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水力压裂设计模型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张士诚, 陈铭, 马新仿, 邹雨时, 郭天魁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3): 67-73.  
    摘要429)      PDF (2607KB)(299)    收藏
    压裂设计模型是水力压裂设计的基础,也是当前“卡脖子”工程问题的症结。为推动国内压裂设计模型及软件研制,系统分析了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型、数值计算方法、主流商业软件,并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认为:(1)平面模型、复杂裂缝模型适用条件、精确度有差异,大部分商业软件是平面裂缝模型,复杂裂缝模型目前以拟三维模型为主;(2)研制精度和效率兼顾的模型是压裂设计软件的重点;(3)人工智能数据驱动裂缝分析、基于微地震和光纤测井的裂缝参数反演是压裂设计模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DTS/DAS技术在水平井压裂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李海涛, 罗红文, 向雨行, 安树杰, 李颖, 蒋贝贝, 谢斌, 辛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4): 62-73.  
    摘要402)      PDF (5344KB)(231)    收藏
    压裂水平井技术在我国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水平井压裂动态监测方面仍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近年发展十分迅速,已形成了分布式光纤温度/声波(DTS/DAS)配套监测技术,在美国、加拿大等非常规储层压裂动态监测中已有较多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阐述了分布式光纤温度/声波测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DTS/DAS在水平井压裂监测中的最新应用及研究进展,这些应用包括压裂液注入分布监测及漏失诊断、人工裂缝起裂及延伸监测、压裂完井有效性分析和裂缝参数定量解释,指出了 DTS/DAS技术在水平井压裂监测中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对水平井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于加速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我国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进程、提高我国水平井压裂监测和压裂效果评价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吉木萨尔页岩油压裂开发压后闷井时间优化
    张衍君 , 徐树参 , 刘娅菲 , 王晓萍 , 葛洪魁 , 周德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1-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01
    摘要373)      PDF (3496KB)(104)    收藏
    压后闷井对提高页岩油储层的采收率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闷井时间的确定尤为关键。目前,闷井时间的确定在国内外仍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方法。裂缝系统压力传递、产出液离子扩散、毛管力渗吸是解决上述难点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室内实验和现场分析为主,在明确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润湿性、纹层、以及渗吸驱油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闷井时间确定方法及特点,形成了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闷井时间综合确定方法。研究得出: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具有较强的渗吸扩散能力,压后闷井对原油产出起到驱替作用。闷井时间由井口压降平衡时间、渗吸平衡时间、产出液矿化度平衡时间综合确定。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压后闷井需要考虑微裂缝充液和基质渗吸协同作用,以井口压降第二转折点为下限、矿化度演化稳定上升转折点为上限、结合渗吸平衡得到最优闷井时间。基于室内实验和现场数据对Q井压后闷井时间进行了优化,推荐Q井闷井时间为55 d左右。该研究为优化吉木萨尔页岩油压后闷井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于永金, 夏修建, 王治国, 廖富国, 刘斌辉, 丁志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24-3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3
    摘要335)      PDF (1607KB)(107)    收藏

    深层、超深层是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经过持续技术攻关,深井、超深井固井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尤其在抗高温固井外加剂、高温大温差水泥浆、超高温水泥浆等特色体系、抗高温前置液技术以及固井关键工具、精细控压固井、井口逐级憋压、预应力固井等配套新工艺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国内自主研发的特色固井水泥浆体系及配套工艺技术,在四川、塔里木、渤海湾等盆地深井超深井固井中得到推广应用,在亚洲最深直井蓬深6井、国内首口八开八完红星1井、大港油田最高温度井千探1井上的应用效果显著。由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日趋复杂,深井、超深井固井仍面临新的系列挑战,需持续加强深井、超深井固井基础理论、抗高温固井关键材料、工作液体系、功能性固井工具以及配套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锋报, 孙金声, 王建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34-3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4
    摘要331)      PDF (573KB)(123)    收藏

    钻井液是深层超深层钻完井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决定钻井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分析了深井超深井钻井液面临的井壁失稳、高温高盐条件下体系失效、摩阻高和环保等难题,综述了国内外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最新技术进展,指出国内钻井液研究水平在抗温、抗盐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差距,亟需在处理剂失效机理、抗超高温钻井液处理剂及针对特殊地层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醇胺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杨田萌, 杨凡, 热则耶·热合米图力, 苟国磊, 李秀辉, 侯军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52-6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1.007
    摘要279)      PDF (3625KB)(316)    收藏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应对温室气候,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引领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推进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效率高、处理能力大的特点,是最适合各行业大规模碳捕集的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是醇胺法。醇胺溶液吸收CO2后成为醇胺富液,对吸收后的醇胺富液进行解吸处理可回收醇胺溶液实现循环利用。但是在已有醇胺吸收剂捕集CO2工艺过程中存在再生能耗高、吸收剂损耗大的缺点,需要改进醇胺吸收剂使其具有高吸收效率并设计低再生能耗的可行性工艺。针对吸收剂损耗大、再生率较低的问题,设计开发新的混合醇胺吸收剂进行改进;对于再生能耗较高的问题,则对传统热解吸工艺进行改进,选择微波解吸技术。介绍了各醇胺吸收CO2的机理以及吸收CO2的特点,总结了改进混合醇胺吸收剂的依据,调研阐述了微波辅助醇胺捕集CO2的原理及特点,为工业化碳捕集与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水平井井眼清洁技术研究与实践
    李振川, 姚昌顺, 胡开利, 兰祖权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1): 48-5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1.008
    摘要252)      PDF (4876KB)(57)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大规模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水平井部署数量急剧增加,由于对水平井井眼清洁缺乏科学、系统地认识,水平段钻进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钻、提前完钻、套管无法下至预定井深等问题;另外,不良的井眼清洁也会导致非常高的隐性成本,包括控制机械钻速、增加划眼、循环、起钻时间等。通过明确水平井不同井段岩屑运移机理,分析井眼清洁的关键要素,提出一种通过监测实钻摩阻评价井眼清洁的方法,形成一套高效的水平井井眼清洁技术。在玛湖及吉木萨尔页岩油等区域现场实践,根据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该套技术理论的正确性,可以在国内现有设备及仪器的条件下,保障水平段井眼清洁,大幅缩短循环、通井等低效生产时间,协助现场水平井提速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采油平台分布式光伏电站试验
    周凯, 汪洋, 陈香玉, 段胜男, 简霖, 戴丽娅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1-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1
    摘要229)      PDF (2779KB)(101)    收藏
    目前新疆油田采油井场分为平台井、单井和丛式井,用能设备以抽油机、无杆泵为主,辅以电加热器。用太阳能替代传统能源已经成为目前的趋势,太阳能的优点是清洁、无害及基本不耗能,缺点是太阳能持续性及稳定性差、能量密度     小、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及必须露天布置等。在新疆油田吉木萨尔XY6采油平台开展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试验改造,设计装机容量为8 kW,自发自用,为井场用电设备进行供电,余电上网,不足由网电进行补充。通过对光伏组件进行串并联设计、计算最佳倾角后进行排布,同时与Pvsyst7.2软件模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平台整体光伏布置提供详细参考。2022年一季度累计发电约3 000 kW·h,减排二氧化碳约2×104  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空气泡沫钻井在柴探1井的应用
    孙澜江, 张抒夏, 李保青, 邢超, 刘顽, 钟宁龙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1-6.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1
    摘要219)      PDF (699KB)(63)    收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干柴沟、咸东等多个区域浅表部地层成岩性差、胶结疏松且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失返性漏失 频发,严重制约钻井提速,影响钻井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区域性难题。柴探1井是部署在咸东地区的一口风险探井,一开Φ660.4 mm井眼采用常规钻井液施工期间漏失量巨大,堵漏效果不佳,已不具备继续钻进条件。通过采用空气泡沫钻井技 术,优选该井适用的发泡剂与抑制剂,针对性地解决了浅表层失返性漏失频发难题,钻井周期大幅缩短;采用清砂下套管技 术,实现了井壁失稳、井径不规则井段套管的安全下入。柴探1井Φ660.4 mm井眼空气泡沫钻井技术的成功实施,为柴达木 盆地浅表层钻井低压易漏易垮塌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系统
    张彦菊, 石兵波, 赵娇燕, 张健康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21-2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4
    摘要210)      PDF (483KB)(74)    收藏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结合近年来油气田新能源项目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通过对当前新能源电力业务的梳理和详细调研,设计并实现了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系统。该系统基于数据中台,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多元数据分析算法,按照业务场景建立了不同的数据分析模型,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数据治理,从而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构建出了基于云平台底层的数据模型;利用BI(商务智能)报表展示工具,实现了新能源电力数据可视化分析;在数据湖架构和BI报表展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完成了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系统。通过系统的建设满足了中国石油新能源电力信息化建设需求,丰富了新能源电力挖掘与数据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数据采集和数据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新能源电力的生产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二氧化碳驱化学封窜材料与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br#
    朱道义, 施辰扬, 赵岩龙, 陈神根, 曾美婷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65-7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10
    摘要206)      PDF (1379KB)(88)    收藏

    碳捕集、利用与埋存技术(CCUS)是目前能源领域在双碳目标下实现油气高效开采的重要手段。将CO2注入油藏中可提高采收率,但其流度与原油差异大且与油水存在明显的分异作用,导致波及效率有限。急需研发高效的CO2封窜材料及相应的控窜技术,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CO2封存效率。介绍了CO2驱过程中的窜逸特征,综述了目前常用的CO2封窜材料与方法。展示了各项CO2封窜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在新疆油田CO2提高采收率与储存过程中可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当前国内外油田CO2驱过程中的封窜材料研发有一定的启示,指出了新疆油田CO2封窜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车排子超浅水平井一趟钻螺杆钻具设计及应用
    董志辉, 杨泽宁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33-3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6
    摘要203)      PDF (665KB)(26)    收藏
    新疆车排子超浅水平井由于目的层埋深浅、成岩性差、可钻性差别大、实钻造斜率偏低且不稳定,增斜段需使用大 度数螺杆钻具控制轨迹。大度数螺杆钻具复合钻扭矩大,易发生螺杆故障,不利于安全钻井;水平段需起钻更换小度数螺 杆钻具;大度数螺杆钻具不能满足一趟钻完成二开直井段、斜井段、水平段轨迹控制及安全钻井需要。分析认为新疆车排 子超浅水平井一趟钻技术要求螺杆钻具既要有较高的造斜率,又要能够降低螺杆钻具复合钻扭转力,以避免螺杆脱扣或断 裂故障,据此优化设计了符合要求的短弯点螺杆钻具。短弯点螺杆钻具是将常规螺杆钻具弯点至钻头底部的距离由1.8 m优化调整为1.3 m。调整后螺杆造斜能力基本不变,但螺杆偏移值由0.056 m降至0.038 m,进而降低了螺杆钻具壳体在复合 钻进工况下所受的扭转力,扭转力值由3.7 kN·m降至1.5 kN·m。能够通过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相结合的方式对轨迹进行 有效控制,实现一趟钻完成新疆车排子区块超浅水平井定向施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疆油田气井井下节流优化设计及应用
    杜军军, 池明, 西尔艾力·麦麦提, 王刚, 王文文, 梁海波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84-8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15
    摘要201)      PDF (751KB)(72)    收藏
    为满足集输压力要求、防止井口水合物冻堵,基于井下节流工艺原理,对高压集输井下节流工艺、中低压集输井下节 流工艺的选井条件、气嘴直径、下入深度等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井筒温度与压力剖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井 下节流工艺能满足高压集输与中低压集输的压力要求,有效解决了井筒水合物冻堵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分注工艺及配套测调技术
    李海成, 刘云, 赵骊川, 朱振坤, 马珺喆, 韩宇,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26-3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5
    摘要200)      PDF (4358KB)(52)    收藏
    针对低渗透油藏CO2驱笼统注气存在单层突进,吸气不均,部分储量无法动用等问题,研发了CO2分层注入及配套测试技术。优选耐CO2腐蚀橡胶,封隔器耐温120 ℃、承压35 MPa,形成了CO2单管多层注气工艺。研制多级绕流气嘴,节流压差大于5 MPa,满足现场多层分注需求。研究实际工况条件下绕流气嘴特性,绘制图版指导现场测调,同时形成配套CO2验封及分层流量测试技术,实现分层调配。该技术能够缓解层间矛盾,延缓气窜,提高薄差储层动用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青海油田狮子沟-英中构造带堵漏技术研究
    刘凤和 , 刘德秩 , 谯世均 , 邢星 , 雷彪 , 白杨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4): 1-7.  
    摘要199)      PDF (2795KB)(84)    收藏
    针对青海油田狮子沟-英中构造带钻遇过程中发生的井漏技术难题,开展了地质分析,施工难点总结,以及钻井液堵漏对策研究。以狮子沟-英中构造带地区SX58井为例,研究发现该地区深部E 3 2 地层低承压裂缝性漏失为井漏的主要因素。针对 部E 3 2  地层测井资料及钻井反馈,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研发了模拟裂缝模型并建立其堵漏实验评价方法。通过室内实验,优化堵漏材料及堵漏浆配方,为青海油田后续优快钻井提供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集团企业碳资产数字化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吕珺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10-1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2
    摘要198)      PDF (3472KB)(34)    收藏
    针对传统模式下碳资产管理在我国“双碳”目标中遇到的痛点,提出碳资产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碳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流程管理。结合对国内碳资产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及信息物理系统,运用IoT、AI、大数据、5G等数字化技术,通过战略定位、组织与人员、流程设计、规章制度、数字化手段、运营监督等路径,提出构建“三个模块、四个层面、八大功能”的集团企业碳资产数字化管理体系的策略。该系统较于传统模式下的碳资产管理具有更为显著的信息共享优势,有助于打通企业内、外部信息壁垒,形成业务流、碳流、资金流的联动效应,提高碳资产管理效率,带动企业相关业务的低碳转型发展,提高企业低碳竞争力,为我国碳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双碳”目标下塔里木油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实践
    张晨阳, 王福焕, 魏华, 张大鹏, 缪长生, 皮秋梅, 罗日升, 顾乔元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16-2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3
    摘要196)      PDF (544KB)(52)    收藏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方向,将加速推进新能源业务驶入发展快车道。作为传统油气企业,如何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统筹发展油气与新能源业务,其实践路线对其他油气企业的发展转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塔里木油田提出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系列措施,目前已编制完成《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启动天然气加快发展工程、塔西南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塔中沙漠公路低碳示范区、轮南油田零碳示范区,实施碎屑岩老油田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提高采收率(CCUS-EOR)项目,初步形成传统能源产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格局。实践表明,传统油气产业只有定位明确,摸清自身优势,找准自身资源特点,才能找到转型融合发展的新路,落实好“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地热保温开采技术
    刘磊, , 范伟东, , 陈红举, , 刘玉国, , 李晶辉,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92-9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14
    摘要193)      PDF (1048KB)(39)    收藏
    塔河油田超稠油埋深超过6 000 m、黏度高于100×104 mPa·s,开采难度极大,属于世界级难题,常规开采工艺无法将其正常产出。利用塔河油田超稠油温敏性极强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塔河油田超深、超稠井况基础上,优选高效纳米保温材料,将其用于涂层中;通过技术合成带特殊官能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经稳泡处理和惰性化处理,生产一种具备隔热物理特性的材料;在微观上构筑全新、高效的热阻隔系统,对热量的不同表现进行全方位的高效阻隔,达到利用地热资源开采超深超稠油的效果。已完成两井次先导试验,在无任何外界热量补充的条件下,仅利用地层热量,单井井口温度最高提升20 ℃。该技术具有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在塔河油田超稠油区块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一种低渗透油藏有效注采井距的确定方法及应用#br#
    凌浩川, 吴铮, 王记俊, 孙强, 耿红柳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23-26.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04
    摘要193)      PDF (514KB)(35)    收藏

    为充分利用矿场实际产能测试数据来确定低渗油藏有效注采井距,在考虑低渗启动压力梯度基础上,利用产能公式推导了流度与米采油指数以及启动压力的参数方程,利用该方程及产能测试数据可以得到测试储层段的流度和动用半径。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低渗油藏的有效注采井距与物性之间存在半对数关系,根据该关系曲线可以确定低渗透油藏定向井开发的有效注采井距。实例应用表明:储层物性越差,有效注采井距越小;低渗油藏的有效注采井距为2倍动用半径,即有效动用系数达到78.5%才能保证注采井间受效良好。利用该方法获得了渤海B油田不同流度下的有效注采井距图版,建议物性在5~20 mD之间储层的注采井距控制在300~450 m之间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新疆油田砂砾岩水平段个性化钻头研究与试验
    王新东, 武智, 姚昌顺, 李应新, 张武涛, 谢正森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1): 54-5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1.009
    摘要192)      PDF (4642KB)(27)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致密砂砾岩油田是新疆油田提产的重点区域。针对新疆油田艾湖井区砂砾岩水平段地层不均质性强、可钻性差,钻头单只进尺短,报废率高,导致钻井周期长的难题。对艾湖井区已钻井的地层岩性、钻头使用情况、钻井参数等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开发了针对艾湖区块砂砾岩水平段的新型个性化 PDC 钻头,配套优化的钻井参数及钻具组合,形成了以钻头为主体的提速技术方案。开发的新型个性化钻头在艾湖井区砂砾岩水平段应用,便取得了机械钻速比该区块钻头的平均机械钻速提高 137.46% 、进尺比之前钻头单只平均进尺提高 32.7% 153.3% 的良好效果。现场应用情况表明,设计开发的艾湖区块水平段砂砾岩个性化 PDC 钻头针对性强,配套提速技术方案优化合理,显著提高了机械钻速和单趟钻头进尺,节约了钻井周期和成本,也为类似砂砾岩水平段个性化钻头的开发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渤海稠油油田热采井硫化氢生成机制探究
    肖洒, 刘亚琼, 蔡俊, 孙玉豹, 王少华, 蔡依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38-4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7
    摘要191)      PDF (701KB)(29)    收藏
    H2S的产生对海上油田现场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均会带来巨大的隐患,为了确定海上稠油热采井H2S的来源,开 展了热采开发中H2S的生成机制探究实验。分别对稠油、稠油+蒸馏水、稠油+水+岩心+甲烷三种反应体系开展了不同温度 下生成H2S的模拟实验研究,并对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进行了高温条件下生成H2S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渤海S油田稠油,稠 油热裂解和水热裂解产生H2S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生成的H2S浓度逐渐增加,有机气体产量均以C5以下的轻烃气体为主, 含有少量C6+气体。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引起了稠油组分变化,稠油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降低,饱和组分和芳香组分的含量 升高,且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愈加明显。对所研究的混合体系,在200~300 ℃下,水热裂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占据主 导地位,是主要的H2S来源;温度达到350 ℃,稠油裂解和TSR反应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研究发现磺酸盐表活剂因其高温不 稳定性等原因在高温条件下易产生H2S,建议在热采中减少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伴蒸汽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汪海阁, 常龙, 卓鲁斌, 席传明, 欧阳勇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3): 1-1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3.001
    摘要191)      PDF (2045KB)(79)    收藏

    摘要: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是中国页岩油战略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强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和松辽等盆地页岩油钻井工程技术进展。包括大平台工厂化布井、水平井井身结构优化、分井段“一趟钻”、水平井高性能钻井液、一体化地质导向等关键技术。对标北美先进页岩油钻井技术,分析了国内页岩油钻井在布井方式与井身结构、地质工程一体化及导向技术、钻井提速配套技术、钻井液及固井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持续推进大平台工厂化作业和优化井身结构、集成配套提速技术、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和加快新一代导向工具研发攻关等发展建议,以促进陆相页岩油钻井提速、降本、增效,引领页岩油革命工程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厚油层注水开发油水井射孔调整方式
    田鸿照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52-5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9
    摘要188)      PDF (736KB)(13)    收藏
    针对G油田B块厚油层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纵向上水淹不均、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的问题,结合实际地质参数 建立了厚油层水驱机理模型。模拟分析了油水井不同射孔调整方式与调整时机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下步调 整的最优方式。研究认为,厚油层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井全部射开生产,油井见水后及时封堵高含水层逐层上返,充 分利用油水重力分异作用,不仅防止了油井水淹后优势通道的快速形成、降低了含水;同时油井生产厚度大有利于保持较 高的采油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机器学习算法概述及其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
    李宏波, 罗平亚, 白杨, 李道雄, 常爽, 柳新国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1): 1-1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1.001
    摘要188)      PDF (1853KB)(63)    收藏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机器学习方法应用在钻井工程中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其中钻井工程作为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优化钻井参数、进行事故预测与预警对于指导钻井工作经济、安全、高效、环保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利用以往经验、数据难以有效指导深井超深井钻井工作的情况,对目前机器学习所使用的算法进行了概述,浅析了机器学习应用在钻井工程中带来的益处,结合实际钻井工程需求调研了目前国内外机器学习在钻井工程中的一些实际应用,指出了机器学习在钻井工程中应用时面临的问题所在,对指出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期望机器学习技术能为我国钻井工程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圆筒形高压容器球形封头与筒体两种常用焊接方式选型探讨
    李伟权, 张微, 赵钢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0, 16 (3): 94-97.  
    摘要188)      PDF (2356KB)(6)    收藏
    圆筒形高压容器设计封头常选用球形封头,封头壁厚小于筒体壁厚很多,焊接常采用内径对齐焊接或者中径对齐焊接两种方式焊接,为了解两种常用焊接方式应力分布情况,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算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计算结果分析,笔者建议一般情况下,在容器没有盛装腐蚀介质或存在疲劳等工况要求时,宜选用中径对齐焊接方式;若考虑容器盛装腐蚀介质或存在疲劳工况,避免内壁表面存在腐蚀或疲劳应力集中情况,此时建议选用内径对齐焊接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渤海油田钻井降本增效技术现状与展望
    王赞, 王晓琪, 陈立强, 吴占民, 孙雷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1): 66-7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1.011
    摘要187)      PDF (1719KB)(32)    收藏
    渤海油田是我国海上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支撑。针对渤海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多套压力系统并存、井壁稳定性差、钻井作业风险高、低效井综合治理难度大等难题,以安全钻井作业为准则,开展基于井壁稳定性研究的大位移井极限延伸技术、高效利用槽口的单筒双井技术、缩减套管层次与尺寸的井筒瘦身技术、防腐管材动态综合分析优化技术、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精细化侧钻技术等钻井提速提效创新技术体系分析研究,并成功应用于现场。展望了渤海油田钻井降本增效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为渤海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
    袁玥辉, 屈沅治, 高世峰, 戎克生, 叶成, 刘可成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62-6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8
    摘要179)      PDF (597KB)(47)    收藏

    深井钻探中高温高盐环境易导致钻井液性能失效,引发井塌、井漏等事故,影响钻井安全与效率。降滤失剂作为钻井液体系中最主要的添加剂之一,通过护胶、增黏、堵塞等方式降低钻井液滤失量,达到降低地层损害、维持井壁稳定的作用。随着我国深井超深井作业量不断提高,钻遇高温高压地层、盐膏层等工况逐渐增多,抗温抗盐降滤失剂的研发已成为攻克复杂井高温钻井液技术的关键问题。概述三种抗温抗盐型水基钻井液用降滤失剂,主要包括天然高分子及改性材料降滤失剂、合成聚合物类降滤失剂和无机/有机复合材料降滤失剂。从原料组成、合成(改性)方法及产品性能等方面总结了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国内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发展方向,为抗温抗盐降滤失剂的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降黏剂的研制及应用
    邓正强 , 欧猛 , 白海龙 , 敬玉娟 , 黄平 , 邵平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33-3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3.005
    摘要177)      PDF (548KB)(55)    收藏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劣质固相含量的增加。劣质固相在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中分散,增强体系网架结构,导致钻井液黏度和切力上涨。基于竞争吸附降黏原理,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马来酸酐、N,N-二甲基丙烯酰胺四种单体按摩尔比1∶2∶1∶1合成了低分子量聚合物降黏剂WNTHIN。降黏剂评价实验表明,WNTHIN能够有效降低密度为2.40 g/cm3的高密度钾聚磺水基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塑性黏度降低率达42.85%,静切力降低率达51.35%,WNTHIN推荐加量为1.5%。在蓬莱气区某井现场应用中,WNTHIN的使用改善了高密度钾聚磺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塑性黏度由58 mPa·s下降至30 mPa·s,动切力由29 Pa下降至14 Pa,10 min静切力由28 Pa下降至16 Pa,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满足了深井钻井安全钻进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油气田企业节能管理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
    董兴涛 , 李萍 , 祝玉松 , 魏旭梦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40-4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7
    摘要174)      PDF (581KB)(30)    收藏
    落实“双碳”目标,节能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油田企业具有生产设施分散、工艺流程长、油区面积广的特点。节能管理的难点体现在能耗计量边界不清,难以落实责任;能源统计依赖人工层级上报月度报表,能耗管控相对滞后;能效评价通过检测机构抽测,无法覆盖全面;节能措施通过人工经验判断,缺少时效性和效果跟踪等方面。随着油田企业物联网的建设,生产现场的自动感知能力和数据后台的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增强,面向生产全过程提能效、降能耗,实现精细、高效节能成为新命题。总结了国内石油行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节能业务的创新实践,提出了油田企业实施节能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机械钻速智能预测
    宋先知, 裴志君, 王潘涛, 张宫凌燕, 叶山林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1): 14-2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1.002
    摘要174)      PDF (1192KB)(62)    收藏
    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资源丰富,但随着井深的增加地层可钻性降低、研磨性升高,导致机械钻速低,钻井成本高等难题,亟需钻井优化技术。机械钻速预测是优化钻井的关键技术之一,准确的机械钻速预测可以为钻井参数优化、钻井工具优选等提供重要依据。利用钻井现场可实时获得的录井数据,基于决策树回归算法、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和深度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机械钻速智能预测模型。从均方根误差、R平方、最大误差和相对误差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优选最优的机械钻速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稳定性均优于其他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
    梁拓, 杨昌华, 张衍君, 黎盼, 屈鸣, 侯吉瑞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29-41.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04
    摘要172)      PDF (5519KB)(168)    收藏

    针对传统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溶液在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存在黏度保留率低、吸附损耗量大等问题,介绍了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中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纳米流体稳定性的评价手段;综述了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六大主要机理,包括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降低原油黏度、提高泡沫稳定性、结构分离压力和降压增注;调研了目前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油田现场应用进展,并提出了限制纳米流体矿场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一是缺乏高效开发非常规油藏的纳米驱油体系;二是关于二维片状纳米流体的研发、提高采收率机理的研究及矿场先导试验三位一体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成系统,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为解决纳米流体的实践推广应用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李根生, 穆总结, 田守嶒, 黄中伟, 孙照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1-1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1.001
    摘要170)      PDF (7836KB)(182)    收藏

    提高钻井速度不仅是提高我国油气效益开发及深地勘探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冲击破岩钻井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现场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提速效果,持续开展此类技术攻关有望攻克当下我国深地高温高压硬岩地层进尺低、提速难的技术痛点。介绍和分析了轴向冲击、扭力冲击和轴-扭耦合冲击辅助钻头破岩钻进技术方面的实践及发展动态。结合冲击破岩钻井技术现状,阐明了冲击辅助钻头破岩力学原理是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的关键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在冲击辅助钻头破岩物理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上取得的科学进展。针对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加强在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多元技术融合和井场应用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我国能源高效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压裂支撑剂浊度测试方法及评价指标分析

    梁天成, 杨能宇, 才博, 蒙传幼, 易新斌, 严玉忠, 黄欣, 唐建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1): 32-3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1.005
    摘要170)      PDF (1572KB)(41)    收藏
    水力压裂是非常规储层提高产能最有效的增产措施,浊度是压裂支撑剂性能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但现行标准的测试方法与国际测试方法有差异,影响我国水力压裂施工支撑剂使用。为了提升我国支撑剂检测水平,系统研究了取样方法、制样方式、取液位置和浊度仪对支撑剂浊度值数据的影响;考虑影响支撑剂浊度值的悬浮微粒的理化性质,研究了浊度对导流能力和储层伤害的影响。得出了浊度测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浊度对导流能力和渗透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理解支撑剂浊度和支撑剂优选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支撑剂生产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特性及其分离研究进展
    熊小琴, 廖涛, 邢晓凯, 张准玺, 董正淼, 毕苑峻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33-3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06
    摘要167)      PDF (1757KB)(88)    收藏
    CO2驱采出流体气液分离是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后续原油脱水、伴生气处理和污水处理的效果以及相关设备的选型和运行寿命。根据CO2驱采出流体的基本组成,阐明CO2对伴生气、原油及采出水性质的影响,剖析原油发泡、伴生气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机理,提出气液高效分离的解决方案,评述气液分离的主要方法及应用效果,指明气液分离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及趋势。结果表明,降压速率与原油发泡特性的关系是确定气液分离压力及分离级数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原油泡沫体积与消泡时间关系预测模型有助于分离时间的确定;超声波解吸技术与机械分离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望形成经济高效的气液分离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微地震监测解释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储层的研究与应用
    梁雪莉, 刘海龙, 承宁, 张荣莉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3): 53-58.  
    摘要159)      PDF (9640KB)(33)    收藏
    重点研究了致密砂岩、碳酸盐岩、煤岩、页岩等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储层响应特征,并对不同岩性储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进行了描述。结合压裂、地震地质等实际情况对微地震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钻井井壁力学失稳评价的强度准则优选与应用
    杨虎, 陈昊, 李宜霖, 孙维国, 周鹏高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3): 1-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3.001
    摘要158)      PDF (855KB)(64)    收藏
    矿场上进行井壁稳定评价时对选用强度准则缺乏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优选方法,导致使用的钻井液密度出现偏差。对广泛应用于岩石工程中的 6 种强度准则所计算的坍塌压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D-Pi 准则计算的坍塌压力最大, M-C 准则次之, H-B 准则再次之, D-Pc 准则最小; LAm 准则和 W-Cm 准则计算的坍塌压力大小居中。通过现场实践,总结出一套强度准则的优选与应用方法。将优选出的强度准则应用于后期钻井的井壁稳定评价,优化钻井液密度设计和使用,既可保证井壁稳定,又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和油气发现。该方法在准噶尔盆地部分区块和地层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原油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强及其计算
    古丽米热·吾甫尔, 玛热孜亚·白克立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0, 6 (2): 86-89.  
    摘要157)      PDF (231KB)(7)    收藏
    原油的自由外表面有平衡(即水平)表面和弯曲表面.该文章证实了原油表面下确实存在附加压强并对其存在的原因及如何计算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致密油藏小井距开发交替压裂实践
    万涛, 覃建华, 张景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26-3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5
    摘要155)      PDF (4308KB)(51)    收藏
    采用完全耦合的流体力学模型及现场监测数据,揭示了致密砾岩油藏小井距立体开发模式下交替压裂时地应力的 变化及对应的裂缝网络扩展规律。水平井采用单段多簇、交错布缝、交替式压裂,井间与缝间同时存在应力干扰。先压裂 井注入大液量增加孔隙压力,诱导地应力场发生变化;压裂传质传压作用提高最小水平主应力,减小两向应力差,主动创造 了更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的地质力学条件。准噶尔盆地玛湖小井距立体开发示范区开发效果显示,集中批量压裂后压裂 的井段改造效果更好;一次井网部署集中压裂投产更具优势,后期压裂井缝网进一步复杂。通过减小井距、交替压裂不断 减小水平应力差、加强人工裂缝间的干扰,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可有效提高产量和采收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制氢装置二氧化碳回收的问题及对策
    朱军, 严江峰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2): 98-10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2.015
    摘要153)      PDF (495KB)(18)    收藏
    塔河炼化20 000 Nm 3/h水蒸汽烃类转化及变压吸附净化工艺(PSA)制氢装置每小时产生11 055 Nm 3的解吸气进入转化炉作为燃料,解吸气中含有50%以上的CO 2不参与燃烧,与燃烧完的烟气混合排入大气造成碳排放。2020年在制氢装置内增设CO 2回收装置,通过新型羟乙基乙二胺液回收CO 2。回收的CO 2经过压缩液化,可用于油田驱油,余气则继续回转化炉燃烧。重点对CO 2回收装置、回收CO 2对工艺参数的影响等进行了描述,并对回收CO 2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今后装置完全回收CO 2提供了改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温高压高闭合应力致密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及应用
    文贤利, 孔明炜, 罗垚, 王健, 赵春艳, 翟怀建, 王荣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 17 (4): 15-20.  
    摘要153)      PDF (1354KB)(85)    收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油气资源量大,但普遍埋藏深度大于 5 700 m、地层温度高于 130 ℃、闭 合应力梯度大于 0.02 MPa/m、平均孔隙度小于 10%、平均渗透率小于 0.1×10 -3 μm 2 ,非均质性强,属低孔低渗透储层。由于 储层物性差、杨氏模量高、泊松比高,压裂改造存在启裂难度大、施工压力高、高效动用难度大等特点,对井筒完整性、压裂 材料和工艺等提出更高要求。通过现场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降低井口施工压力技术为核心,支撑剂组合优化技术与施工 参数优化技术相结合的高闭合应力致密储层改造技术体系,突破了深层高温高压储层改造技术瓶颈,2020—2021年应用 3 井次,施工成功率 100%。通过压裂改造,GQ6井获最高日产油 97.97 m 3 ,日产气 2.03×10 4 m 3 ,取得重大储层改造效果,开启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