合开采,均受到注水影响.对于不同层系,各层物性与压力保持程度差异较大,层间干扰矛盾突出,各小层动用不均匀,油层抑制低压油层出液.为减少油层层间干扰,充分挖潜油层潜力,在火烧山油田开展分采工艺试验,有效的动用了小层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井采收率.
    直平组合SAGD高产井动态调控研究
    刘勇
    2019, 15(4):  71-74. 
    摘要 ( )   PDF (18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曙一区杜84-馆H62是2014年部署于馆陶油藏边部的直平组合SAGD井组,自2015年转入SAGD开发后产量一直未达预期.为改善井组开发效果、尽快达到高产目标,从直平组合SAGD产量公式着手,明确制约井组高产的主要因素是泄油井点数少和蒸汽腔高度低,通过完善注汽井网、优化射孔井段,有效促进了蒸汽腔扩展,加之综合应用强化注汽、间歇轮换注汽、合理控制subcool值等动态调控手段,使该井生产效果持续提升,日产油达到180 t,距成为国内首口日产200 t的SAGD高产井仅一步之遥.
    工艺设备
    渭北浅层低渗油藏防污染高效举升工艺技术
    苗玉礼, 汤程辉, 李鹏, 杨玉山, 余铁静, 邱勇
    2019, 15(4):  75-78. 
    摘要 ( )   PDF (1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北油田长3主力油层埋藏浅,具有低渗、低压、低温、低油汽比的特征.由于油层渗透率低、井斜大,采用传统生产工艺易出现日产液量少、泵效低、结蜡严重、碰泵洗井频繁等问题.为此,研究配套了防污染高效举升工艺技术.通过研制高密度抽油泵和洗井防污染封隔器配套工具,设计出防污染高效举升工艺管柱.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技术能够提高洗井效果,提高举升泵效10.72个百分点,增加日均产油0.23 t/d,改善了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
    机械式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应用研究
    张昕, 伊明, 乔东宇, 王伟罡, 李富强
    2019, 15(4):  79-82. 
    摘要 ( )   PDF (13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国石油行业钻井深度不断增加,岩石硬度越来越高,可钻性变差,严重制约了我国钻井速率的提高.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是解决深井钻井难问题的新的途径.介绍了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的种类,其中,机械式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工作过程中钻井液不直接参与冲击工作,其主要部件为马达驱动总成、万向轴总成、传动轴总成及冲击锤总成,介绍了机械式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的工作原理,其冲击作用主要由凸轮组机构或啮合齿机构所产生,冲击频率和冲击功可实现稳定输出.此工具可大幅提高机械钻速,提高钻井效率,并且可以采用小钻压钻进,有利于保护钻头,并减小井斜的发生.在A23井机械式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机械钻速为0.92 m/s,比使用普通钻井工具在相同地层并且钻井参数相近的情况下,机械钻速提高13.4%,钻头基本保持完好,B25井提速效果达到89%,证明机械式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的提速效果与保护钻头的功能,因此旋转冲击钻井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新型抽油井光杆断脱自动防喷装置研制与应用
    李海涛
    2019, 15(4):  83-86. 
    摘要 ( )   PDF (1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抽油机井光杆断脱导致井口原油喷出,发现不及时则会引起环境污染,引发安全事故,损坏井口装置.而对于处在环境敏感地带的抽油机井光杆断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现有光杆断脱防喷装置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研制了一种光杆断脱自动防喷装置,该装置能够满足现有生产压力要求,不影响现有盘根盒功能,能够实现光杆断脱实时自动密封.经过模拟试验和现场安装调试验证,防喷效果明显.
    长冲程稀油整筒泵的研制及应用
    张彪, 余铁静, 杨玉山, 周文玉, 张宏杰
    2019, 15(4):  87-89. 
    摘要 ( )   PDF (1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稀油常规抽油泵在现场应用中存在杆管受力状况差、耗电量大、检泵周期短、泵效低等缺点,研制了长冲程稀油整筒泵.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最大冲程达6 m,故相比于常规抽油泵,该泵在保证相同产液量的前提下,可实现低冲次举升,这就降低了管杆柱的振动载荷及惯性载荷,同时使得抽油泵腔室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充满,因此该泵具有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和提高泵效的优点,真正实现了油井长冲程、慢冲次的高效开采.自2018年3月以来,在河南油田双河、江河区块,以及春光油田稀油区块共开展现场应用12口井,工艺成功率100%,有效率100%,与措施前相比,平均单井提高泵效5.83个百分点,累计增产原油2 684 t.
    换向式液压开关的研究与应用
    杨玉山, 张彪
    2019, 15(4):  90-92. 
    摘要 ( )   PDF (1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井眼轨迹的特殊性,分层酸化时,常规酸化开关投球时不能完全到位,造成上层酸化开关打不开.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设计了换向式液压酸化开关,它包括上、下两级开关,在应用中不受井斜角的限制,与水力锚、酸化封隔器、扶正器等配合使用,可不动管柱对大斜度井或水平井进行两层分层酸化.通过套管打压,可实现两级开、关状态的换向,克服了大斜度井无法投球换向的不足;结构简单、长度较短、外径较小,有利于顺利通过造斜段.2018年以来共开展现场应用32口井,工艺成功率100%,有效率100%,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含聚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结垢原因分析及防治
    李平原, 程萍, 卜魁勇, 丁红雷, 王刚
    2019, 15(4):  93-96. 
    摘要 ( )   PDF (1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疆某污水站含聚污水处理系统严重结垢的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结垢的根本原因是该污水为碳酸氢钠水型,硬度和碱度高,自身存在严重碳酸钙结垢趋势.同时,污水温度升高、曝气条件、污水进入曝气池和生化池压力降低、流速降低是该污水结垢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升温和增加曝气对加速结垢具有协同作用,其中系统温度升高是系统结垢现象加剧的直接影响因素.为解决严重结垢问题,评价出了针对性阻垢剂ZG-1,在投加浓度为50mg/L时,阻垢效率达到94.8%,可有效减缓污水系统结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