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3-10
    全选:
    英文摘要
    2020, 16(1):  0-0. 
    摘要 ( )   PDF (8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塔中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龚洪林, 姚清洲, 牛雪梅, 敬兵
    2020, 16(1):  1-3. 
    摘要 ( )   PDF (1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多年勘探发现了一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下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多与岩溶作用相关,优质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异常的地震反射特征.这些"串珠状"地震异常反射在地震波形、振幅能量等地球物理参数上不尽相同,往往指示着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性,以前作法是在一个包含储层发育段时窗内,提取振幅能量属性,定性认为振幅能量值高,储层发育,反之振幅能量值低,储层不发育.为此提出一种储层发育指数计算公式,给出了定量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程度方法思路,根据研究区已钻地震"串珠"井解释成果,确定出研究区储层发育指数大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大于9000区域为高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串珠"井钻探储层发育,试采情况很好,均为高效井;储层发育指数大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小于9000区域和储层发育指数小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大于9000区域为有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井钻探"串珠"储层较发育,试采情况良好,为有效井;储层发育指数小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小于9000区域为低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串珠"井钻探储层欠发育,试采情况较差,为低效井.研究成果有利于指导碳酸盐岩稳产高产井位部署.
    塔河奥陶系岩溶古暗河充填特征研究
    张慧涛, 王金柱, 杨敏, 杨德彬, 汪彦, 鲍典, 徐珊
    2020, 16(1):  4-10. 
    摘要 ( )   PDF (38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岩溶古暗河系统形成于古风化壳的内幕,受古潜水面控制,是潜流带形成演化的结果.岩溶古暗河的结构类型呈多样性,几何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在后续海侵掩覆和埋藏下,容易被晚期沉积物填实,或陆续发生塌陷,很少能完整保存下来.充填物类型和结构不清楚等问题的存在,造成古暗河的储集体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一直制约着古暗河油藏的开发.在岩心、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钻录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奥陶系洞穴充填物可以分为4种充填相:搬运型岩相、垮塌型岩相、化学充填相及渗流充填相四种充填相.在单井充填相识别的基础上,共识别出顶部未充填型、多期方解石充填型和多期砂泥质充填型等3种纵向充填结构,指出响应的潜力储层段,为后续的精细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银额盆地路井凹陷下白垩统巴一段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耿燕飞
    2020, 16(1):  11-15. 
    摘要 ( )   PDF (19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银额盆地路井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勘探程度低且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从储层岩石学特征着手,运用常规物性分析、岩石薄片及铸体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特征,从沉积相、压实作用、岩屑组分和粒度等方面探讨了储层的影响因素.巴一段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多呈粗粒砂状结构,磨圆度差到中等,分选中到差.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成分成熟度较低.平均孔隙度5.2%,平均渗透率0.58×10-3μm2.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和粒间溶孔,次生孔隙构成较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物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差,但局部存在高渗带,可能与酸溶作用有关,随着勘探的进一步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
    漂浮下套管技术在ZJ油田页岩气水平井YH1-6井的应用
    李海, 杨永祥, 田玉栋
    2020, 16(1):  16-20. 
    摘要 ( )   PDF (2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YH1-6井属于ZJ油田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太阳大寨区块,曾有3口水平井采用漂浮下套管成功下到预定井深.YH1-3井井深2251 m,常规下套管最深仅下至2225.4 m,针对同平台的YH1-6井相对井深更深、垂深浅、偏移距大,采用漂浮下套管,仍在1278 m发生下套管遇阻,后破裂盘提前失效.结合昭通页岩气地区工程地质特点,分析对比模拟YH1-6井下套管施工方案,创新提出了一种先根据不同磨阻系数,优化制定了"上加压,下增浮"优化方案,第二次下套管前通过软件模拟计算摩阻系数、优选漂浮段长、合理优化配重,保证了再次下套管顺利到底,初步形成了适合ZJ油田太阳大寨区块一套页岩气水平井漂浮下套管技术.
    漂浮下套管技术在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的应用
    杨睿
    2020, 16(1):  21-24. 
    摘要 ( )   PDF (1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漂浮下套管技术主要应用于大位移井和水平井中,它是在套管柱下部封闭一段空气或低密度钻井液,以减轻整个管柱在钻井液中的重量,从而达到减小摩阻、将套管顺利下入的目的.2019年7月新疆油田公司在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进行了首次漂浮下套管技术实验,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介绍了漂浮下套管技术原理,以及吉木萨尔页岩油J10028-H水平井的漂浮下套管技术方案、各项施工参数和附件的确定,及最后现场下套管、固井施工的作业情况.虽然最后该井由于井壁失稳垮塌造成套管最终没有下至预定位置,但不可否认的是,漂浮下套管技术仍然是大位移水平井及长水平段井下套管作业的有力保障.该井的漂浮下套管技术作业也为新疆油田后期大位移及类似长水平段井的下套管技术提供了现场经验参考.
    提高开窗侧钻井固井质量技术对策研究
    王建, 窦正道, 徐浩
    2020, 16(1):  25-29. 
    摘要 ( )   PDF (1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近年来江苏油田侧钻小井眼固井质量,存在固井过程中水泥浆发生漏失导致水泥未返至悬挂器处无法形成密封井筒、油层附近固井质量差导致油水层无法有效分隔等问题,提出从井筒预处理、尾管注水泥设计优化方面提高固井质量.研究了一种井筒预处理液可将地层承压能力提高6 MPa以上,研究的变密度水泥浆体系可防止顶替过程中的漏失.井筒预处理技术在CS20-32A井试验,对漏层深部形成堵塞,采用桥浆+井筒预处理液成功封堵漏层,提高承压能力至固井要求;尾管注水泥设计优化成果在CL30-2A井实验,固井施工顺利,固井质量优质.两口井的成功实例对后续Φ139.7mm套管开窗侧钻小井眼固井质量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低阻油层水平井比采油指数预测方法及应用
    孙恩慧, 杨东东, 彭琴, 谭捷, 杨威
    2020, 16(1):  30-33. 
    摘要 ( )   PDF (1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低阻油层测井渗透率校正比采油指数精度不高,水平井实际产能与初始方案的产能差异较大的问题.根据测井学基本理论,建立了比采油指数与测井中主要参数的相关式,利用A油田低阻油层水平井的实际生产数据,经过非线性回归,得到利用泥质含量和电阻率校正水平井比采油指数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成果计算水平井产能与实际产能误差-10%~9.7%.研究成果对低阻油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哈萨克斯坦ОЙМАША-36井极硬地层小井眼取心技术应用
    李浪, 吴星辉, 朱玉锋, 康克利
    2020, 16(1):  34-37. 
    摘要 ( )   PDF (16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ОЙМАША-36井是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州奥依玛沙油田的一口重点评价井,其目的层PZ地层,岩性为胶结致密的花岗岩,地层极硬钻进难度大,该层位裂缝发育,在该地层取心机械钻速慢,割心容易滑脱,取心难度大.分析哈萨克斯坦奥依玛沙油田ОЙМАША-36井的地层特点,通过优化取心参数、优选取心钻头及现场实验、成功的完成了小井眼钻井取心任务,为阿克套州奥依玛沙油田的产能建设和地层资料,提供有效的数据.
    中长筒取心技术在玛页1井的应用
    康克利, 李明, 李浪
    2020, 16(1):  38-40. 
    摘要 ( )   PDF (1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玛湖风城组地层特点及历年的取心实践情况,优选取心工具,配套专用的取心钻头,优化后钻井参数等手段,在该区块玛页1井实施螺杆驱动取心工具进行中长筒取心工艺技术,并在取心钻具组合中采用满眼钻头,减少通井时间,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大大提高单筒取心进尺,节约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为后期在该区中长筒应用中长筒取心技术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于改进PSO-SVM的钻井液侵入储层深度预测
    陈飞
    2020, 16(1):  41-44. 
    摘要 ( )   PDF (10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钻井液侵入储层深度预测,对于测井评价以及提高油井产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分析钻井液侵入储层的机理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钻井液侵入储层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了改进PSO-SVM的钻井液侵入储层深度预测模型,以塔里木塔中35口井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传统BP神经网络和SVM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侵入深度与泥饼的渗透率、钻井液与储层压差以及侵入时间正相关,与储层孔隙度和钻井液粘度负相关,改进的PSO-SVM模型预测结果误差小,准确率高,能够用于钻井液侵入储层深度预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油气开采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数字岩心孔隙流动模拟
    刘博伟, 李彦来, 杨磊, ?孕憔?李金宜
    2020, 16(1):  45-50. 
    摘要 ( )   PDF (33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多孔介质流动模拟应用广泛,然而岩石孔隙流动的研究多数针对基于岩石切片数值重构的数字岩心,较少有真实岩心孔隙流动模拟.本文基于渤海S油田真实数字岩心开展孔隙流动模拟.利用灰度处理、图像二值化、边界跟踪等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岩石孔隙网络建模,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完成三维孔隙流动建模,实现数字岩心三维流动可视模拟,并依托模型计算开展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关系与油田实际误差低于4.0%.
    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开发技术
    刘文锐, 吴美娥, 张美, 王睿, 解士建
    2020, 16(1):  51-55. 
    摘要 ( )   PDF (19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多控制点、宽靶框、全脱靶工程轨迹设计技术水平井油层平均钻遇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但水平井衰竭式开发产量递减大,在低油价下无法实现效益开发,为此探索补充地层能量开发方式,形成了致密油注水吞吐技术.采用二次井网加密,实现了井间缝网的有效搭接,储量得到了有效动用.优化水平井体积压裂参数和改造模式,投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致密油的效益开发.三塘湖盆地致密油的成功开发对国内同类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聚驱后基于井网优化的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刘斌, 张伟, 宋洪亮, 王欣然, 刘喜林
    2020, 16(1):  56-60. 
    摘要 ( )   PDF (24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运用人造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制作三维物理模型,实施聚驱后进行优化注采井网调整.实验表明:聚驱后井网调整方案最终采收率要高于井网不调整方案4.49个百分点,故实施优化注采井网调整更有利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井网不调整二元驱提高采收率过程,各层贡献率基本一致,井网调整二元驱提高采收率过程,高渗层采出油最多,低、中渗层基本一致.将该研究应用于矿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低渗透油田纳米微球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及应用评价
    李振彬, 王明
    2020, 16(1):  61-64. 
    摘要 ( )   PDF (26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力油砂体水淹严重,层间、层内、平面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加密调整、精细注水、调剖等技术,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短,开发矛盾未根本扭转,因此有效恢复主力层系储量动用成为油田稳产的关键.本文在深入研究水驱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纳米微球特性,开展了逐级深部调驱试验,明确了调驱增油机理,有效改善井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思路及对策.
    缝洞型油藏流势调整控水技术研究
    侯献海, 李璐, 李柏颉, 丁磊, 张世亮, 袁飞宇
    2020, 16(1):  65-71. 
    摘要 ( )   PDF (3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缝洞型油藏因见水和含水上升导致的产量递减的问题.根据缝洞型油藏流动特征,建立流体势表征公式,明确缝洞型油藏流势主要由位能、压能和动能构成,提出通过改变生产压差控制水侵速度和方向,控制油井含水的技术.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影响因素对流势调整的影响,水油体积比在10~30之间时,排水井与产油井采液比越大,流势调整效果越明显.在流势调整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指导下,矿场试验在塔河油田TH12338井组取得较好试验效果,累计增油1.42×104 t,井组含水得到有效控制,证明了流势调整是缝洞油藏稳油控水的有效手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通道结构识别 ——以塔河油田十二区TH12370和TH12348井为例
    李璐, 侯献海, 单帅强, 李柏颉, 付亚飞, 操银香
    2020, 16(1):  72-77. 
    摘要 ( )   PDF (2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间连通通道结构的识别能够为油田现场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的依据.为了探索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结构的有效方法,综合生产动态数据、示踪剂监测资料和地震资料,对塔河油田十二区TH12370井和TH12348井开展系统分析.根据注水受效和示踪剂监测数据确定井间连通性;利用示踪剂浓度变化曲线的特征参数和突破后的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对井间连通通道结构进行识别;通过不同属性的地震剖面和缝洞体的三维"雕刻"揭示井间通道的空间发育特征.结果表明,TH12370井和TH12348井之间通道结构由并联管道叠加风化壳构成.研究认为,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峰型、峰数、峰值强度、推进速度等特征参数和突破后的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特征可以有效地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通道类型和连通结构,而井间连通通道结构的最终确定应综合考虑生产动态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
    低前置液加砂压裂在吉7井区的应用
    段晴枫, 谢俊辉, 李旭, 马江波, 曲春成
    2020, 16(1):  78-83. 
    摘要 ( )   PDF (2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7井区梧桐沟组稠油区块采用反七点法150m小井距布井开发,南部地区大批井转抽投产初期不出或低液,严重影响了下一步的滚动开发.本文在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应吉7井区的压裂思路——低前置液加砂压裂,该工艺具有造短宽缝、高导流能力、小规模等特点,契合区块"小井距、稠油、中孔中渗"的特质特征.通过现场压裂测试,软件模拟等方法,进行了低前置液加砂可行性论证.通过数模与压裂相结合的方式,对油藏整体压裂技术进行研究,并进行了裂缝半长等参数的优化,确定与井网相匹配的压裂参数.实施压裂后井均日产油4.6 t且大多自喷生产,为吉7井区的新区开发奠定了基础.
    苏53区块东南区水平井井距优化设计
    张楠
    2020, 16(1):  84-88. 
    摘要 ( )   PDF (19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苏53区块的水平井开发将从富集区转向东南区,而接替区储层物性变差,储量丰度减小,原有的井网井距设计方案必然难以继续适应.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东南区的水平井井距优化设计,本文通过多种方法为该区合理井距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凝析气田N2吞吐解除近井污染可行性研究 ——以QDX井为例
    朱卫平
    2020, 16(1):  89-91. 
    摘要 ( )   PDF (1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降低到露点压力以后,不可避免发生反凝析现象.凝析液在井筒附近聚集,增加地层中液相的饱和度,降低气相渗透率,造成反凝析污染,导致气井产能降低.为了有效解除近井地带反凝析污染,提高单井产能,模拟N2吞吐作业下气井的产能敏感因素,分析评价了减轻反凝析污染的可行性.在QDX井开展了N2吞吐试验,结果表明:实施N2吞吐后,气井油气产量上升,增产效果明显.
    工艺设备
    SAGD注汽井口装置冷冻带压更换工艺研究
    王海涛, 申玉壮, 陈明, 高亮, 马俊男, 陈庚
    2020, 16(1):  92-95. 
    摘要 ( )   PDF (2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稠油SAGD工艺在新疆油田风城作业区推广实施10余年以来,前期先导试验投入使用的注汽井口装置陆续暴漏出一些问题,在六通副管测试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冲蚀,甚至刺漏,风险随着投入年限的增加而不断累计日益明显,如何在不压井的条件下,保持原井底来之不易的蒸汽腔,同时完成老旧井口装置的更新换代显得越来越急迫.文章从现场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多次理论推演及三维模拟,从管柱连接、主副管密封、管柱悬挂等多方面考虑,研究制定了一套井口冷冻暂堵更换实施工艺,首次实现了整套井口装置的全程冷冻带压更换作业,对该类井口装置的冷冻暂堵更换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油气田地面工艺流程设备安全管理的技术分析
    崔平正, 杜娜, 崔晨, 郑永利
    2020, 16(1):  96-100. 
    摘要 ( )   PDF (1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田采油厂(作业区)、采气厂日常生产运行中设备的本质质量及安全性与可靠性措施是确保整个地面工艺流程运行、设备及员工安全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设备的设计标准规范、制造质量及检验、安装验收、技术防护措施及自动化监控、数字化管理等方面,从技术层面分析了目前采油厂(作业区)、采气厂生产地面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质量安全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具体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