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3-10
    全选:
    英文摘要
    2014, 10(1):  0-0. 
    摘要 ( )   PDF (8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马朗凹陷西山窑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
    刘俊田, 任淑玲, 曾文, 强金美, 蒋凯旋
    2014, 10(1):  1-6. 
    摘要 ( )   PDF (2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马朗凹陷,相继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根据勘探经验,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解剖已知油藏,系统分析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西山窑组岩性油藏受控于构造背景和沉积微相,研究区发育两个个鼻状构造带,紧邻生油洼陷,依据良好的储集相带和大型鼻隆背景控藏理论,认为:马朗凹陷牛圈湖鼻隆构造南翼斜坡-马中构造西斜坡区、西峡沟东部-马北斜坡带成藏条件优越,勘探前景广阔,是下步区域扩展勘探,落实可动用储量的有利领域.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北部控藏因素探讨
    袁述武, 邱争科, 张有印, 邓世坤, 李婷, 曾玉兰
    2014, 10(1):  7-9. 
    摘要 ( )   PDF (1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早期构造运动活跃,断裂比较发育,油气聚集带主要沿大断裂带分布[1].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北部受克乌-大断裂影响,次生断裂发育.在探明含油面积外构造高部位部署评价井,试油结果为水层,油水关系比较复杂,控藏因素不清.通过高精度二次开发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影响该控藏因素有两种:(1)断裂控制油气成藏的纵向分布,南白碱滩断阶带发育多条断裂,南白碱滩1号断裂由于长期活动,对油气没有形成有效的封堵性,南白碱滩2、3号断裂为控藏断裂.(2)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八区北部与530井区下乌尔禾组发育独立的沉积扇体,其扇顶、扇中部位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北三台油田东泉3井区梧桐沟组稠油油藏成因
    许学龙, 何贤英, 宋小彬, 曾良雄, 刘勇
    2014, 10(1):  10-13. 
    摘要 ( )   PDF (16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三台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北三台凸起中部,东泉3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原油密度为0.925 t/m3,粘度为934.2 mPa.s(50℃),油质较稠.该区二叠系平地泉组为烃源岩;区域不整合面和断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断块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稳定,储层发育.分析其稠油油藏形成主要与该区的构造运动和成藏条件有关,将对该区进行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秦刚, 龙华
    2014, 10(1):  14-18. 
    摘要 ( )   PDF (17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应用岩心观察、薄片和扫描电镜及多种化验测试资料,对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交代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为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胶结作用中胶结物类型主要有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硅质胶结物三种.粘土矿物中伊利石最多,高岭石和绿泥石其次;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硅质胶结物主要为石英加大和自生.在总结各类成岩作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岩演化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储层处于晚成岩A1阶段,得出了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为储层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种改进的泥岩涂抹定量评价方法
    张伟忠, 张卫海, 张秋实
    2014, 10(1):  19-22. 
    摘要 ( )   PDF (1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泥岩涂抹机理、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的研究,从泥岩涂抹的产生及后期改造方面分析了泥岩涂抹定量计算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在泥岩涂抹评价过程中未考虑到成藏期断面压力对已经形成的泥岩涂抹层的影响,同时泥岩涂抹产生时泥岩的塑性特征也未涉及.在页岩涂抹因子SGR的基础上考虑了成藏期断面压力及泥岩涂抹层的破坏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泥岩涂抹的参数Q,应用到金湖凹陷东阳地区具有良好的效果.
    济阳坳陷孤北地区C-P煤岩生气史及潜力分析
    王秀红, 金强, 王力, 胡晓庆
    2014, 10(1):  23-26. 
    摘要 ( )   PDF (1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采用热模拟实验中配比的方法对未熟有机质生气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热模拟实验建立了龙口地区煤岩理论生气史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龙口煤岩配比模拟,建立了孤北地区C-P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地质模型,根据地质模型回归出了孤北地区烃气产率计算公式,结合热演化史和构造演化史对孤北地区煤系烃源岩的生气过程及天然气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孤北地区C-P煤系烃源岩主要有两次生气过程,第二次生气量大,是孤北地区煤成气藏的主要气源,估算煤成气的资源量约为110×108m3.
    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方法的改进
    罗治形, 王仕莉, 丁艳, 帕丽达.吐尔孙, 钱川川
    2014, 10(1):  27-31. 
    摘要 ( )   PDF (7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矿场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的两种常用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幂函数数学模型在归一化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时不能拟合所有类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而通过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影响因素分析,不能拟合的曲线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适宜所有类型相对渗透率曲线拟合的数学模型方法.同时,也不能用空气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下的相对渗透率之间建立的线性回归关系来对样品筛选后再进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归一化处理,造成归一化相对渗透率曲线不能客观反映油藏的渗流特征.运用多项式数学模型能够精确拟合有效厚度井段内的所有类型相对渗透率曲线,而且推荐的归一化相对渗透率曲线方法能够隐含参与归一化的每个样品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中间过程点的权重关系,矿场运用后认为多项式数学模型归一化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准噶尔盆地趋势面法测井曲线标准化的改进
    高衍武, 赵延静, 李国利, 吴伟, 肖华
    2014, 10(1):  32-35. 
    摘要 ( )   PDF (1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趋势面法对测井资料的标准化效果受井位坐标控制,而由于井位坐标值比较大,会导致多项式低次项起不到控制作用.在常规趋势面法的基础上,对参与标准化的井坐标进行了处理,利用处理后的井位坐标来进行趋势面法测井资料标准化,改进后使得趋势面法对每口井的控制精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使低密度井网的校正量更为准确.本文利用计算孔隙度与岩心孔隙度作对比检验了标准化的效果,该处理方法满足了测井解释精度的需求,为实现多井处理、地震资料反演、有利储层追踪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种分析天然气组分的多维色谱法
    刘会平
    2014, 10(1):  36-39. 
    摘要 ( )   PDF (6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快速分析天然气组成的多维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确定色谱分析条件和阀切换时间,实现了一次进样完成样品中所有组分的分离检测.数据处理时采用了标准气体进行定性,并用面积校正归一化法进行定量计算.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并可用于炼厂气,热模拟产物的分析.
    稠油水平井杆管摩擦载荷预测新模型
    周舰, 李颖川, 刘永辉, 罗懿, 周瑞立
    2014, 10(1):  40-44. 
    摘要 ( )   PDF (1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有杆抽油系统在抽汲周期内上、下冲程摩擦载荷差异较大,且随着稠油粘度逐渐增加,上、下冲程摩擦载荷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导致采用一个平均阻尼系数来描述整个井筒的摩擦载荷存在较大误差,难以准确描述其变化规律.基于水平井筒压力、温度和粘度剖面,根据环空液体流动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稠油水平井杆管摩擦载荷计算模型,并首次提出了采用上、下阻尼系数来分别描述上、下冲程摩擦载荷,解决了稠油井上下冲程摩擦载荷差异较大的难题.以克拉玛依油田16口稠油水平井为例,计算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测的悬点载荷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完全满足生产要求.
    新疆油田致密油火北探区钻井提速技术探索
    石建刚
    2014, 10(1):  45-49. 
    摘要 ( )   PDF (2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慢,是制约油田勘探开发的主要瓶颈,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提速技术.火北探区断裂发育,火北断裂上盘石炭系推覆体厚度跨度大,岩性复杂;二叠系平地泉组云质砂泥岩互层,钻头选型困难,断裂带附近地层倾角大,存在机械钻速慢,防斜打快矛盾突出,钻井周期长等难点.为了加快火北探区致密油勘探步伐,试验应用了高速螺杆+孕镶PDC钻头,垂直钻井系统及气体钻井等技术.现场实钻表明,与常规钻井液条件下的提速技术相比,气体钻井在火北石炭系和二叠系平地泉组提速效果显著,平均机械钻速达到5.0m/h以上,是常规钻井的4倍左右.气体钻井在火北探区的成功应用,将对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地层的钻井提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蔺红军, 陈荣凤, 李晓平, 张雁隆, 李陆武
    2014, 10(1):  50-54. 
    摘要 ( )   PDF (2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气藏储量丰富,河南油田为开辟新的增储领域,先后在安棚区块核三段Ⅸ油组14小层、核三段Ⅷ油组2小层完成了安HF1井、安深3-1HF井两口致密砂岩水平井.在分析该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针对长水平段水平井存在的井眼轨迹控制困难、摩阻扭矩大、岩屑床不易清除及技术套管封固段长等工程技术难点,通过研究攻关及钻井实践,形成了河南油田致密砂岩水平井钻井技术系列,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油气开采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产量增长趋势及加快发展策略
    秦莉, 雷玲, 王屿涛, 杨作明, 杨新峰, 熊维莉
    2014, 10(1):  55-61. 
    摘要 ( )   PDF (18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HCZ模型对准噶尔盆地天然气产量增长趋势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气层气产量高峰将出现在2045年,年产量将为104.84×108m3,到2091年累积气层气产量将达到6647.13× 108m3,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47.6%.将气层气产量变化趋势划分为上升、持续和下降三个阶段,认为目前盆地天然气产量增长尚处于上升阶段,上产潜力很大.在此基础上,通过盆地天然气开发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已开发气藏稳产难度大,优质可动用的后备资源不足,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提出了三项加快天然气发展的策略,对确保天然气储量、产量稳定增长,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海上半衰竭式水驱开发油藏注采平衡性研究
    张俊, 孙广义, 黄琴, 杨贯虹, 吕征
    2014, 10(1):  62-65. 
    摘要 ( )   PDF (16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田开发,渤海SZ油田S区注采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区块地层压力保持程度低、累积注采比低、累积亏空量大、水井吸水能力变差且欠注严重.利用注采平衡交汇图对S区目前注采系统平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块注采系统不平衡,通过对区块注采井数比和注采比两个指标计算,认为注采比低是造成S区注采不平衡的原因;利用注采平衡交汇图指导S区注采系统调整,并对注采平衡后油田各开发指标进行预测,按调整方案开采系统地层能量可以得到补充并且实现了增油;此外,保证S区注采系统平衡需要油藏研究与加强措施实施相结合.
    变权方法在区块整体调剖选井中的应用分析
    朱红云, 孟立新, 田菲, 娄小娟
    2014, 10(1):  66-70. 
    摘要 ( )   PDF (1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田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以及地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注入水往往沿着强吸水层或部位突进,大大降低了水驱开发效果.调剖改善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提高采收程度也越来越显现成效.根据油田区块获取的参数以及对调剖井选择的影响,选择调剖因子,采用变权方法计算出综合考虑各因素的综合因子,进行选择调剖井;将选择出的调剖井调剖效果与实际区块生产中该方法未推荐使用的调剖井的调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致密油井典型生产曲线建立方法分析
    冯汝勇, 兰利川, 陈桂华, 白玉湖, 丁芊芊
    2014, 10(1):  71-73. 
    摘要 ( )   PDF (15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致密油井典型生产曲线公式,分析得到采用不同生产时间确定的递减率的关系,以及递减率与双曲公式中递减因子的关系,通过参数建立典型生产曲线.通过实例分析建立致密油典型生产曲线的3种数值拟合方法,并对3中方法建立的典型生产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关井时间情况下建立的典型生产曲线无需考虑生产时率的影响,并且方便对产量进行预测.该方法建立的典型生产曲线能更好的应用于致密油单井开发评价.
    低盐度水驱采油机理
    杨鸿剑, 王燕, 李勇敢, 贺承祖
    2014, 10(1):  74-77.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水采油是一种维持石油产量最常用的方法.既往认为注低盐度水会引起粘土矿物运移损害地层,应当避免.近代的研究则表明,注低盐度水可明显提高原油的采收率.该法由于简便、价廉,而为人所注目.其作用机理为:对注入水波及区域损害使后续水转向,有助于增加注入水的波及系数;矿物表面与注低盐度水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可通过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提高注入水的驱油效率.本文拟就相关的机理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八区530克下防膨注水技术研究
    赵令学, 张志超, 朱安江
    2014, 10(1):  78-82. 
    摘要 ( )   PDF (2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八区530克下组油藏低孔、低渗、水敏性较强致使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无法满足配注要求的问题,通过开展防膨机理研究,利用室内试验优选出粘土稳定剂及配液浓度,采取多种方式对储层进行保护,水敏得到了一定控制,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新疆油田类似的水敏性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在准东复杂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王惠清, 李斌, 谢建勇, 石彦, 李文波
    2014, 10(1):  83-87. 
    摘要 ( )   PDF (2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东吉7井区为深层普通稠油油藏,预测水驱采收率仅为16%左右,亟需探索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而阜东斜坡头屯河组为极强水敏储层.针对准东部分复杂难开发油藏目前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机理研究,以及施工参数的优化研究,通过两口井的二氧化碳吞吐矿场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对吉7井区原油降粘率达85%以上,而对阜东头屯河组储层不会造成伤害,该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初步的认识.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油藏水流优势通道研究
    白雷, 扎克坚, 孟亚玲, 刘晓丽, 陈方鸿, 鲁明辉
    2014, 10(1):  88-91. 
    摘要 ( )   PDF (1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流优势通道研究在二、三次采油中,对于注采井间连通性、水淹程度、层内、层间非均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为一套砂砾岩加泥岩的沉积储集层,注水开发后,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异常,各井组采出程度不均,为了识别八道湾组油藏水流优势通道,从油藏动静态入手,采用井间示踪剂研究方法,定性描述井间去水方向和速度,定量反演井间水流优势通道物性参数,给出平面、纵向优势通道发育方向和层位,对油田生产开发提供明确指导,最后根据井层通道类型调剖原则,提出调剖强度和用量设计,为油田后续调整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地应力——以泾河油田延长组储层为例
    王越, 姚昌宇, 高志军, 李嘉瑞, 朱新春
    2014, 10(1):  92-97. 
    摘要 ( )   PDF (2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的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特征对压裂设计优化极为关键,目前,通过实验室测定这二类参数较为准确,但获得连续剖面数据难度大,且费用高.本文以实验室测定的纵横声波时差相关关系为基础,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泾河油田的杨氏模量、泊松比及地应力进行了计算.通过与实验室测定数据对比,认为计算结果较为准确.利用该法可获得区域上连续分布的地应力参数,对压裂设计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力压裂裂缝宽度影响因素分析
    刘超, 邹一锋, 郑平, 曹桂林, 郭丹
    2014, 10(1):  98-100.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PKN模型的基础上,对水力裂缝宽度方程进行了推导.根据水力裂缝宽度方程对影响水力裂缝宽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力裂缝宽度随着施工排量、压裂液效率、流变指数等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和杨氏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地层泊松比对水力裂缝宽度影响较小.通过对影响水力裂缝宽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优化压裂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PHOENICS原油电加热器数值模拟研究
    张青松
    2014, 10(1):  101-104. 
    摘要 ( )   PDF (16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目前工业电加热器设计的方法,指出了该方法以经验为主,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无法考虑其内部结构对换热的影响.借助于数值模拟软件PHOENICS对电加热器三维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有无折流板和折流板不同间距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较好,从而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准确地预测流体在电加热器内的流动、传热特性对设计可靠的电加热器以及评价和改造现有的电加热器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