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6-10
    全选:
    ABSTRACTS
    2010, 6(2):  0-0. 
    摘要 ( )   PDF (27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牛圈湖油田侏罗系储层解释模型的建立
    谢佃和, 董双福, 李杨, 郑翔频
    2010, 6(2):  1-6. 
    摘要 ( )   PDF (5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为一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的"三低"特征,层内非均质严重,自然产能低,因此,对储层参数计算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该类储层特点,结合储层四性关系特点,建立适合该区的测井解释模型,为油田下一步精细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技术对策提供指导作用.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有效储层划分方法
    郑佳奎, 熊彪, 郗建强, 尹学琪, 梁辉
    2010, 6(2):  7-12. 
    摘要 ( )   PDF (5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满足牛圈湖油田J2x组油藏注水开发的需求,引入微电极测井方法,以此提高储层测井解释精细化程度.本文从微电极测井的适用条件、应用范围等方面,分析了微电极测井在牛圈湖油田的应用效果.同时,利用常规组合测井、核磁共振、阵列感应等测井资料,建立了几种有效储层测井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欧利坨子地区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黄国丽, 高娟, 薛辉
    2010, 6(2):  13-17. 
    摘要 ( )   PDF (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现代层序地层理论和沉积学理论,主要从地质、录井和测井资料入手,结合地震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建立了欧利坨子沙三段的层序等时地层格架,将沙三段划分为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所组成;该区沙三段物源主要来自北西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和湖泊相.研究区冲积扇扇中、扇三角洲和分流河道发育,为主要沉积相带.沙三上亚段以扇中和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沙三中、下段以扇三角洲和滨浅湖砂坝.
    留17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储量动用程度评价
    谢爽, 董伟, 李国艳, 张兴旺, 甘霖, 熊俊
    2010, 6(2):  18-23. 
    摘要 ( )   PDF (4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留西油田为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油藏构造破碎,断层多,断块多,勘探开发难度大;砂层厚度大,平面变化快,隔夹层分布不稳定,储层非均质严重;储层物性差,开发中出现注水压力高,吸水能力差,油井能量低,采液强度低,纵向动用程度不均.结合数模和动态分析对留17断块进行了储量动用程度评价.从Eclipse数模模型中导出剩余油储量,然后利用C++编程将其转换为surfer格式的数据,并在surfer中进行运算,得到剩余油储量,根据原始储量丰度,计算出动用程度等.
    隔板理论在红连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穆金峰, 唐学权
    2010, 6(2):  24-26.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储集层相对均质、层间变异系数较小的边底水油藏,在开发中,油井底水锥进快,采收率较低.但在大多数边底水油藏中,因其层间不规则夹层或半渗透隔层的发育,对油井底水的锥进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专家将其称为隔板理论.本文在认真分析底水油藏隔板理论的同时,结合红连油田红南2块白垩系油藏地质特征,剖析了该区块油藏长期高产稳产的原因,为下步同类油藏的开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灰色关联分析用于稠油产量递减分析与蒸汽吞吐优化设计
    文华
    2010, 6(2):  27-29.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产量递减分析和蒸汽吞吐优化设计是稠油油田开发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确定了产量递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注汽温度、注汽干度、注汽速率、周期注汽量及焖井时间进行了方案优化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结果可靠,在信息不完备、数据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该方法可扩大信息源,提高评价分析和方案优化的可信度,为经济开发稠油油田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罗二辉, 王晓冬, 王继强, 王建俊
    2010, 6(2):  30-34.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陆上开发的大油田大都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而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是注水油田开发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运用灰色模糊理论,针对水驱采收率,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注采对应率,油层动用程度,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阶段存水率,水驱指数,含水上升率和自然递减率等9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克服了当前普遍采用的简单的进行综合评价的局限性,既可方便的看出各指标因素的影响大小,指导进一步挖潜,又有利于横向对比,针对不同区块采取不同措施方案.以港东油田一区为例进行了分析,有效地指导后续开发工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LSF资源管理软件在地震资料处理PC集群中的应用
    方长江, 蒋在超, 史介新, 许涛, 关宇
    2010, 6(2):  35-37.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C集群的引入及耗时处理方法的常规化,给PC集群的管理、提高节点利用率及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了新课题.通过使用Platform LSF动态资源管理软件,改变了原来的资源管理方式,提高了PC集群的管理效率及生产效率.
    充气钻井在牛东火成岩裂缝性储层中的研究与应用
    赵前进, 杨勇, 何明华, 杨立军, 肖华, 王学成
    2010, 6(2):  38-43.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牛东区块是典型的孔隙-裂缝性火成岩低压储层,常规钻井中机械钻速低、易发生恶性漏失,给钻井及储层保护问题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为此,本文根据漏失速度,优选并优化了充气钻井方式及注入气液排量,同时应用了"PDC+螺杆"的欠平衡复合钻井技术,2007-2008年现场规模应用井数25口,使三塘湖油田原油日产量实现了千吨突破,解决了火成岩裂缝性储层井漏与机械钻速低的矛盾,为火成岩储层的快速高效开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茶皂素的泡沫性能研究
    黄文红, 皮晓龙, 黄文新, 王秀霞
    2010, 6(2):  44-46.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茶皂素作为农副产品,是一种天然的表面活性物质.本文采用瓦楞搅拌法评价了它的泡沫性能,它表现出良好的抗油、抗盐污染能力,而且可在PH为3~11的溶液中使用,是一种可用于石油工业的高效起泡剂.
    新型胺基抑制剂室内制备及评价
    梅宏, 席建勇, 赵新
    2010, 6(2):  47-49. 
    摘要 ( )   PDF (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胺基钻井液是国外近年来开发的一种高性能的抑制性水基钻井液,其主要处理剂是一种新型的胺基抑制剂.在室内合成了胺基抑制剂,试验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物加入速度对反应产物的生成有很大的影响;对反应产物进行了1H-NMR和红外分析,并与相应产品进行对比,与之有相似结构.考查了它的钻井液性能,试验结果胺基抑制剂有很好的抑制性能和润滑性能和钻井液配伍性.
    钻井液流变模式的探讨
    德米提, 石建, 李称心, 吐孙江
    2010, 6(2):  50-54. 
    摘要 ( )   PDF (3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几种钻井液流变模式及其流变参数,宾汉模式已被证明不适合大多数钻井液,幂律模式不能反映钻井液具有静切应力的特性,卡森模式、赫谢尔-巴尔克莱模式和罗伯特逊-斯蒂夫模式应用范围较广;介绍了优选钻井液流变模式的几种数学分析方法,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准确度较高,应用较为广泛;探讨了钻井液流变模式现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钻井液流变模式现场应用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元120长221油藏注水见效及井间连通性研究
    李成勇, 罗璇宇, 伍勇, 龚伟, 张锦良
    2010, 6(2):  55-58.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注水开采过程中,详细了解注采见效状况及井间连通性,对指导注水开发全过程,延长稳产时间,提高采收率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用相关系数理论,通过相关度的大小来判断油田注水见效情况及井间连通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表明Spearman秩相关系数能分析注水见效及井间连通性,本文的研究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效果评价
    杨旭, 杨迎春, 廖志勇
    2010, 6(2):  59-64.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通过多年的控水稳油,采收率仍然只达到12%,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以Ⅲ类缝洞单元为油藏单元的注水替油取得突破兴进展,预计可提高Ⅲ类缝洞单元采收率达2%,同时注水开发技术为塔河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注入剖面测井方法综述及优化选择
    李杨, 刘景华, 祁九菊
    2010, 6(2):  65-68.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注入井吸水剖面,对油田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油田常使用的几种注入剖面测井方法,包括同位素示踪注入剖面测井、电磁流量测井、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放射性相关法测井.本文对它们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适应油田开需要必须综合应用这些测井方法,才能保证和提高注入井流量测井资料的质量.
    杜239块吞吐后转蒸汽驱开发油藏工程研究
    李晓漫
    2010, 6(2):  69-72.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驱开发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并在齐40块中厚互层状油藏成功实施.与齐40块相比,杜239块油层厚度较大且油层组隔层条件较差,井间汽窜严重,因此如何合理划分开发层、设计注采井网,达到经济合理开发的目的是开发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油藏汽驱设计中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了一套注汽井网二套采井网的注采系统,满足汽驱生产井排液量、采注比要求,预测其阶段采出程度20%,最终采收率61%,开发效果较好.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小井距试验开发效果技术研究
    于霞, 邓琴, 吴新平, 吴让斌
    2010, 6(2):  73-79.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是特低渗透、微裂缝发育的巨厚层块状砾岩油藏.1979年采用反九点法面积井网试验开发,,井距从550m加密到275m,实现了全面注水开发."九五"后仍存在采油速度低、见效程度低、压力保持程度低等问题,于2004年在油藏中部4+5两套加密井网的叠加区开展了小井距试验,由275m×388m反九点加密为138m×195m反九点,后期转为五点井网平行裂缝方向注水.同时,控制单井注水量,采用点弱面强的注采政策,试验五年以来通过井网加密调整改善水驱控制程度,缩小井距、提高压力梯度使低渗透率油层充分动用起来,小井距开发在油田生产中后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胜利探区新近系气藏特征及开发策略
    焦婷婷
    2010, 6(2):  80-82.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胜利探区新近系气藏进行综合分析,地质特征:气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剖面上呈透镜状,主要发育有岩性气藏、断块气藏和断块-岩性气藏.气藏储层埋藏浅、压实程度低,以高孔高渗为特征,气、水关系复杂,一个含气砂体就是一个气藏单元.开采特征:气井生产过程中产量压力递减快、出砂严重.开发策略:实现合理开采应采取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开发对策,生产前进行先期防砂,根据不破坏储层结构、避免井底积液、合理利用地层能量等选择合理的工作制度,提高气藏资源利用率.
    具有底水油藏高含水油井封堵技术探讨
    李远林, 赵玲莉, 孔新民, 孔明炜
    2010, 6(2):  83-85.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疆油田各区块油井底水上窜使油井含水上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有相当大部分油井既存在管外窜,同时又存在地层窜.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的将具有地层封堵性好的KZ高强度封堵剂与新型油水井堵漏封窜剂XP-1(该剂在管外窜槽中能够快速形成网架结构,驻留性强)结合,通过合理的工艺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高含水油井封窜的成功率.
    原油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强及其计算
    古丽米热·吾甫尔, 玛热孜亚·白克立
    2010, 6(2):  86-89.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的自由外表面有平衡(即水平)表面和弯曲表面.该文章证实了原油表面下确实存在附加压强并对其存在的原因及如何计算进行了分析.
    SiO2含量对注汽锅炉的影响及分析
    唐丽
    2010, 6(2):  90-93.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达到高压蒸汽锅炉给水标准,可作为供给注汽锅炉用水.锅炉进水中硅含量过高会在锅炉运行中形成硅酸盐水垢,该水垢的主要成分为SiO2(20%~50%)和含硅化物,它通常在锅炉凝汽器和加热器等热负荷高的部位形成.针对六九区稠油污水回用锅炉中SiO2含量超标的现象,一旦注汽锅炉结垢将直接影响注汽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有必要对SiO2含量对注汽锅炉影响进行研究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或减缓注汽锅炉炉管结垢的发生.
    采用MATLAB语言编程对U形管式换热器管板厚度进行优化设计
    刘美丽, 周俊杰
    2010, 6(2):  94-97.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U形管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MATLAB进行编程,得到不同设计条件下的管板厚度值和一系列的厚度变化曲线图.分析管板厚度变化趋势图,得出了U形管式换热器的管板厚度与压差成比例关系,实现了对U形管式换热器管板的优化设计.
    炼油常减压装置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改造
    田军, 段友莲
    2010, 6(2):  98-99.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就在炼油厂常减压装置中加热炉扩容改造中,出现的物料出口的温度控制不稳定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旧的前馈-负反馈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加热炉扩容后出现的控制大滞后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利用霍尼韦尔可编程调节器的组态软件,进行了前馈-增益自适应的Smith预估补偿控制系统改造,保证了主参数的平稳,而且燃料用量也相应减少,满足了工艺的要求,使加热炉出口温度的控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丙烷装置沥青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与蒸汽背冷改造
    阿卜杜艾尼, 阿曼古力, 焦文让, 地木拉提·胡加
    2010, 6(2):  100-104.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丙烷装置沥青泵(P-104螺杆泵)机械密封在使用中出现的动环聚积结焦、波纹管失弹、密封面过度磨损等问题以及产生泄漏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对P-104螺杆泵机械密封采取蒸汽背冷和结构紧凑的集装式改造措施,并对密封装置在改造前后的使用效果、经济效益、环境安全等指标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