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6-10
    全选:
    ABSTRACTS
    2018, 14(2):  0-0. 
    摘要 ( )   PDF (4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中深层碎屑岩低孔渗油气藏水平结构裂缝发育特征
    师永民, 王理瑞, 章彤, 王国先, 唐文连, 刘艳红
    2018, 14(2):  1-7. 
    摘要 ( )   PDF (16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般埋深大于2 000m的中深层碎屑岩低孔渗储层除了发育高角度缝和垂直缝外,还普遍发育低角度裂缝和水平缝,从沿垂向最大应力破裂产生垂直缝和高角度缝的观点解释不通.从中深层油气藏岩体结构、岩体强度及力学稳定性角度分析,认为如果从一个油气藏单位来讲,岩体组成是均一的,则沿垂向最大主应力方向产生垂直缝或高角度缝;如果一个油气藏岩体非均质性强,存在沉积层理、岩性界面、不整合等低角度软弱结构面,岩体强度大大降低,容易受应力扰动破碎形成结构裂缝.提出了裂缝发育受三向应力差和结构面双重控制的观点,丰富和完善了裂缝成因机制,合理解释了中深层油气储层普遍发育低角度和水平缝的困扰问题,首次提出了中深层碎屑岩油气藏发育有低角度裂缝与水平裂缝的普遍性,对于建立中深层复杂裂缝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巴楚隆起色力布亚断裂带分段构造变形及演化
    金文正, 崔泽宏, 叶治续
    2018, 14(2):  8-12. 
    摘要 ( )   PDF (2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的分界断裂,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认为色力布亚断裂分为南、中、北三段,每段构造样式及断裂形成演化均有差异,南段断裂复杂,为上下两层断裂结构,形成较早,为奥陶纪末形成,后期经过多期活动,到海西晚期基本停止活动,喜马拉雅期在浅层形成一条逆冲推覆断裂;北段和中段形成较晚,为喜马拉雅早期形成并强烈活动,喜马拉雅晚期基本不活动.
    塔里木盆地BT4井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及有利储层分析
    杨玉芳
    2018, 14(2):  13-16. 
    摘要 ( )   PDF (17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海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BT4井及地震剖面,识别层序界面、分析层序内部组合、体系域特征,在层序内部分析BT4井区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和沉积相为基础,通过薄片特征分析有利储层与层序界面、体系域和沉积相的关系.将本区石炭系分为四个三级层序,三种类型的层序界面.本区共有三种层序模式:海相碎屑岩缓坡层序模式、碳酸盐岩缓坡层序模式和碳酸盐岩镶边层序模式.重点分析小海子组的铸体薄片可知,高位体系域的礁滩相灰岩受同生期淡水淋滤和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形成溶蚀缝、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储集空间.因此预测BT4井区东北部层序界面控制的碳酸盐岩上倾尖灭的异常体是可能的有利目标.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演化规律
    但顺华, 陈春勇, 向辉, 谭强
    2018, 14(2):  17-22. 
    摘要 ( )   PDF (23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叠系梧桐沟组是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重要的含油气层系之一,具良好的勘探前景.前人进行过不同层次的研究,在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地区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对于吉木萨尔凹陷梧桐沟组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一直存在争议.为满足梧桐沟组深化勘探的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此次采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岩心观察描述、录井资料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相、地震属性研究等综合应用,系统地开展了吉木萨尔凹陷梧桐沟组沉积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东斜坡地区及北部地区发育多期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呈退积式叠置,而砂体间的泥岩夹层及梧二段广泛发育的泥岩则作为局部及区域性盖层,这种高效的砂-泥储盖组合是岩性圈闭形成的良好基础.
    控压钻井技术在火烧山油田的应用
    李永刚, 毛德森, 刘永伟, 戴勇, 杨光, 杜彤
    2018, 14(2):  23-27. 
    摘要 ( )   PDF (16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控压钻井技术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对整个井筒压力进行有效控制并管理的钻井技术,可有效解决窄密度窗口、压力敏感地层难以克服的漏涌同层和井壁坍塌等复杂钻井问题.从控压钻井技术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出发,重点阐述了控压钻井技术在新疆火烧山油田的应用及取得的良好效果,为该区块解决类似钻井难题提供了有效的钻井方式和经验分享.
    元坝7井超深井高温高压小间隙尾管固井技术
    秦克明
    2018, 14(2):  28-32. 
    摘要 ( )   PDF (1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坝7井完钻井深7 366m,具有超高温高压、油气活跃、地层易漏、尾管环空间隙小、顶替效率难以保证等诸多固井难点.通过优化固井方案,优选了抗高温防气窜加重胶粒水泥浆体系和冲洗型加重隔离液体系,制定配套防气窜、防漏等固井技术措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井尾管固井质量良好,有效封固了气层,达到了预期目的,为后续进入试气作业奠定了井筒基础,同时也可为类似超深井高温高压高密度小间隙固井提供借鉴和参考.
    徐深气田提高空气钻井综合效率技术措施研究
    董玉辉
    2018, 14(2):  33-36. 
    摘要 ( )   PDF (1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徐深气田空气钻井现场施工过程中暴露出地层出水、卡钻、划眼、钻具失效、井斜、井径扩大等问题,分析了影响空气钻井效率的因素,认为地层出水、井壁稳定、钻具失效等是影响空气钻井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优选空气钻井井段、完善配套工艺及设备、强化复杂事故预防手段,降低了事故发生几率,减少了无效等停时间,使生产时间率提高了25.09%.给出的提高空气钻井效率的技术措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在现场应用6口井,机械钻速提高15.13%,,缩短钻井周期9.56d;无复杂事故发生,平均单井复杂事故处理时间降低147.17h,有效地提高了空气钻井综合效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柯193井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应用研究
    李益寿
    2018, 14(2):  37-41. 
    摘要 ( )   PDF (1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柯柯亚区块位于山前构造带,侏罗系中下部地层泥页岩水敏性强、煤层发育,钻井过程中易发生井壁失稳造成的划眼、卡钻复杂事故.通过井壁失稳机理研究并结合多元协同防塌理论,引入有机硅醇、纳米聚合物等新型防塌剂,对常规钻井液体系进行配方优化和性能改造,形成满足柯193井井壁稳定要求的钻井液技术.现场应用表明,钻井液配方抗温能力强、井壁稳定效果好,减少了复杂事故发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新型HAES-1泡沫循环利用室内研究
    王建, 时冠兰, 龚厚平
    2018, 14(2):  42-48. 
    摘要 ( )   PDF (20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泡沫钻井过程中存在的泡沫一次性使用量大,钻井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难题,研制了一种对酸碱敏感的新型发泡剂HAES-1,并在室内利用Waring-Blender搅拌法研究了不稳定泡沫,稳定泡沫和硬胶泡沫的循环特点.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泡沫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泡沫体积在720mL上下波动,半衰期则由4.48min降为3.60min,稳定泡沫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泡沫体积在560mL上下波动,半衰期则由25.73min降为19.70min,硬胶泡沫在碱性条件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泡沫体积530mL降低到410mL,半衰期由114.2min逐渐降为98.6min;在酸性条件下,这三种泡沫都几乎不发泡;循环15次后泡沫体积和半衰期虽略有变化,但仍能满足泡沫钻井现场施工的要求.
    强底水特稠油油藏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物理模拟
    王大为, 吴婷婷, 葛涛涛, 杜春晓, 耿志刚
    2018, 14(2):  49-53. 
    摘要 ( )   PDF (25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分析了强底水特稠油油藏SAGD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强底水会消耗部分注入蒸汽热量,对于SAGD开发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吞吐预热后转SAGD生产过程可以划分为产油量快速增加和产油量逐渐递减阶段2个阶段.由于存在强底水,吞吐预热难以降低油藏压力,经过3个吞吐轮次,油藏压力由10MPa降至9.5MPa,井间温度升至85℃,达到转SAGD时机;生产井在吞吐阶段已发生明显水淹.吞吐预热阶段采出程度达到0.35%,汽腔上升达到顶层时的采出程度为3.59%,汽腔水平扩展阶段结束时对应的采出程度为15.15%,至瞬时油汽比降至0.1时的采收率达到28.80%,最终采收率明显低于纯油藏模式SAGD开发.
    致密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
    冯小刚, 鄢雨, 石彦, 张绍鹏, 李晋生
    2018, 14(2):  54-58. 
    摘要 ( )   PDF (1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油采用工厂化大型压裂作业,压裂液用量平均在20 534m3/井次,加砂量平均在1 314m3/井次.30口致密油井2年累计返排液102 572.5m3,返排液无合适去向,直接影响致密油后续开发进度.如直接回注,将严重损害储层渗透率,影响油田采收率;如直接进入污水系统,将对整个处理系统造成冲击,无法保证处理后水质达标.通过开展致密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及储层渗透率损失率动态研究,优选出催化氧化-混凝沉降-过滤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使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实现地层回注,解决了压裂返排液处理瓶颈,有力推动了致密油的持续开发.
    超稠油边底水油藏水平井多元控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吴捷, 曹蕾, 陈昌永, 冯汝强, 李洋, 王丹霞
    2018, 14(2):  59-63. 
    摘要 ( )   PDF (20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S1块超稠油边底水油藏,2006年投入开发,采用直井+水平井组合式开发井网.2011年区块年产达到最高峰5.1×104t,采油速度1.6,2014年受到部分井出水影响年产油降至2.6×104t.截止2015年9月底,区块5口水平井含水率高达95%,日影响产量50.5t.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和措施工艺优化,将氮气控水、化学封堵以及二氧化碳降粘助排作用综合利用,2015年10月在H1井进行多元水平井控水技术试验,措施后累计生产426天,产油4 000t,平均含水率59.8%,取得了初步效果.
    油气开采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在塔河超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梁志艳, 邱振军, 夏新跃, 姜建华, 蒋磊
    2018, 14(2):  64-67. 
    摘要 ( )   PDF (1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为碳酸盐岩超深、超稠油油藏,主要应用掺稀降粘工艺开发.在目前低油价、稀油用量需求高、稀稠油差价大的形势下,需寻求高效降粘工艺以降低掺稀油用量,实现稠油效益开发.塔河稠油粘度高、温敏性强,物理降粘潜力大.在前期电加热工艺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优化,创新研发了新型矿物绝缘加热电缆.现场应用5井次,平均井温提升35℃,平均稀稠比降低幅度46%,节约稀油21 182t,增油4 702t.现场应用表明,矿物绝缘加热电缆技术稳定可靠、提温效果好、节约稀油率高,在塔河超稠油开采中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克拉玛依油田注水井井筒除垢解堵工艺技术与应用
    李欢, 董兴, 李云飞, 方志斌
    2018, 14(2):  68-72. 
    摘要 ( )   PDF (1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注入水为油田处理水,由于成垢离子含量高,井口水质达标率低影响,井下管柱易发生结垢,造成注水井管柱堵塞,导致注水井测试遇阻或注不进.单纯的洗井只能将井筒内的沉淀物洗出,附在井壁上的硬垢无法清除.针对井筒结垢产物特征,通过优选的除垢液体系配方HTC,自主研制刮削器,形成溶蚀、刮削、洗井一体化的井筒除垢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井筒除垢工艺技术有效解决了因井筒结垢堵塞造成的水井测试遇阻、欠注问题,同时在恢复欠注井注水量,节约水井检管费用,提高注水效率效果明显.
    电泵尾管装置在超深稠油井的应用研究
    夏新跃, 梁志艳, 欧雪慧
    2018, 14(2):  73-75. 
    摘要 ( )   PDF (15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电泵尾管装置应用期间出现小扁电缆穿越处故障问题,开展室内试验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与尾管装置密封结构、小扁电缆铅护套材质及压紧力有关,并进行优化改进技术5项,提高装置稳定性,同时研制出51/2″电泵尾管装置,拓宽应用范围.现场应用84口井,掺稀混配点平均加深1 217m,提高稀稠油混配效果,实现超稠油区产油22.2×104t,节约稀油62×104t,同时有效改善运行工况,确保电泵运行平稳,避免检泵130井次,投入产出比为1:161.6,经济效益显著.
    一种新型有机硼延迟交联剂A/B剂体系的研制与应用
    张灵, 何伟, 王彬, 吉泓光
    2018, 14(2):  76-78. 
    摘要 ( )   PDF (1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制出有机硼延迟交联剂主剂(A剂)配方:35.1%甘油+3%氢氧化钠+20%硼砂+0.003%硫酸亚铈+3.1%葡萄酸钠+37.8%水,辅剂(B剂)配方:20%氢氧化钠+5%酒石酸钠+75%水.通过调整AB剂的比例,使交联时间在1~3min的范围内可调,且得到的冻胶压裂液悬砂性能好, 500kg/m3的砂浓度条件下静止4h无沉降,流变性能较好,在100℃,170s-1下剪切60min后的粘度为179mPa·s,胶体恢复性好,变剪切曲线重复性良好.破胶液粘度低,为1mpa·s,破胶液表面张力为28.3mN/m,现场应用表明,采用该交联剂体系配制的瓜胶压裂液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强,施工平稳,最高砂浓度达到480kg/m3,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工艺设备
    室内超稠油高温密闭脱水模拟装置构建与应用
    周少雄, 赵波, 张晨, 卜魁勇, 李冬菊
    2018, 14(2):  79-83. 
    摘要 ( )   PDF (14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疆油田某区块SAGD超稠油采出液呈现温度高、含水率高、粘度大、携泥砂大、油水密度差小、脱水难度大的特点,室内模拟现场高温密闭脱水工艺组建了一套SAGD超稠油采出液高温密闭模拟脱水装置,并利用此装置筛选了对路的除油剂和破乳剂.室内及现场试验结果证实,所组建的高温密闭脱水装置能够满足室内超稠油脱水评价的需求.室内所筛选的一段FCY除油剂和二段FSADG破乳剂均能有效的针对新疆油田某区块SAGD超稠油采出液进行脱水.其中,FCY除油剂加药浓度在300~500mg/L,脱水时间40min,污水含油可控制在2000mg/L左右;FSADG破乳剂加药浓度不小于200mg/L,脱水时间不小于6h,原油含水率降至1%以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一段除油温度150~160℃,二段热化学温度130~140℃,FCY除油剂300mg/L,FSADG破乳剂200mg/L的条件下,一段除油罐出口污水含油小于2000mg/L,二段热化学沉降罐出口原油含水率小于0.5%,同室内实验结果保持一致.
    PDC取心钻头在新疆油田深部硬地层中的应用
    谢正森, 康克利, 许阳阳
    2018, 14(2):  84-89. 
    摘要 ( )   PDF (16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疆油田深部地层中发育有泥页岩、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花岗岩,其硬度高,研磨性强,可钻性级别高,传统聚晶金刚石取心钻头机械钻速非常低,使用寿命短,增加了起下钻次数,经济效益差.所以,设计一种能提高机械钻速的取心钻头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对新疆油田深部地层中常见的5种岩石的可钻性、压入硬度、塑性系数和研磨性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PDC取心钻头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出适用于新疆油田深部硬地层的新型PDC取心钻头.该取心钻头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机械钻速得到显著提高,岩心收获率在95%以上,对提高深井取心时效、降低取心作业成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蒸汽驱转火驱采油井口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高亮
    2018, 14(2):  90-91. 
    摘要 ( )   PDF (1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新疆油田稠油开采主要采取向地层注热蒸汽驱动采油的方式为主,但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部分稠油开采区块油藏压力水平逐年降低,持续注入蒸汽也不能有效提高油井的产能,进入了低产低效阶段.迫切需要转变开发方式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而火烧油层(火驱)的开采方式目前已经在新疆油田在经过了多年的试验和完善,已经得到了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是一种理想的替代开采工艺.但原井的采油井口装置无论从悬挂方式、密封结构、密封性能等方面均不能满足新工艺的要求,为此提出了蒸汽驱转火驱采油井口装置研制项目,以满足变更开采工艺的地面井控装置的需求.
    大涝坝高压注气压缩机组无油流故障分析与处理
    刘近宝, 韩钊, 李连江, 陈震
    2018, 14(2):  92-96. 
    摘要 ( )   PDF (18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石化首座凝析气田循环高压注气工程—大涝坝注气压缩机组运行以来频繁出现的无油流报警停机,从机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入手,对润滑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及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及对应的改进措施,使注气压缩机组的故障率降低,保障了机组的安全平稳运行.
    螺杆泵配套电子压力计测试解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封猛, 胡广文, 丁心鲁, 毕全福, 刘慧, 卢德唐
    2018, 14(2):  97-100. 
    摘要 ( )   PDF (14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螺杆泵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抽油泵类型,但同时给求取地层参数带来了诸多困难.根据螺杆泵求产特征,利用数值网格分析方法,得到了螺杆泵求产过程中的地层压力分布及井底压力,解决了地层参数求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