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本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征订
道德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9-10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油气勘探
墨西哥Tampico-Misantla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
田世存, 汤磊, 张达景, 唐衔, 卢小新
2016, 12(3): 1-7.
摘要
(
)
PDF
(2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墨西哥油气资源非常丰富,Southeastern盆地是墨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目前,Tampi?co-Misantla盆地是墨西哥第二大含油气盆地,已探明2 P储量66亿桶油当量。常规油气勘探潜力仅次于墨西哥湾深水区和Southeastern盆地,该盆地也是墨西哥最主要的非常规油气分布区。Tampico-Misantla盆地油气主要聚集于盆地东南黄金水道环礁区油田(Golden Lane Atoll)、西南部的Chicontepec次盆和北部的Altamira区域。Tampico-Misantla盆地已证实两套含油气系统。侏罗-白垩系-第三系含油气系统是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侏罗系Pimienta层优质烃源岩在盆地内广泛分布。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最重要的储层,除环礁区油田以外,储层主要以低孔低渗的白垩系碳酸盐岩和第三系Chicontepec浊积砂岩为主。盖层主要是晚白垩系灰岩和第三系泥岩。盆地位于西部马德雷山脉隆起区与东部大陆架断裂带之间,从中-上侏罗系到第三系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在Chicontepec次盆,第三系大型古河道内发育的浊积扇体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Chicontepec油区老油田2 P储量巨大,但采收率都很低,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Chi?contepec油区与Altamira油区之间的广大勘探区域是非常规页岩油气的主要勘探领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沙漠区近地表和中深层整体Q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蒋立, 王晓涛, 谭佳, 肖艳玲, 张进
2016, 12(3): 8-12.
摘要
(
)
PDF
(30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被沙漠覆盖,该区地震勘探采集的地震反射波大部分中高频能量被表层沙丘吸收。为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一种近地表和中深层整体Q模型的建立方法被提出,然后对地震数据进行一步法Q补偿。常规Q补偿方法通常在叠后地震数据上通过谱比法计算平均Q模型,该模型不包含近地表Q的变化。新方法首先基于地震数据振幅、主频和表层旅行时,通过简化的谱比公式计算炮检点近地表相对Q场;通过近地表炮检点Q值修正中深层平均Q模型,建立含近地表变化的叠前平均Q模型,对地震数据进行一步法叠前Q补偿。
时频分析在可控震源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妥军军
2016, 12(3): 13-18.
摘要
(
)
PDF
(4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着可控震源这种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可控震源方面的处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可控震源的噪声去除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的环节,对可控震源噪声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变得迫在眉睫。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和S变换这两种不同的时频方法对可控震源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噪声评估分析,阐述了这两种方法各自的去噪原理,并将各方法对地震信号进行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三维时频分析方法,将可控震源地震数据进行三维化时频分析,即时间、道、频率以及属性,从而能从数据时频的整体看清噪声的分布特点,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选择噪声去除方法,提取有效信号打下基础。
油气开发
特低渗透油藏动态缝作用下的合理注水技术政策
侯建锋, 王友净, 胡亚斐, 李军诗, 赵辉
2016, 12(3): 19-24.
摘要
(
)
PDF
(2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缝是特低渗透油藏主要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对水驱波及效率和最终采收率有重要影响。根据动态监测资料和生产数据分析了动态缝对水驱开发的影响,探讨了动态缝的作用机理和控制因素,针对动态缝的开采动态反映特征,提出了根据开采动态规律优化注水技术政策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长庆特低渗透油藏的吸水程度与注水压力、注水强度及油井产量、含水与压力的关系图版.研究认为,制定并采取合理的注水技术政策,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动态缝,提高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波及体积和开发效果,长庆DZ区合理注水技术政策为最大注水压力、注水强度界限分别为17 MPa和3.0 m3/d.m,合理油井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地层压力的110%~130%。
一种新型气井产能方程的研究
石飞, 葛丽珍, 李彦来, 吴春新, 杨志成
2016, 12(3): 25-28.
摘要
(
)
PDF
(1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气体在地层压力较高或低渗透率气藏中渗流时表现出显著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性,以及气藏渗流时受到启动压力梯度和滑脱效应影响的问题,从气藏非达西渗流方程出发,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和渗透率应力敏感气井产能方程,介绍了该方程系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某气藏实例分析讨论了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渗透率应力敏感三因素分别对气井产能计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渗透率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后,气井产量表现为减小趋势,且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小于渗透率应力敏感的影响;考虑滑脱效应后,气井产量表现为增大趋势;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应力敏感和滑脱效应预测的气井绝对无阻流量值,比渗透率为常数且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预测的结果低。该研究对深入了解应力敏感气藏的产能及预测其开发动态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tNavigator油藏数模软件在低渗油藏压裂优化中的应用
王言, 郑强, 马崇尧, 李淑凤, 孙超
2016, 12(3): 29-31.
摘要
(
)
PDF
(16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油井常采用水力压裂方式进行投产,通过改善井筒周围储层的渗流能力,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应用等效裂缝、局部网格加密等方法模拟裂缝时存在油井指标拟合精度低、油藏整体压裂优化效果差等问题;应用tNavigator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的压裂模拟功能,不仅提高了S低渗透油田压裂井开发指标的拟合精度,而且优化了合理裂缝半长为60 m~90 m。当裂缝半长为60 m时,合理井距为150 m。
特高含水油田采油速度对比研究--以库姆克尔油田为例
杨智刚, 王意, 张永利, 潘国华, 沈月文
2016, 12(3): 32-35.
摘要
(
)
PDF
(14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高含水库姆克尔南油田采油速度的评价,采用类比国内外相似油田开发效果、采油速度模式,采油速度影响因素分析、合理的采油速度的确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油田的高速开采效果较好;油田开发模式为渐进式模式;开发后期调整应主要考虑井网密度、油水井数比的影响。
哈拉哈塘油田采油井油水特征分析及控水对策
刘应飞, 薛江龙, 朱文平, 杨鹏飞, 蒋炳坤
2016, 12(3): 36-39.
摘要
(
)
PDF
(18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哈塘采油井见水特征受缝洞的空间发育特征、水体大小及接触关系等差异明显,但见水后产油量急剧降低,严重影响油井的开发效果。运用地球物理方法与录井响应特征,结合生产动态对油藏油水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类型油藏模式;并通过分析出水井见水特征,结合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特征进一步分析油井的产水机理,分类型提出合理、有效的控水对策。对于暴性水淹型油井加强见水预警,及时调整工作制度,延长无水采油期;裂缝“水窜”台阶上升型无水期控制生产压差,含水停喷后提液生产;先升后降弱底水水淹型油井考虑关井压锥,压锥见效后,采取提液生产,哈拉哈塘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单井增油效果显著。
馆陶油藏中后期开发探索与实践
尹志成, 王璐璐, 张祖鑫, 袁怡菲, 张梅
2016, 12(3): 40-43.
摘要
(
)
PDF
(16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84块馆陶油藏自2005年转入SAGD开发以来,采用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方式开发。早期受馆陶油层底部低物性夹层发育影响,SAGD水平井底部剩余油层厚度在10 m左右,经过十年SAGD开发,底部油层温度在其“烘烤”效应下,逐年升温至160℃以上,超稠油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通过高温脱水试验,当温度大于110℃时,超稠油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油水密度差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超稠油剩余油主要聚集在油层底部。利用直井调层不注汽试采底部油层,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因此,在底部油层厚度大于8m的区域,优选长停井上返调层挖潜底部油层,可有效盘活馆陶SAGD底部剩余储量,该研究的成功应用对提高馆陶组油藏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正交数值试验的蒸汽吞吐转SAGD关键因素研究
王建俊, 鞠斌山, 刘楠楠
2016, 12(3): 44-48.
摘要
(
)
PDF
(13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周期产能递减快且热利用效率不断下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可以作为有效的开发接替方式。针对蒸汽吞吐转SAGD的最佳时机及转SAGD后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利用热采数值模拟手段,以辽河油田馆陶组油藏地质特征为基础建立三维模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方法,以采收率和累计油汽比作为评价指标,对影响SAGD开发效果的5大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蒸汽吞吐6个周期后转直平组合SAGD的开发效果最好;对五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行排序,以采收率为评价指标时:注汽速度>注汽干度>采注比>注汽压力>垂向距离,以累计油汽比为评价指标时:注汽干度>注汽速度>注汽压力>垂向距离>采注比;注汽速度和注汽干度是影响SAGD阶段开发效果最重要的两大因素。为矿场开发方式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新型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的室内研究
战永平, 付春丽, 胡毅, 李松岩
2016, 12(3): 54-57.
摘要
(
)
PDF
(10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压裂技术被广泛用于提高低渗透储层的产能,但由于压裂液不溶物的滞留,破胶残渣等因素,降低其增产的效果。从降低不溶物的含量、优化破胶效果、提高返排效率3个方面进行增稠剂、交联剂、添加剂的优选实验,利用配方设计实验进行配比优化,优配出一种新型低伤害压裂液体系配方:0.40%改性小分子植物胶+0.3%防膨剂+0.5%发泡剂+0.5%助排剂+清水;交联剂:有机硼交联剂;交联比:100∶0.7。结果表明,新型低伤害压裂液具有流变性能好、悬砂能力强、易返排、岩心伤害低等特点。
黄沙坨油田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宇, 赵永亮
2016, 12(3): 58-62.
摘要
(
)
PDF
(18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沙坨油田是一个受构造及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的块状边底水裂缝性火山岩油藏,投产初期油井以自喷为主,产能高,但受裂缝性油藏固有因素影响,油井底水锥进后含水上升迅速,堵水难度大,目前主体部位82%油井含水大于90%,水淹程度高,油藏边部因储层裂缝不发育,产能接替困难,动用程度低,同时裂缝性油藏综合治理配套开采技术不成熟,注水、堵水、深抽、侧钻锥间带等试验在该块均未见到明显增油效果,油田整体处于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高含水的低效开发状态。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结合油藏特点,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主要通过室内实验优选适合该区的氮气泡沫驱体系,并对气液比、段塞尺寸等参数进行优选,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注采井网、注气部位、注采比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选的氮气泡沫体系稳定性好,封堵能力强,驱油效率高达81.2%。研究成果对区块先导试验开展及下步工业化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呼图壁储气库多井试井分析
周兴燕, 张士杰, 谢斌, 赵婵娟, 张程
2016, 12(3): 63-66.
摘要
(
)
PDF
(1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井技术是获取储层渗流参数及地层压力的重要手段,呼图壁储气库单井不稳定试井受邻井干扰严重,利用常规单井试井解释方法难以获取准确的储层参数。通过建立同时考虑储层边界和井间干扰影响的多井试井模型,实施多井试井解释,获取准确的地层参数,指导储气库的运行。
川西侏罗系气藏排水采气实践与认识
徐广鹏, 周兴付, 张云善, 刘丝雨, 邹一锋
2016, 12(3): 67-72.
摘要
(
)
PDF
(1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川西侏罗系气藏开发中气井生产过程中产水量差异大,低压低产井普遍面临液相滑脱和井底积液,造成产量压力双递减。基于井下工况判断的排水采气有效实施是气井稳产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产水气井多元化的井下工况诊断技术,形成了以差异化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为主导,以互补型气举排水采气工艺为辅助,以连续油管排水采气工艺为补充的致密气藏经济有效的排水采气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川西气田气井排液稳产效果。排水采气工艺在川西侏罗系气藏的精细化实施,促进老井综合递减降低约4%。川西致密气藏排水采气实践与认识对类似油气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工艺设备
油井防偏磨用扶正器下入位置的确定
付亚荣, 付丽霞, 马永忠, 王西子, 刘万斗
2016, 12(3): 73-75.
摘要
(
)
PDF
(9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确定扶正器下入位置时,常把抽油杆接箍以及扶正器假定为等截面积直杆进行受力分析,使得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在抽油机上下冲程运行过程中,带有扶正器的抽油杆柱在油管内做上下往复运动,扶正器本体直径大于抽油杆接箍直径,油管内过流面积减少,产生类似“风洞”及“活塞”效应。针对该现象,考虑两扶正器之间对应井眼(段)的曲率半径和全角变化情况,计算了两扶正器之间抽油杆横向载荷,采用直接搜索迭代法计算出扶正器的安装间距;在油井每次检泵作业时,根据现场杆、管实际磨损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研究结果在1000余口定向油井应用,油井检泵周期平均延长518天,并正在延续,可为国内其他油田提供借鉴。
TorkBuster扭力冲击器在玛湖凹陷西斜坡的试验应用
刘志良, 张伟, 谢建安, 戴蕾
2016, 12(3): 76-79.
摘要
(
)
PDF
(17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地层平均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问题,在分析已钻井地质环境和调研国内外提速提效新技术基础上,引进TorkBuster扭力冲击器+PDC钻井提速技术。现场试验五口井,平均机械钻速6.37 m/h,较邻井相同层段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43.13%;为进一步缩短钻井周期,在一口井上尝试使用TorkBuster扭力冲击器+PDC钻井组合钻套管附件取得成功。扭力冲击器提速工具在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地层提速效果明显,较好的解决了常规钻井机械钻速低的难题,节约了钻井周期,加快了增储上产步伐。
井下套管阀在印尼NEB Basement-2井控压钻井中的应用
张宝龙, 王坚, 马广博, 成检林, 郭新超
2016, 12(3): 80-82.
摘要
(
)
PDF
(1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EB Basement-2井为印度尼西亚JABUNG区块的一口定向井探井,本井采用井下套管阀配套控压钻井技术实现了不压井起下钻、试油作业等,避免了频繁转换钻井液污染储层及有效保障了空井筒条件下的作业安全。阐述了井下套管阀的现场安装工艺流程、控压起下钻的开关程序及现场应用效果。实践表明,配套应用井下套管阀并科学优化控压钻井施工工艺,可及时发现油气层、减少钻井复杂、节约钻井成本和保障井筒作业安全。
SAB-3永久封隔器套铣打捞工艺
陈东波, 扬鸿, 周琴
2016, 12(3): 83-85.
摘要
(
)
PDF
(10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北坡高温高压气藏井筒完整性差,需要上修处理井筒。通过对SAB-3永久封隔器结构的充分研究,选择合适的套铣打捞工具,成功取出了SAB-3封隔器及以下管柱,从而总结出高硬度镍基合金永久封隔器高效套铣打捞工艺施工的宝贵经验。
川西气田水平井K344封隔器分段压裂技术应用
邹一锋, 傅春梅, 苏黎晖, 郑平, 周志林
2016, 12(3): 86-89.
摘要
(
)
PDF
(1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气田前期水平井分段压裂采用Y341封隔器+喷砂滑套压裂完井管柱,压裂完成后不能自动解封。文章根据K344封隔器原理分析,推荐在水平井利用K344封隔器实施分段压裂的先导试验。通过试验表明,K344封隔器坐封方便、分段隔离针对性好、压裂后自动解封,压裂后能实现油套完全连通,水平井K344封隔器分段压裂工艺能兼顾川西水平气井分段压裂要求和采气生产需要。
35 MPa机抽井口升压保护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赵想安
2016, 12(3): 90-91.
摘要
(
)
PDF
(1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稠油井高压解堵,酸化作业及注气等高压作业过程中需穿换井口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注气三采规模不断加大,注气-机抽阶段转换时需频繁更换井口,导致作业费用较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进行了35 MPa机抽井口升压保护装置的研发。该装置主要原理为将中心管从350机抽井口顶部R35法兰部位直接穿入井内油管中,高压作业时中心管下部的密封配件将采油树与油管压力隔离,实现35 MPa机抽井口提高承压级别至70 MPa。该装置在酸化、注气等作业现场多次成功应用,在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时效方面效果显著。
稠油炼制污水处理系统恶臭物质筛查
吕秀荣, 于娟, 范跃超, 聂春梅, 张庆东
2016, 12(3): 92-96.
摘要
(
)
PDF
(14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对稠油炼制污水处理系统隔油池、浮选池、调节池和生化池恶臭物质筛查发现,这四个单元中生化池水表面恶臭浓度较高为16422 ou/m3。隔油池和浮选池废水表面排放的气体主要是以C6以下的烷烃烯烃,占组分含量的80%左右。隔油池废水中共检测出46种有机物,主要为苯系物、烷烃、多环芳烃以及少量的环烷烃、酚类、醇类和烯烃。浮选池废水中共检测出28种有机物,主要为苯系物、烷烃、酚类及少量的多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