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3-10
    全选:
    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龚洪林, 邬光辉, 姚清洲, 祝渭平
    2018, 14(1):  1-7. 
    摘要 ( )   PDF (4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人由于资料有限,一般认为塔里木盆地内部南华纪—寒武纪是继承性的伸展构造背景,南华—震旦系与寒武系连续沉积.但近期新的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周边广泛发育与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相关的裂解事件,揭示南华纪大型断陷发育,且寒武系/震旦系发育广泛的不整合.塔里木盆地大约在900 Ma盆地内部微地块进入拼合的主要时期,塔里木古大陆全面聚合;南华纪初期,Rodinia超大陆开始裂解,塔里木板块周缘也随之裂陷,发育巨厚大陆裂谷沉积;南华纪晚期库鲁克塔格裂谷范围向东西两侧扩展,西北部裂陷作用较弱,形成伸展型古隆起;震旦纪,塔里木板块构造格局逐渐由大陆边缘裂陷向陆内坳陷发展,海侵范围扩大;震旦纪末期,塔里木板块发生隆升,剥蚀强烈,呈现南高北低地貌.由此可见,新元古代发育完整的伸展-挤压构造旋回,经历大陆裂谷期-断陷期-坳陷期-挤压抬升期等四期构造演变.新元古代形成一套良好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库车复杂山地开发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梁向豪, 孔德政, 周翼, 刘新文, 张新东
    2018, 14(1):  8-13. 
    摘要 ( )   PDF (3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采集方法的角度,以改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满足开发三维的地质需要为目标,在分析以往地震资料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三维波动方程正演和三维物理模拟的三维观测系统论证,明确了库车复杂山地三维设计方向,利用二维模型波动方程正演研究浅层资料对深层复杂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确定了高陡构造区要解决深层成像问题,需要从提高中浅层信噪比入手,兼顾深浅层成像的设计思路,设计了克深开发三维的观测系统.同时,沿用和深化以往复杂山地的多项配套技术,为克深开发三维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打下了坚实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套库车复杂山地开发三维的地震采集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初步采集效果.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王贤, 唐建华
    2018, 14(1):  14-19. 
    摘要 ( )   PDF (3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性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区克拉美丽油气田石炭系火山岩常规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总结了该区火山岩的测井相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制作弹性参数交会图进一步划分岩性,并利用成像测井识别火山岩的构造特征,还利用岩石薄片资料识别微观构造特征最终准确识别了该区火山岩岩性.
    库车山地地震采集接收方法试验
    江民, 周旭, 陆江南, 尚爱晖
    2018, 14(1):  20-26. 
    摘要 ( )   PDF (5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山地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以往通常采用多个检波器组合接收的方法采集.近年来,为了促进高密度三维勘探的推广,拟采用单点接收降低勘探成本,为此开展了单点与组合接收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受环境噪声和激发噪声影响,单点接收的单炮信噪比总是比组合接收低,特别是在激发接收条件较差或激发能量较弱时差距尤为明显;采用较大药量激发、进行叠前随机噪声衰减等措施可减小单点接收与组合接收的单炮信噪比差距.研究认为,库车山地克深区带可以采用单点接收,但需采用较大药量激发,同时辅以针对性去噪技术.
    心滩坝内部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应用
    张会卿
    2018, 14(1):  27-31. 
    摘要 ( )   PDF (2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滩坝是辫状河中主要的储集层类型,心滩坝内部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仅仅研究复合辫流带分布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系统总结了辫状河储层心滩坝识别方法,对心滩坝平面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针对心滩坝内部构型进行了详细解剖,重点对落淤层特征、单井识别方法、展布及产状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心滩坝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剩余油挖潜,方案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于wheeler域层序研究的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以渤海Q油田东块沙河街为例
    杨志成, 朱志强, 张文彪, 陈瑶, 陈善斌
    2018, 14(1):  32-37. 
    摘要 ( )   PDF (20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岩心、测井、地球物理等资料针对渤海Q油田中深层储层存在的精细预测的难题,使用OpendTect软件通过Wheeler变换,将地震数据从常规时间域转换到相对地质年代域,进行沉积体系域解释以确立层系划分方案,并在等时年代地层格架控制下井震结合确立沉积微相研究,对优质储层展布规律和范围进行预测.采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以及数值模拟软件进行评价,对指导油田开发井的实施和优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该方法对于海上油田储层预测和合理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丘东气田西山窑组气藏储层气水关系评价
    韦栋, 董泽昌, 周婕, 于哲, 左冰心
    2018, 14(1):  38-41. 
    摘要 ( )   PDF (14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丘东气田西山窑组砂体比较发育,为含气主要层段,目前西山窑组气藏已经得到了全面开发,但受砂体分布未落实以及储层气水关系认识不清,气藏挖潜有待提高.利用测井资料对该区西山窑组地层进行精细小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西山窑组储层孔渗饱模型,并结合试油资料从新对气水分布规律进行了刻画,找到了未开发潜力气层分布有利区,为油田上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S油田储层描述及三维表征研究
    叶小明
    2018, 14(1):  42-47. 
    摘要 ( )   PDF (2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油田经过多年的稳产高产,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水分布非常复杂,对油田地质研究精细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作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传统旋回与基准面旋回对比方法,对S油田进行储层描述及三维表征研究.将S油田东下段零-Ⅲ油组地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一系列短期基准面旋回.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单井及平面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对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的砂体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控制了沉积微相分布及砂体展布规律.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为中高含水期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海上低渗储层裸眼测试及径向射流联作技术
    许发宾, 王尔钧, 韦龙贵, 马磊, 韩成
    2018, 14(1):  48-52. 
    摘要 ( )   PDF (17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上低渗储层常规APR测试技术作业复杂、成本高昂又难以获得工业油气流的难题,国内外首次研发了海上低渗储层裸眼测试及径向射流联作技术.通过井身结构优化,喷射液、新型径向射流工具及联作测试管柱研发,该技术把径向射流技术和常规APR测试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对常规APR测试技术,避免了储层段下尾管固井、射孔及储层改造作业;相对常规径向射流技术,避免了单独起下管柱及压井环节,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油气藏.该技术在南海西部某探井测试作业中成功运用,大大减少了作业时间、节省大量作业费用,为海上低渗储层测试作业找到了一条新路,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霍尔果斯背斜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
    谢建安, 廖新伟, 曹光福, 徐小龙, 赵林
    2018, 14(1):  53-55. 
    摘要 ( )   PDF (1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尔果斯背斜古近系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挤压,地应力高、地层破碎,特别是高陡地层层理发育、地层岩石水敏性强且存在多个压力层系,钻井过程中井下垮塌、漏失等复杂事故频繁发生.霍尔果斯井壁失稳多种失稳机理共存、互相作用,以高陡层理性泥页岩地层的井壁失稳为主.因此,解决井壁稳定性差的难点,优化钻井液体系,提高对复杂地层的抑制能力成为霍尔果斯背斜古近系安全快速钻井的关键.
    油气开发
    埕海地区沙河街组凝析油气藏分类与开发对策
    窦松江, 孙超囡, 朱小丽
    2018, 14(1):  56-60. 
    摘要 ( )   PDF (1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埕海地区沙河街组发育较多凝析油气藏,通过分类评价,判定该区存在两种带油环凝析气藏类型,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程序、开发方式、压力保持水平、气井动用时机论证,提出了适宜的开发对策,建议先采油后采气,储集层不稳定类型采取枯竭式开发,储集层稳定、储量规模较大型量采取油水界面注水开发,初期油环注水注采比应控制在0.7,气油比达到1200~2000时打开气顶区气井开发效果最好.
    油水相渗比值特征研究及新方法建立
    葛启兵, 卢雯婷, 蔡文新, 杨明
    2018, 14(1):  61-67. 
    摘要 ( )   PDF (16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是反映水驱油田渗流特征和建立水驱开发规律的基础.目前,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种类较多,各种关系式之间相互关系复杂,给现场应用带来一些困惑.为此,编制了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演化结构图.结构图上明显显示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可划分为两大系列,即指数系列和方次系列.尤其是在方次系列中,随着油相指数与水相指数由相等变不等,再到油相指数、水相指数与含水饱和度相关,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的拟合精度越来越高,其适应性越来越好;另外,从结构图中不仅可以发现已有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研究过程中由于约束条件排列次序的不同而导致某些模型的遗漏,而且也可展示出现阶段该类技术的研究热点及方向.最后,利用大庆油田3类油水相渗数据对新增的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油相指数、水相指数与含水饱和度呈多项式关系时,多项式次数越高,拟合精度越高,误差越小.
    低饱和油藏渗流特征研究——以红台油田23块西山窑组油藏为例
    付焱鑫, 蔡喜东, 赵嗣君, 高文君
    2018, 14(1):  68-74. 
    摘要 ( )   PDF (16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台西山窑组油藏渗流特征研究表明Ⅰ类储层与Ⅱ类储层渗流特性差异大.其中,Ⅰ类储层油相相渗曲线相比Ⅱ类储层下降慢;Ⅰ类储层水相相渗曲线末端呈下降趋势,反映出高含水饱和度时,孔隙中粘土矿物运移或膨胀明显,导致孔隙吼道堵塞,渗流能力下降;在中低含水饱和度时Ⅰ类储层水相相渗曲线上升明显,而Ⅱ类储层水相相渗曲线上升缓慢,只是在高含水饱和度时渗透能力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快速上升,反映Ⅱ类储层为特低渗储层、甚至为致密储层的渗流特性.
    复杂断块小气顶油藏注水试验研究及合理注入量确定
    周春香
    2018, 14(1):  75-77. 
    摘要 ( )   PDF (16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衰竭式开发的小气顶油藏由于天然能量不足,随着开发生产的进行,油井产量下降快,整体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ZSG油田Z3断块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油井大多间开低液生产,有必要开展注水试验,优选合理注采井网,鉴于地下亏空大,采用弥补地下亏空和采出孔隙体积两种算法优化合理注入量,注采试验区块现场实施表明,注水后油井产量上升,增油见到明显效果,注水试验区块的成功对ZSG油田全面实施注水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平井均衡筛管附加压降优化研究
    刘博伟, 冯鑫, 谭捷, 张东, 杨磊
    2018, 14(1):  78-82. 
    摘要 ( )   PDF (17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F油田油藏油柱高度低、底水能量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水平井选用均衡筛管技术进行控水.常规的分段附加压降设计仅考虑渗透率极差,对于强底水油藏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满足控水要求.从实测地层资料入手,综合考虑水平段渗透率、储层厚度、避水高度等因素差异,推导出水平井均衡产液分段附加压降计算模型,并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验证.在油田生产中,运用本文方法进行水平井均衡产液附加压降设计应用,取得较好的控水效果,有效缓解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的底水迅速突破.
    物理模拟直平组合SAGD与双水平SAGD开发对比
    任宝铭
    2018, 14(1):  83-86. 
    摘要 ( )   PDF (16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一种开发超稠油经济有效方式,应用SAGD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油藏采收率,对油田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AGD开发主要有两种布井方式,直-SAGD与双水平SAGD.实验以杜84块馆陶组油藏参数,流体性质为基础,采用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型来描述超稠油油藏直井蒸汽吞吐后转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开发过程,认识直井与水平井SAGD和双水平井SAGD开发过程中蒸汽腔变化,各生产阶段特征和开采机理,预测油藏采收率和开发动态及生产效果.
    侧钻井压裂工艺技术在低渗油田老井挖潜中的应用
    李海涛, 董泽昌, 陶文, 陈军, 赵凯
    2018, 14(1):  87-92. 
    摘要 ( )   PDF (1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井侧钻可以实现老井挖潜,而压裂是低渗透油田的主要增产措施.由于小套管悬挂完井的侧钻井受固井质量差、套管内径小、套管悬挂承压低等因素影响,压裂作业中易出现常规套管压裂时易高压窜、油管压裂配套封隔器等工具承压低、压裂过程中近井筒孔眼摩阻、裂缝扭曲摩阻大,施工压力高,易出现砂堵或砂卡等风险.为增加压裂成功率和实施效果,分别从小直径套管封隔器及配套工具、压裂液优选及现场完井工艺技术优化等三方面开展研究,研制DK344-78封隔器及相关配套工具可以实现护套压裂,其具有承压高、易解封、施工简单等特点;同时优选超低浓度胍胶高效交联低伤害泡沫压裂液体系可以降低压裂液的滤失和降低弯曲摩阻,配套了井下工艺管柱,优化了压裂施工工艺确保井口压力正常,降低了储层伤害.现场实施12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截止到目前,累积增产原油量为2537t,增气638×104m3;该工艺技术施工难度低,有较好的增油效果,适用于低渗透油藏老井挖潜,可以降低油田开发成本,具有一定推广前景.
    工艺设备
    新型非接触式管道智能通径检测器防尘装置的设计分析
    崔平正, 孙晨燕, 龚洪亮, 李益平, 林泉
    2018, 14(1):  93-96. 
    摘要 ( )   PDF (1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非接触式智能通径检测器在压缩机产生所需的气压作为动力,推动它在施工完成后清扫过的管线内部运行,由于野外工作特点,压缩气体包含灰尘以及管道内存在的灰尘、铁锈、水蒸汽等杂物,如果进入激光位移传感器仓,干扰信号读取,引起数据信号失真,造成管道内壁变形缺陷识别、数据采集以及变形量大小的准确性,为此我们研制了用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信号不受灰尘等杂质污染的微正压防尘装置及气囊防护装置.本文重点对防尘装置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进行了设计分析.
    平台井智能控制撬的研制与应用
    赵黎, 黄大勇, 刘进军, 陈亚颐
    2018, 14(1):  97-100. 
    摘要 ( )   PDF (1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平台占地面积有限,对地面工艺管线布局和平台内设备提出了更高的集中化要求.通过合理划分平台井涉及的相关专业,将于油井控制有关的井下数据采集、智能化控制系统、多电压等级的电气控制系统集成到一个智能控制撬中,实现对各油井的自动调节、错峰运行管理、"峰-谷-平"不同时段的自动调节,敷缆管加热控制,以及电潜柱塞泵的柔性控制和防碰撞功能,不仅缓解了平台空间利用的矛盾,还解决了集成平台综合控制的难题,为今后平台井建设提供了现实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