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吉木萨尔页岩油压裂开发压后闷井时间优化
    张衍君 , 徐树参 , 刘娅菲 , 王晓萍 , 葛洪魁 , 周德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1-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01
    摘要373)      PDF (3496KB)(104)    收藏
    压后闷井对提高页岩油储层的采收率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闷井时间的确定尤为关键。目前,闷井时间的确定在国内外仍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方法。裂缝系统压力传递、产出液离子扩散、毛管力渗吸是解决上述难点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室内实验和现场分析为主,在明确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润湿性、纹层、以及渗吸驱油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闷井时间确定方法及特点,形成了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闷井时间综合确定方法。研究得出: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具有较强的渗吸扩散能力,压后闷井对原油产出起到驱替作用。闷井时间由井口压降平衡时间、渗吸平衡时间、产出液矿化度平衡时间综合确定。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压后闷井需要考虑微裂缝充液和基质渗吸协同作用,以井口压降第二转折点为下限、矿化度演化稳定上升转折点为上限、结合渗吸平衡得到最优闷井时间。基于室内实验和现场数据对Q井压后闷井时间进行了优化,推荐Q井闷井时间为55 d左右。该研究为优化吉木萨尔页岩油压后闷井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于永金, 夏修建, 王治国, 廖富国, 刘斌辉, 丁志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24-3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3
    摘要335)      PDF (1607KB)(107)    收藏

    深层、超深层是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经过持续技术攻关,深井、超深井固井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尤其在抗高温固井外加剂、高温大温差水泥浆、超高温水泥浆等特色体系、抗高温前置液技术以及固井关键工具、精细控压固井、井口逐级憋压、预应力固井等配套新工艺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国内自主研发的特色固井水泥浆体系及配套工艺技术,在四川、塔里木、渤海湾等盆地深井超深井固井中得到推广应用,在亚洲最深直井蓬深6井、国内首口八开八完红星1井、大港油田最高温度井千探1井上的应用效果显著。由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日趋复杂,深井、超深井固井仍面临新的系列挑战,需持续加强深井、超深井固井基础理论、抗高温固井关键材料、工作液体系、功能性固井工具以及配套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锋报, 孙金声, 王建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34-3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4
    摘要331)      PDF (573KB)(123)    收藏

    钻井液是深层超深层钻完井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决定钻井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分析了深井超深井钻井液面临的井壁失稳、高温高盐条件下体系失效、摩阻高和环保等难题,综述了国内外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最新技术进展,指出国内钻井液研究水平在抗温、抗盐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差距,亟需在处理剂失效机理、抗超高温钻井液处理剂及针对特殊地层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醇胺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杨田萌, 杨凡, 热则耶·热合米图力, 苟国磊, 李秀辉, 侯军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52-6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1.007
    摘要279)      PDF (3625KB)(316)    收藏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应对温室气候,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引领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推进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效率高、处理能力大的特点,是最适合各行业大规模碳捕集的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是醇胺法。醇胺溶液吸收CO2后成为醇胺富液,对吸收后的醇胺富液进行解吸处理可回收醇胺溶液实现循环利用。但是在已有醇胺吸收剂捕集CO2工艺过程中存在再生能耗高、吸收剂损耗大的缺点,需要改进醇胺吸收剂使其具有高吸收效率并设计低再生能耗的可行性工艺。针对吸收剂损耗大、再生率较低的问题,设计开发新的混合醇胺吸收剂进行改进;对于再生能耗较高的问题,则对传统热解吸工艺进行改进,选择微波解吸技术。介绍了各醇胺吸收CO2的机理以及吸收CO2的特点,总结了改进混合醇胺吸收剂的依据,调研阐述了微波辅助醇胺捕集CO2的原理及特点,为工业化碳捕集与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空气泡沫钻井在柴探1井的应用
    孙澜江, 张抒夏, 李保青, 邢超, 刘顽, 钟宁龙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1-6.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1
    摘要219)      PDF (699KB)(63)    收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干柴沟、咸东等多个区域浅表部地层成岩性差、胶结疏松且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失返性漏失 频发,严重制约钻井提速,影响钻井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区域性难题。柴探1井是部署在咸东地区的一口风险探井,一开Φ660.4 mm井眼采用常规钻井液施工期间漏失量巨大,堵漏效果不佳,已不具备继续钻进条件。通过采用空气泡沫钻井技 术,优选该井适用的发泡剂与抑制剂,针对性地解决了浅表层失返性漏失频发难题,钻井周期大幅缩短;采用清砂下套管技 术,实现了井壁失稳、井径不规则井段套管的安全下入。柴探1井Φ660.4 mm井眼空气泡沫钻井技术的成功实施,为柴达木 盆地浅表层钻井低压易漏易垮塌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二氧化碳驱化学封窜材料与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br#
    朱道义, 施辰扬, 赵岩龙, 陈神根, 曾美婷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65-7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10
    摘要206)      PDF (1379KB)(88)    收藏

    碳捕集、利用与埋存技术(CCUS)是目前能源领域在双碳目标下实现油气高效开采的重要手段。将CO2注入油藏中可提高采收率,但其流度与原油差异大且与油水存在明显的分异作用,导致波及效率有限。急需研发高效的CO2封窜材料及相应的控窜技术,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CO2封存效率。介绍了CO2驱过程中的窜逸特征,综述了目前常用的CO2封窜材料与方法。展示了各项CO2封窜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在新疆油田CO2提高采收率与储存过程中可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当前国内外油田CO2驱过程中的封窜材料研发有一定的启示,指出了新疆油田CO2封窜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车排子超浅水平井一趟钻螺杆钻具设计及应用
    董志辉, 杨泽宁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33-3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6
    摘要203)      PDF (665KB)(26)    收藏
    新疆车排子超浅水平井由于目的层埋深浅、成岩性差、可钻性差别大、实钻造斜率偏低且不稳定,增斜段需使用大 度数螺杆钻具控制轨迹。大度数螺杆钻具复合钻扭矩大,易发生螺杆故障,不利于安全钻井;水平段需起钻更换小度数螺 杆钻具;大度数螺杆钻具不能满足一趟钻完成二开直井段、斜井段、水平段轨迹控制及安全钻井需要。分析认为新疆车排 子超浅水平井一趟钻技术要求螺杆钻具既要有较高的造斜率,又要能够降低螺杆钻具复合钻扭转力,以避免螺杆脱扣或断 裂故障,据此优化设计了符合要求的短弯点螺杆钻具。短弯点螺杆钻具是将常规螺杆钻具弯点至钻头底部的距离由1.8 m优化调整为1.3 m。调整后螺杆造斜能力基本不变,但螺杆偏移值由0.056 m降至0.038 m,进而降低了螺杆钻具壳体在复合 钻进工况下所受的扭转力,扭转力值由3.7 kN·m降至1.5 kN·m。能够通过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相结合的方式对轨迹进行 有效控制,实现一趟钻完成新疆车排子区块超浅水平井定向施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疆油田气井井下节流优化设计及应用
    杜军军, 池明, 西尔艾力·麦麦提, 王刚, 王文文, 梁海波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84-8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15
    摘要201)      PDF (751KB)(72)    收藏
    为满足集输压力要求、防止井口水合物冻堵,基于井下节流工艺原理,对高压集输井下节流工艺、中低压集输井下节 流工艺的选井条件、气嘴直径、下入深度等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井筒温度与压力剖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井 下节流工艺能满足高压集输与中低压集输的压力要求,有效解决了井筒水合物冻堵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一种低渗透油藏有效注采井距的确定方法及应用#br#
    凌浩川, 吴铮, 王记俊, 孙强, 耿红柳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23-26.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04
    摘要193)      PDF (514KB)(35)    收藏

    为充分利用矿场实际产能测试数据来确定低渗油藏有效注采井距,在考虑低渗启动压力梯度基础上,利用产能公式推导了流度与米采油指数以及启动压力的参数方程,利用该方程及产能测试数据可以得到测试储层段的流度和动用半径。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低渗油藏的有效注采井距与物性之间存在半对数关系,根据该关系曲线可以确定低渗透油藏定向井开发的有效注采井距。实例应用表明:储层物性越差,有效注采井距越小;低渗油藏的有效注采井距为2倍动用半径,即有效动用系数达到78.5%才能保证注采井间受效良好。利用该方法获得了渤海B油田不同流度下的有效注采井距图版,建议物性在5~20 mD之间储层的注采井距控制在300~450 m之间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渤海稠油油田热采井硫化氢生成机制探究
    肖洒, 刘亚琼, 蔡俊, 孙玉豹, 王少华, 蔡依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38-4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7
    摘要191)      PDF (701KB)(29)    收藏
    H2S的产生对海上油田现场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均会带来巨大的隐患,为了确定海上稠油热采井H2S的来源,开 展了热采开发中H2S的生成机制探究实验。分别对稠油、稠油+蒸馏水、稠油+水+岩心+甲烷三种反应体系开展了不同温度 下生成H2S的模拟实验研究,并对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进行了高温条件下生成H2S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渤海S油田稠油,稠 油热裂解和水热裂解产生H2S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生成的H2S浓度逐渐增加,有机气体产量均以C5以下的轻烃气体为主, 含有少量C6+气体。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引起了稠油组分变化,稠油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降低,饱和组分和芳香组分的含量 升高,且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愈加明显。对所研究的混合体系,在200~300 ℃下,水热裂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占据主 导地位,是主要的H2S来源;温度达到350 ℃,稠油裂解和TSR反应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研究发现磺酸盐表活剂因其高温不 稳定性等原因在高温条件下易产生H2S,建议在热采中减少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伴蒸汽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汪海阁, 常龙, 卓鲁斌, 席传明, 欧阳勇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3): 1-1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3.001
    摘要191)      PDF (2045KB)(79)    收藏

    摘要: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是中国页岩油战略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强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和松辽等盆地页岩油钻井工程技术进展。包括大平台工厂化布井、水平井井身结构优化、分井段“一趟钻”、水平井高性能钻井液、一体化地质导向等关键技术。对标北美先进页岩油钻井技术,分析了国内页岩油钻井在布井方式与井身结构、地质工程一体化及导向技术、钻井提速配套技术、钻井液及固井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持续推进大平台工厂化作业和优化井身结构、集成配套提速技术、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和加快新一代导向工具研发攻关等发展建议,以促进陆相页岩油钻井提速、降本、增效,引领页岩油革命工程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厚油层注水开发油水井射孔调整方式
    田鸿照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52-5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9
    摘要188)      PDF (736KB)(13)    收藏
    针对G油田B块厚油层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纵向上水淹不均、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的问题,结合实际地质参数 建立了厚油层水驱机理模型。模拟分析了油水井不同射孔调整方式与调整时机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下步调 整的最优方式。研究认为,厚油层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井全部射开生产,油井见水后及时封堵高含水层逐层上返,充 分利用油水重力分异作用,不仅防止了油井水淹后优势通道的快速形成、降低了含水;同时油井生产厚度大有利于保持较 高的采油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
    袁玥辉, 屈沅治, 高世峰, 戎克生, 叶成, 刘可成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62-6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8
    摘要179)      PDF (597KB)(47)    收藏

    深井钻探中高温高盐环境易导致钻井液性能失效,引发井塌、井漏等事故,影响钻井安全与效率。降滤失剂作为钻井液体系中最主要的添加剂之一,通过护胶、增黏、堵塞等方式降低钻井液滤失量,达到降低地层损害、维持井壁稳定的作用。随着我国深井超深井作业量不断提高,钻遇高温高压地层、盐膏层等工况逐渐增多,抗温抗盐降滤失剂的研发已成为攻克复杂井高温钻井液技术的关键问题。概述三种抗温抗盐型水基钻井液用降滤失剂,主要包括天然高分子及改性材料降滤失剂、合成聚合物类降滤失剂和无机/有机复合材料降滤失剂。从原料组成、合成(改性)方法及产品性能等方面总结了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国内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发展方向,为抗温抗盐降滤失剂的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降黏剂的研制及应用
    邓正强 , 欧猛 , 白海龙 , 敬玉娟 , 黄平 , 邵平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33-3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3.005
    摘要177)      PDF (548KB)(55)    收藏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劣质固相含量的增加。劣质固相在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中分散,增强体系网架结构,导致钻井液黏度和切力上涨。基于竞争吸附降黏原理,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马来酸酐、N,N-二甲基丙烯酰胺四种单体按摩尔比1∶2∶1∶1合成了低分子量聚合物降黏剂WNTHIN。降黏剂评价实验表明,WNTHIN能够有效降低密度为2.40 g/cm3的高密度钾聚磺水基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塑性黏度降低率达42.85%,静切力降低率达51.35%,WNTHIN推荐加量为1.5%。在蓬莱气区某井现场应用中,WNTHIN的使用改善了高密度钾聚磺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塑性黏度由58 mPa·s下降至30 mPa·s,动切力由29 Pa下降至14 Pa,10 min静切力由28 Pa下降至16 Pa,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满足了深井钻井安全钻进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
    梁拓, 杨昌华, 张衍君, 黎盼, 屈鸣, 侯吉瑞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29-41.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04
    摘要172)      PDF (5519KB)(168)    收藏

    针对传统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溶液在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存在黏度保留率低、吸附损耗量大等问题,介绍了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中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纳米流体稳定性的评价手段;综述了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六大主要机理,包括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降低原油黏度、提高泡沫稳定性、结构分离压力和降压增注;调研了目前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油田现场应用进展,并提出了限制纳米流体矿场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一是缺乏高效开发非常规油藏的纳米驱油体系;二是关于二维片状纳米流体的研发、提高采收率机理的研究及矿场先导试验三位一体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成系统,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为解决纳米流体的实践推广应用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李根生, 穆总结, 田守嶒, 黄中伟, 孙照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1): 1-1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1.001
    摘要170)      PDF (7836KB)(182)    收藏

    提高钻井速度不仅是提高我国油气效益开发及深地勘探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冲击破岩钻井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现场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提速效果,持续开展此类技术攻关有望攻克当下我国深地高温高压硬岩地层进尺低、提速难的技术痛点。介绍和分析了轴向冲击、扭力冲击和轴-扭耦合冲击辅助钻头破岩钻进技术方面的实践及发展动态。结合冲击破岩钻井技术现状,阐明了冲击辅助钻头破岩力学原理是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的关键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在冲击辅助钻头破岩物理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上取得的科学进展。针对冲击破岩钻井提速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加强在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多元技术融合和井场应用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我国能源高效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钻井井壁力学失稳评价的强度准则优选与应用
    杨虎, 陈昊, 李宜霖, 孙维国, 周鹏高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3): 1-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3.001
    摘要158)      PDF (855KB)(64)    收藏
    矿场上进行井壁稳定评价时对选用强度准则缺乏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优选方法,导致使用的钻井液密度出现偏差。对广泛应用于岩石工程中的 6 种强度准则所计算的坍塌压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D-Pi 准则计算的坍塌压力最大, M-C 准则次之, H-B 准则再次之, D-Pc 准则最小; LAm 准则和 W-Cm 准则计算的坍塌压力大小居中。通过现场实践,总结出一套强度准则的优选与应用方法。将优选出的强度准则应用于后期钻井的井壁稳定评价,优化钻井液密度设计和使用,既可保证井壁稳定,又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和油气发现。该方法在准噶尔盆地部分区块和地层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致密油藏小井距开发交替压裂实践
    万涛, 覃建华, 张景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26-32.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5
    摘要155)      PDF (4308KB)(51)    收藏
    采用完全耦合的流体力学模型及现场监测数据,揭示了致密砾岩油藏小井距立体开发模式下交替压裂时地应力的 变化及对应的裂缝网络扩展规律。水平井采用单段多簇、交错布缝、交替式压裂,井间与缝间同时存在应力干扰。先压裂 井注入大液量增加孔隙压力,诱导地应力场发生变化;压裂传质传压作用提高最小水平主应力,减小两向应力差,主动创造 了更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的地质力学条件。准噶尔盆地玛湖小井距立体开发示范区开发效果显示,集中批量压裂后压裂 的井段改造效果更好;一次井网部署集中压裂投产更具优势,后期压裂井缝网进一步复杂。通过减小井距、交替压裂不断 减小水平应力差、加强人工裂缝间的干扰,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可有效提高产量和采收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原油储罐泄漏风险识别
    赵耀, 刘闯, 刘振翼, 李鹏亮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80-8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3.012
    摘要147)      PDF (789KB)(38)    收藏

    原油储罐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原油储罐泄漏事故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是罐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事故树模型引进层次分析法,共识别和考虑了18个基本事件,通过最小割集求得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通过结构重要度确定判断因子;然后构造出判断矩阵,对储罐泄漏风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阀门失效、设计缺陷、充装过量、储罐缺陷和检修问题等是造成储罐泄漏风险的主要因素。研究工作对储罐泄漏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事故树-层次分析法也被证明可以客观地分析储罐泄漏风险,为储罐的日常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压裂支撑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张敬春, , 任洪达 , 俞天喜 , 尹剑宇 , 周健 , 周洪涛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27-3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05
    摘要138)      PDF (547KB)(76)    收藏

    支撑剂作为支撑水力裂缝的关键材料,其相关性能与压裂改造效果密切相关,关于压裂支撑剂的研究受到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本文分类概述了压裂用支撑剂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包括石英砂、陶粒、覆膜支撑剂等常规支撑剂及近年来报道的自悬浮支撑剂、气悬浮支撑剂、原位生成支撑剂等新型支撑剂及相关技术等共计10个类别。最后对压裂支撑剂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促进压裂支撑剂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水基钻井液用流型调节剂研究进展
    孙金声, 杨杰, 戎克生, 王韧, 屈沅治, 刘凡,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1-16.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1
    摘要134)      PDF (7116KB)(82)    收藏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由浅层向深层、常规向非常规、中高渗整装向低渗透低品位、滩浅海向深海逐步拓展,钻井工作量持续增大,亟需钻井液技术提供保障。性能优良的钻井液是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绿色钻井的关键,钻井液流变性是评价钻井液体系性能的核心参数。流型调节剂作为构建钻井液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处理剂,能够起到增黏提切、提高动塑比及优化剪切稀释性等作用,可有效调控钻井液流变性。为推进新型钻井液流型调节剂研发,对国内外水基钻井液用流型调节剂进行了调研及分类,综述了各类流型调节剂的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水基钻井液流型调节剂发展方向,以期推动水基钻井液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3年第1 期封面、封底及目录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0-0.  
    摘要132)      PDF (12767KB)(5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新疆风城超稠油储层多分支井夹层改造技术
    杜炳辉, 林伯韬, 张润雪, 黄勇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44-51.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8
    摘要129)      PDF (7091KB)(25)    收藏
    新疆风城超稠油储层泥质夹层发育,具有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渗透性差等特点,导致传统SAGD(蒸气辅助重力泄 油)和直井辅助SAGD开采时蒸汽腔无法有效波及夹层附近区域储层。针对泥质夹层严重阻碍储层渗流这一工程问题,以 新疆风城油田某SAGD井组为研究对象,采用从注汽井中钻多分支井贯穿其上部夹层的方式逐级注水提压扩容改造储层, 并建立含夹层多分支井SAGD逐级提压改造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多分支井附近区域的地层孔隙压力明显升 高,扩容区域从分支井与注汽井交汇处开始逐步向外延伸,最终有效扩容垂直方向10 m、水平方向5 m范围的储层,该区域 范围的孔隙度提高幅度随注入液黏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施工排量和井口压力的关系曲线,为现场施工参数 设计提供依据。现场对1井组钻多分支井后微压裂扩容,与同区块井组对比预热周期缩短了60 d,正常生产300 d,平均日产 量提高了5.6 t,油汽比提高0.05,表明多分支井改造含泥质夹层的超稠油储层能够取得较好的提产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深层深井井筒完整性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宋学锋 , 李志彬, , 刘金铭 , 王江帅 , 丁意达 , 钱雪森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4): 8-18.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4.002
    摘要128)      PDF (2630KB)(64)    收藏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不断向深水、深层/超深层迈进,复杂的地层和井筒条件给油气井安全稳定生产带来极大挑战。常规电缆测井技术和套管封隔器找堵漏技术虽然可以满足井筒完整性检测的技术需求,但需要油井停产,且联合检测费用较高。近年来,光纤传感技术在油气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井筒完整性实时监测打开了新思路。通过系统总结井筒完整性检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对深层深井井筒完整性检测技术做出如下展望:(1)将光缆永久式、半永久式布置在油井内,可对井筒内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声波、振动、流体进行实时监测,为油气井完整性状态评估提供直接数据;(2)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DTS)和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DAS)等具有连续、实时、分布式测量的特点,适合在建井阶段投入使用,实现油气井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监测;(3)对光纤信号处理大部分依靠经验法,通过模拟实验确定信号范围,实验室与井下的真实环境相比差距较大,需深入开展入井试验,通过井筒真实环境建立实际的测量解释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纳米微乳液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br#
    郑存川, 张莉伟, 徐金山, 曾美婷, 付高峰, 付玉龙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1): 89-9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1.013
    摘要125)      PDF (1731KB)(52)    收藏

    微乳液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由十二烷基甜菜碱、异丙醇和90~120石油醚等制备微乳液,采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比值Km对微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m值的增大,形成微乳区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Km=2时具有最大面积。通过微乳液稀释法制备了纳米微乳液驱油剂,采用激光散射系统和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分别测定其粒径分布和界面张力,结果表明:浓度为0.25%的平均粒径为149.0 nm;浓度为0.3%时具有最低界面张力为1.780 44 mN/m。实验室评价了纳米微乳液驱油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均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浓度为0.5%时具有最大起泡高度为140 mm;浓度为0.3%时有最大乳化效率为55.0%;浓度为0.2%时具有最大洗油效率为88.39%;浓度为0.3%时总驱油采收率为86.7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长庆油田米绥新区易漏地层漏失机理

    彭磊, 罗江伟, 赵宏波, 乐露, 边婧, 董京楠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10-1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02
    摘要124)      PDF (8824KB)(98)    收藏

    米绥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是长庆油田快速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区,但近几年井漏问题的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制约效益开发的进程。为了遏制井漏的发生,通过多尺度定量岩石物性实验、微电极成像测井观测和单井四压力剖面分析对该区域的漏失机理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米绥新区的漏层主要在刘家沟组和石千峰组,漏层存在大量微纳米级裂缝,岩心平均动态杨氏模量分别为17.94 GPa、8.47 GPa,平均动态泊松比分别为0.394、0.064;刘家沟组地层的黏土矿物含量超过一半,石千峰组的脆性矿物含量高达72%,成像测井图显示该区域含有张性缝;单井四压力剖面揭示漏层存在低压区,而钻井液密度为1.18 g/cm3。最终分析得出高含量的黏土矿物与脆性矿物造成地层内部容易形成水化裂缝和构造裂缝,同时地层压力较低,导致钻井液流向地层中的天然裂缝,最终发生漏失。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米绥新区的漏失机理,也为后续选择堵漏方法及减少米绥新区井漏事故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2025年1期封面及目录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5, 21 (1): 0-.  
    摘要123)      PDF (13664KB)(5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G级油井水泥质检试验不确定度评定
    狄新叶 , 马疆 , 齐静 , 李良兵 , 张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12-1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3
    摘要123)      PDF (698KB)(11)    收藏
    随着计量科学发展,测定不确定度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它可反映出实验室的试验水平和结果的可靠程度。为了 提高G级油井水泥质检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对其所有的物性参数检测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测量重复性、样 品称量、水泥浆配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适用于G级油井水泥稠化时间、游离液含量和抗压强度试验不确定度评定的典 型方法。评定结果显示,包含因子K取2,G级油井水泥稠化时间为103.3 min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09 min;游离液含量为3.7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71%;38 ℃抗压强度为5.44 MPa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23 MPa。并确定了试验过程中不确 定度的来源,主要为样品测量重复性,质量称量次之。在实际检测中,应从拌合材料的称量过程、增加样品平行测定次数等 方面来降低试验误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速度管排液采气工艺选井条件
    陈锐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67-7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12
    摘要122)      PDF (3342KB)(46)    收藏
    针对产出液凝析油含量高、不适应泡排工艺的气田,优选出速度管排液采气工艺。由于该工艺对选井条件要求比 较严格,通过对气井临界携液流量、产液量、产气量、气液比、地层压力、井底流压和气井剩余可采储量等选井因素的分析, 确定了速度管排液采气工艺的选井条件。对P2井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得出了该井速度管最优尺寸、有利气液比大小、停 喷压力和停喷可采储量,解决了气井通过外排、内排来维持生产的现状,减少天然气放喷损失,同时根除了排液不及时压死 气井的危险,为以后实施该工艺选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光热的熔盐储热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段胜男, 马能亮, 陈香玉, 段子丹, 陈柏荣, 王志强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2): 8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2.011
    摘要121)      PDF (1771KB)(43)    收藏

    针对常规太阳能利用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介绍了光热技术在光热发电和太阳能直接热利用方面配备储热系统实现太阳能稳定供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储热技术的分类方法和技术应用场景,综述了主流熔盐储热体系(碳酸盐、氯化盐、氟化盐、硝酸盐)的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指出不同熔盐储热体系的优势和存在的技术问题。针对熔盐储热的技术关键,总结了在光热技术领域不同场景下的研究现状和工艺流程,并归纳出熔盐储热体系在光热领域的发展趋势。一是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集热方式,优化光热集热、熔盐储热的容量配置和协调控制;二是研发更低熔点、更宽液体温域、低腐蚀性的熔盐来提高熔盐储热的适用性;三是降低成本的同时兼顾熔盐储能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为未来熔盐储热技术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浅层稠油油藏VHSD扩容改造实验研究与应用
    张莉伟, 游红娟, 苏日古, 郭文轩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69-74.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9
    摘要120)      PDF (3036KB)(110)    收藏
    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开发后期,采用直井+水平井组合井网驱泄模式(VHSD)是稠油老区接替开发的有效方式。
    由于稠油老区普遍存在隔夹层展布、压力系数低、汽窜通道发育等问题,接替开发效果优势不明显。稠油SAGD扩容改造技
    术能够有效突破注采井间隔夹层,提高储层整体动用程度,需要对稠油储层VHSD井网模式下扩容改造技术开展深入研究。
    开展一维岩心扩容实验,结果显示扩容后岩心孔隙度变化不大,而有效渗透率扩大约200倍。开展VHSD井网模式下三维大
    物模扩容改造实验,实验表明:(1)水平井轨迹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时,扩容区规模越大;(2)直井-水平井距离<35 m有
    利于复合扩容区的形成;(3)对高渗通道封堵后仍可形成有效的扩容区。将该研究成果应用到矿场实践,生产水平井水平
    段动用程度提升15%以上,产量得到有效提高。该研究成果为稠油油藏扩容改造关键参数优化提供了有效依据,对稠油老
    区持续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不同冲击钻井方式PDC切削齿侵彻深度及破岩机制研究

    刘伟, 席岩, 查春青, 郭庆丰, 许朝辉, 汪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2): 17-2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2.002
    摘要120)      PDF (5746KB)(65)    收藏

    基于常规钻井和冲击钻井工程应用实际,考虑岩石动力学材料参数及本构模型,建立了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钻头切削齿破岩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冲击钻井方式下PDC切削齿侵彻深度、损伤区域、岩屑颗粒大小以及破岩体积。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单齿切削物理实验模型相比,岩石切削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旋冲钻井、扭冲钻井和复合冲击钻井相比常规钻井的单齿侵彻深度分别提升了19.8%6.6%26.9%,复合冲击钻井在机械钻速提升方面效果最明显。冲击钻井过程中存在轴向冲击载荷时(如复合冲击钻井或旋冲钻井)会导致切削面以下岩石产生较为明显破损,有利于钻齿转过360°后的二次切削,但容易产生较大尺寸的岩屑颗粒,需要优化钻井液参数以保持井眼清洁。扭冲钻井钻齿侵彻深度的波动幅度较小,表明该方式有利于降低钻头粘滑风险,且产生的岩屑颗粒较小、利于井筒清洁。研究结果对于选择不同冲击类型钻具和优化钻具参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实践与认识
    许江文, 王明星, 王俊超, 孙浩然, 王亮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4, 20 (3): 23-3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4.03.003
    摘要119)      PDF (790KB)(86)    收藏

    摘要: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围绕提升缝控储量目标,从缝网设计、缝网构建、有效支撑和提升基质内原油动用能力四个方面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完成了三代技术革新,攻克了薄互层裂缝有效扩展等基础理论和段内多簇工艺、低成本材料等关键技术,集成了以缝藏匹配、精准改造、多尺度支撑、CO2前置为核心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体系,压裂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撑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的规模效益开发。2023年吉木萨尔页岩油产油量突破60×104 t,连续三年区块年产量增幅超过10×104 t,为2025年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的高效建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它页岩油开发技术优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太阳能高温光热技术赋能浅层超稠油低碳开发
    樊玉新, 李泓洲, 段胜男, 顾鹏程, 任宁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4): 82-87.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4.011
    摘要117)      PDF (1762KB)(40)    收藏

    新疆油田公司近期在某井区开展高温光热制蒸汽与注汽锅炉耦合的先导试验,为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提供低碳高品质蒸汽。先导试验的开展对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具有先行示范意义。“双碳”目标下新疆油田公司稠油生产面临减少天然气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战。结合太阳能聚光集热技术、绿电+电极熔盐加热技术、高温储热技术,提出不同场景下浅层稠油开采中注汽工艺的新能源供能配置方案。为太阳能高温光热技术在新疆油田稠油作业区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具体思路与解决方法,在减少自用天然气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蒸汽成本,对稠油油田低碳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2年第4期封面、封底及目录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0-0.  
    摘要115)      PDF (4475KB)(8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扩眼尺寸在不同工况下的影响分析——以准噶尔盆地南缘H101井为例
    甘泉, 张茂林, 张晨, 魏强, 李冰青, 张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10-20.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3.002
    摘要114)      PDF (5579KB)(74)    收藏

    扩眼尺寸参数的确定是国内外扩眼研究的难点。为了保障在扩眼段顺利钻井和固井,以准噶尔盆地南缘H101井为例,深入研究扩眼尺寸在钻进、起下钻以及固井工况下的影响规律。从钻具弯曲变形、排量优化、底部钻具组合振动、起下钻抽吸激动压力与密度窗口、下尾管激动压力、注水泥当量循环密度(ECD)、以及考虑井眼曲率的井筒完整性角度分析其对扩眼尺寸的要求,并讨论下入套管尺寸变更对扩眼段固井的影响,最后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综合考虑确定扩眼尺寸参数值。准噶尔盆地南缘H101井及同类井应用扩眼尺寸参数进行扩眼均顺利完钻,并且H101井扩眼段实现单日进尺101 m。提出的优选扩眼尺寸的方法和思路考虑因素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对扩眼井确定扩眼尺寸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适用于深层硬塑性泥岩的异形齿PDC钻头设计
    刘维, 冯超超, 万绪新, 张增宝, 未九森, 高德利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3, 19 (3): 1-9.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3.03.001
    摘要113)      PDF (7535KB)(45)    收藏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深层、深水、非常规领域发展,钻遇地层越来越复杂,其中深部泥岩地层在钻进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硬塑性特征,导致切削齿难以吃入地层、钻头机械钻速缓慢。针对硬塑性泥岩地层提速难题,开展了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PDC)切削齿模拟破岩试验,对比分析了多种异形齿的破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弯刀齿的破岩效率最佳且兼具一定的耐用性,在胜利罗家油田硬塑性泥岩地层实现机械钻速最高提升116.4%;斧形齿和弯刀齿交错布齿钻头设计适用于砂泥互层等深部复杂地层,在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实现机械钻速最高提升215.7%。讨论了硬塑性泥岩地层潜在的提速措施,建议采用“尖锐突破,平面推进,小齿密刮”的钻头设计原则,以实现高效破岩钻进。研究成果为硬塑性泥岩地层PDC钻头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致密气藏气井产水主控因素研究 
    李敬松, 刘子雄, 寇双燕, 张秀敏, 刘汝敏, 王金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20-25.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04
    摘要113)      PDF (513KB)(63)    收藏
    产水是导致气井低产低效的主要因素,由于缺少对产水主控因素的准确认识,采用常规排水采气方法复产的效率 较低。为了能够全面地研究产水的主控因素,引入大数据剥茧寻优算法,对可能影响产水的地质因素、工程因素、排采因素 等资料建立大数据分析的样本库。然后进行数据清洗,淘汰无效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单因素分析,确定各个因素的正负 关系,接着开展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致密气井产水的主控因素。最终通过消元法处理后找出39项主控因素,并建立了产 水主控方程,明确各个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对产水量影响较大的主控因素为测井可动孔隙度和总孔隙 度、试气和生产套压、泥质含量等。为了避免后期产水影响产气量,压裂段尽量优选可动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较高、泥质含量 低的储层,且在生产过程中要控制生产制度,防止压差过大加剧地层产水,为后期产水气井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S井区低渗油藏注水系统优化调整技术 
    李本双, 司远征, 李连群, 何冯清, 贺命, 袁鹏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62-66.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11
    摘要112)      PDF (527KB)(18)    收藏
    S井区注水系统主要存在设备能力不足、干线压损大、水井欠注较严重、设备维护工作量大费用高、站区水质污染等 问题。采用分压注水、注水设备配置优化、仿真模拟、非金属管材防腐、密闭注水等技术,对S井区注水系统进行优化调整。 调整后,S井区日增注水2 115 m3 ,水井配注满足率提高20.7%,油藏产量自然递减率下降4.8%,注水系统效率提高4.1%;原欠 注老井满足配注需求,对应井组日增油33.4 t,年增效2 675×104 元,得到了较好的提质增效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停泵压降法评价水平井暂堵压裂效果
    徐鹏, 项远铠, 刘蕊宁, 吕明, 陈神根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2, 18 (4): 79-83.   DOI: 10.12388/j.issn.1673-2677.2022.04.014
    摘要112)      PDF (1521KB)(42)    收藏
    吉木萨尔页岩油体积压裂水平井主要采用密切割+大段多簇的方法进行储层改造,为进一步提高改造效果,现场通 过暂堵方法促进裂缝均衡起裂。为评价暂堵有效性,基于停泵压降数据,利用压裂软件解释暂堵前后储层及工程参数,通 过试井软件进行对比验证。两类软件解释结果相近,结论可靠有效,且方法简单、易操作、节约成本,为现场暂堵试验提供 了有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暂堵后裂缝闭合时间延长,压裂液效率提高,改造区渗透率减小,暂堵剂有效封堵物性较好区 域,暂堵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