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本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征订
道德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3-10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油气勘探
河控三角洲前缘微相组合特征研究
武刚
2015, 11(1): 1-4.
摘要
(
)
PDF
(7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沉积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我国陆相盆地中重要的储集体之一。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之间相互影响,其形成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平面上形成演化造成垂向上沉积特征的差异,按所处位置不同和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将三角洲前缘垂向沉积特征划分为五类:单一水下分流河道、上水下分流河道下河口坝;上河口坝下水下分流河道;孤立式河口坝区和叠加式河口坝区。以现代三角洲研究和沉积模式为指导,对永安镇油田永三断块三角洲前缘砂体进行了解剖,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平面分布形态。
昌吉油田吉7井区八道湾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吴建英, 宋小彬, 林有志, 张金风, 许学龙
2015, 11(1): 5-9.
摘要
(
)
PDF
(9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昌吉油田吉7井区测井资料及所鉆取的岩心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四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测井曲线与试油结果,识别出油层、油水同层、含油层、水层等。利用油层图版技术对测井曲线作进一步完善分析,确定出了该区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为该区储量研究、储层评价和增产,提供了有力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黄甫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展布特征
张文忠
2015, 11(1): 10-13.
摘要
(
)
PDF
(8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鄂尔多斯盆地黄甫区块的致密砂岩气资源,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区块内的砂体展布进行了解释,结果显示该区块共发育石千峰组千5砂岩、下石盒子组盒8砂岩、山西组山2砂岩和太原组太2砂岩四套砂体,估算致密砂岩气总资源量为3040.82亿m3,可优先在区块西南部的伊陕斜坡构造单元上加大勘探力度,以便早日探明该区的致密砂岩气资源和实现商业化开发。
地震地质综合一体化技术在生物礁储层中的应用--以印尼SUNDA盆地H油田为例
李换浦, 李瑞军, 李敬松, 刘汝敏, 刘志鹏
2015, 11(1): 14-19.
摘要
(
)
PDF
(9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H油田生物礁储层内部结构复杂、油气分布不均一等问题,确定了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油藏描述和评价思路。综合研究区钻测井、取心和地震资料,利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通过井-震结合搭建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生物礁沉积特征及演化。利用声波测井曲线重构技术进行了波阻抗反演,进而反映有效储层的展布特征。应用层序约束地震、测井和地质多学科一体化技术能够提高油藏描述精度,降低勘探开发决策风险,为后期开发方案的部署奠定坚实基础。
火山岩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水平井地质设计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古16井区石炭系火山岩评价水平井设计为例
韩甲胜, 杨丽, 高蓓, 赵文苹, 梁涛, 李斌
2015, 11(1): 20-25.
摘要
(
)
PDF
(10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有好多火山岩油藏已投入开发,然而火山岩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议,通过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古16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有利储层预测,发现了该区发育两个“低速异常体”为该区有利储层,应用该成果,对该区评价区进行了针对“低速异常体”的评价水平井部署和水平井地质设计,水平井完钻后,生产效果很好,成功确定了扩边区储量规模。推动了火山岩储层预测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为类似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地质设计和利用水平井评价、开发火山岩油藏提供了宝贵经验。
霍尔果斯霍10井区横波预测研究
马严伟, 黄怡, 杨星慧
2015, 11(1): 26-31.
摘要
(
)
PDF
(10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物理分析是储层预测的前提和基础,综合纵波、横波、密度等参数可以真实地反映地层的岩石性质和流体特征,减少地震预测的多解性,其中横波预测的质量尤为关键。霍10井区工程地质力学条件极为复杂,开展测井资料环境校正,建立该区岩石物理解释模型,将为建立该区地质力学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米桑油田储层段小井眼固井技术研究
赵晓栋, 武毅, 杨建政, 张文平, 高德利, 顾军
2015, 11(1): 32-36.
摘要
(
)
PDF
(7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米桑油田储层井段兼有小井眼及尾管固井难点,对保证固井质量提出了技术挑战。采用室内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了泥饼固化防气窜固井技术的有效性,优选了固井工艺参数。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泥饼固化防气窜固井技术可使固井二界面胶结强度提高800%以上,有利于提高固井质量和防气窜。优选分析结果表明,米桑油田储层段小井眼采用塞流顶替模式进行固井施工,不会压漏地层和溢流,且施工时间合理。
油气开发
特低渗透砾岩油藏渗流机理研究--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李想, 肖春林, 袁述武, 徐恒, 董兴旺, 侯文峰
2015, 11(1): 37-41.
摘要
(
)
PDF
(8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砾岩油藏属于低孔-特低渗油藏,受储集层严重非均质性影响,油藏生产表现为油井初产高、递减快、压力保持水平低,注水效率低,注水见效慢等特征。针对特低渗透砾岩油藏储集层的非线性渗透规律、应力敏感性,油、水两相渗流规律以及水驱油和渗吸采油的特征进行研究,深入认识特低渗透砾岩油藏渗流机理,掌握油藏递减原因,明确油藏开发机理,指导油藏后期加密调整工作,并结合储集层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明确如何保证注水的有效性。
KS油田 OBJ1生产层产量递减原因分析及调整对策
郑强, 马崇尧, 刘旺东, 阿不都艾尼, 李淑凤
2015, 11(1): 42-45.
摘要
(
)
PDF
(7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KS油田OBJ1生产层已进入特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自2010年开始产量递减加快,日产油水平由2010年的766 t下降到2013年的318t。通过分析,确定造成产量递减加大的原因是降低注水量后产液量的下降和注采结构不合理。为改善开发效果,制定的调整对策是完善注采井网,调整注采结构,进行合理配注来降低产量递减。
三工河组油藏一体化解堵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玉梅, 梁金祥
2015, 11(1): 46-50.
摘要
(
)
PDF
(7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工河组油藏长期高强度开发,小修、大修、增产措施等各种作业频繁,造成三工河组油藏井下储层污染严重,大量的储层污染低产井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开发。通过对污染井取样,实验分析,储层污染物主要为垢、机杂、有机堵塞、粘土矿物、无机堵水剂、调剖剂冻胶与沉淀物、蜡。针对储层污染原因通过室内试验分析,研究适合三工河储层的解堵剂,提出相对应的盐酸体系、土酸体系综合解堵治理方案,采取酸化、溶蜡、粘土稳定一体化解堵技术对污染储层进行综合治理。2010-2012年,分别选择HCl体系和土酸体系作为解堵剂与溶蜡剂结合对三工河组油藏进行了综合解堵,施工19井次,有效11井次,措施有效率57.9%,部分解决了油田储层污染问题。
二次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高双华, 姚国平, 蔡晓梅, 赵春旭, 王俊仕
2015, 11(1): 51-54.
摘要
(
)
PDF
(7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是全国第一个开展二次聚驱矿场试验的区块。注聚过程中通过全过程调剖技术建立了更为有效的地下渗流阻力场,有效启动了中低渗透层,确保了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通过注入参数个性化调整有效改善了吸水剖面,提高了中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目前单元注聚已结束转后续水驱,二次聚合物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形成的二次聚合物驱剩余油挖潜对国内外同类油藏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新疆油田风城油砂一维火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杨洋, 韩晓强, 安斌
2015, 11(1): 55-60.
摘要
(
)
PDF
(9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烧油层技术又称火驱,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开采技术,它作为常规稠油、超稠油开采方法的补充,具有油藏适应范围广、物源充足、采收率高、成本低的优势。目前在国内外油田现场正不断得到应用,相应的实验室技术———一维火驱室内模拟实验也不断加强。利用一维火驱室内模拟实验装置,筛选优化实验条件,首次完成风城油砂一维火驱室内实验,得到了燃烧点、驱油效率、火线推进速度、耗氧量、燃料消耗量等火驱过程重要参数,总结产出气体硫化物、主要燃烧尾气组分变化规律,发现燃烧过程不均匀、超覆、胶结分界现象,为新疆油田风城火驱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注汽过程中地面管线物性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杨文波
2015, 11(1): 61-64.
摘要
(
)
PDF
(7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过程中,随着蒸汽的不断注入,地面管线中的热蒸汽将与周围大气之间发生热量传递,使蒸汽的物性参数发生改变。本文应用热传递原理,根据管线内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在蒸汽注入过程中,蒸汽压力梯度、干度梯度、温度梯度和热量的传递模型。采用迭代法对压力、温度、干度进行迭代求解,并编制相关的软件对胜利油田某井注入蒸汽的物性参数进行了计算。通过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对比,平均误差精度较好,均不超过2.60%。
定向井防偏磨内衬油管下入井段的确定
付亚荣
2015, 11(1): 65-67.
摘要
(
)
PDF
(6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克服定向井杆、管防偏磨内衬油管下入井段依据井斜数据靠经验确定下入井段的弊端。依据内衬油管下入井段在宏观上具有随机性和时变性的特点,建立内衬油管下入井段一般形式的数学模型,首先确定井下抽油杆、油管之间摩阻,然后确定抽油杆柱微元体的受力,最后确定内衬油管下入井段:按计算出的节点轴向力,轴向应力变大两节点间的井段,即为内衬油管下入的井段。现场1400多口定向油井应用后,油井检泵周期平均延长612天以上,并正在延续。为国内其他油田应用提供了技术借鉴。
油气井服役套管在线应力检测技术方案研究
陈军, 辛小亮, 吴继伟
2015, 11(1): 68-71.
摘要
(
)
PDF
(7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造成油气井套管损坏的原因有多种,但其根本原因是套管内部应力状态发生异常改变,导致强度不足、应力集中而产生套损。本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分布式光纤测试技术的油气井井下服役套管柱在线应力检测技术方案,在获得油气田区块井下服役套管的应力信息后,可以针对区块井下实际需求,进行油气井套管柱的精细化设计、个性化套管钢级和壁厚的定制,提高油气井套管柱在油气井服役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及经济合理性。
渤海某稠油油田出砂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朱春明, 张海龙
2015, 11(1): 72-75.
摘要
(
)
PDF
(9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某稠油油田具有原油稠、油层疏松、泥质含量高、非均质性较强、埋藏浅及油水关系复杂等特征,出砂是该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出砂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泥质含量、含水率和粘度等,根据该油田储层粒度及流体特性,在裸眼优质筛管完井方式下,针对不同出砂影响因素,进行室内模拟评价实验,通过室内实验得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出砂的影响规律,为渤海稠油油田防砂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水平井清防蜡工艺优化研究
赵波, 舒静, 赵斌, 李赟, 龚圣斌
2015, 11(1): 76-80.
摘要
(
)
PDF
(8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水平井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深入的发展,新疆油田公司陆梁油田作业区水平井从2006年投产开始到现在已将近200口。随着水平井的不断增多,水平井的清防蜡工作突显出了有别于直井的问题。本文针对水平井的结蜡特点和影响结蜡的因素提出采用常规热洗作为水平井的清蜡工艺,根据单井结蜡程度的不同,制定合理的热洗制度。同时,针对水平井清防蜡技术优化了水平井井下结构,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清防蜡配套工艺,并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工艺设备
莫北气田天然气处理装置优化改造对策研究
祝万斌, 马金伟
2015, 11(1): 81-85.
摘要
(
)
PDF
(7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莫北油气田的深入开发,气藏日益衰竭,气井井口压力也逐步下降,地面配套的气田气处理装置已不能满足气田的持续开发。通过对区块气田气和伴生气地面处理工艺开展技术攻关及工艺优化研究,合理利用区块现有天然气处理装置进行调配组合,有效地解决了地面处理工艺严重制约天然气生产的技术难题,确保气田后期的可持续开发。
CNG子站工艺设备匹配性探讨
吴昊, 王燕芬, 刘杰
2015, 11(1): 86-88.
摘要
(
)
PDF
(7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国内城市CNG加气站设计规范,研究了CNG子站压缩机排量和加气机与CNG加气站规模的关系及其影响,通过工艺设备优化匹配分析,给出了压缩机与加气机的最佳匹配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并验证了储气装置的最佳取气率,为从事CNG加气站设计的技术人员提供了较好方法,以供参考。
火烧作业区管杆偏磨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余永新, 余剑, 冉阳, 丛岩
2015, 11(1): 89-92.
摘要
(
)
PDF
(7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烧山作业区近年来管杆偏磨呈上升趋势,2014年冬季躺井32口,其中有20口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磨。文章通过对发生各类管杆偏磨井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火烧山作业区管杆偏磨的主要原因是抽油杆在下冲程过程中的“失稳”所造成。同时,由于火烧山油田含水已经达到79%,井内的流体已经由油包水型转换为水包油型,使得管杆偏磨加重。沙北油田由于油井结蜡严重,并伴随有管杆腐蚀,腐蚀、结蜡与偏磨相互作用使得管杆偏磨加重。文章最后还对已经采取的管杆偏磨防治措施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北布扎奇油田同心三管分层注水工艺研究
吴波, 王海峰, 金鑫, 李庭强
2015, 11(1): 93-95.
摘要
(
)
PDF
(7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哈国北布扎奇油田分层注水管柱存在问题,研究了一种新型同心三管分层注水管柱以及现场实施工艺,并对新型同心三管分层注水工艺的管柱结构、工作原理、管柱特点、施工步骤进行了详尽阐述。根据该油田分层注水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管柱自身特点,新型的同心三管分层注水在哈国北布扎奇油田可以实现实时、精确配注,完全满足地质配注要求。
井下液压助力打捞工艺研究及优化应用
王海峰, 张涛, 吴波
2015, 11(1): 96-100.
摘要
(
)
PDF
(8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井下液压助力打捞作业过程中管柱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优化液压助力打捞工艺,并开发了系列配套打捞工具。2014年采用优化后的液压助力打捞工艺及配套工具在采油一厂 CH1302井上进行应用,该工艺应用前, CH1302井在小修作业中采用额定工作载荷400KN修井机最大解卡载荷达到390KN时都未能解卡,采用优化后的井下液压助力打捞解卡工艺后,内压28Mpa,产生轴向力≥500KN,成功解卡了CH1302井内大直径工具FS-115B充填封隔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该工艺适合于其它井内大直径工具的打捞解卡,可在新疆油田以及其它油田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