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本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征订
道德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6-10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油气勘探
姬塬地区长4+5致密油藏油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李成, 马艳丽, 淡卫东, 汪伶俐, 辛红刚
2016, 12(2): 1-5.
摘要
(
)
PDF
(26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储层致密,为典型的低渗透储层,在油藏大面积发育的同时,层间和层内含油性差异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油水分布影响因素待进一步明确。在储层及油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源储配置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等方面开展油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三叠系延长组长7广富分布的烃源岩与差异成岩作用形成的长4+5优质储层能够形成良好的源储配置,油气经裂缝等运移通道,在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大面积、大规模聚集成藏;受烃源岩厚度差异的影响,研究区东、西各区带成藏充注动力不等,含油饱和度不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石油局部富集程度,水下分流河道主砂带排驱压力较低、中值压力较低,是油藏的主要富集场所。
辫状河沉积储层内部构型研究在港东一区的应用
张会卿
2016, 12(2): 6-9.
摘要
(
)
PDF
(2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辫流带内部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仅表征清楚复合辫流带的分布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以港东一区馆陶组为例,采用逐级解剖、分级描述的方法,对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建立了五级构型界面——三级构型界面的岩电特征,重点针对心滩坝内部结构进行了详细剖析,并进一步分析心滩坝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层内剩余油挖潜,方案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利津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成烃特征及其对滩坝砂油藏的贡献
鲍燕
2016, 12(2): 10-13.
摘要
(
)
PDF
(2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利津洼陷沙四纯上亚段和纯下亚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两套烃源岩达到了好-较好烃源岩的标准,均可作为本区的有效烃源岩。从成烃特征来看,二者在伽玛蜡烷、三甲基萘、硫芴含量方面存在差异。油源对比表明,滩坝砂中原油饱和烃特征与纯上段烃源岩相似,芳烃特征更接近纯下段烃源岩,可见滩坝砂中原油主要来自纯上段烃源岩,也不排除纯下段的贡献。最后结合典型油藏剖面分析,建立了三种滩坝砂油藏成藏模式。
准东北部平地泉组特殊矿物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张丽霞, 韩晓程, 王菁, 刘丽, 丁风玲
2016, 12(2): 14-17.
摘要
(
)
PDF
(3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这里的造岩矿物与一般的常见的湖湘沉积矿物不同,研究区平地泉组出现来自地幔的岩浆矿物和热液流体参与沉积的特征。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钠长石、正长石、透长石、白云石、铁白云石、方沸石,少量的霓石(霓辉石)、硅钡钛石、石盐和黄铁矿等。平地泉组特殊矿物的出现,表明研究区平地泉组沉积成岩过程中有来自深部的超基性碱性火山碎屑矿物的参与,碱性岩浆活动及地幔物质对该地区矿物及岩石组合的影响较大。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形成的特殊矿物不仅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而且对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形成意义重大。此类特殊矿物的发现可能为致密油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特低渗透储层四性关系及有效厚度下限研究--以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长6储层为例
韩校锋, 耿燕飞, 施冬
2016, 12(2): 18-21.
摘要
(
)
PDF
(2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长6属于特低渗透储层,通过对研究区岩心、测井、录井和试油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了储层四性关系,解决了特低渗透储层油层段有效厚度下限值:渗透率的下限为0.1×10-3μm2,孔隙度下限为8.5%;电性下限电阻率9.5Ω·m,声波时差220.0μs/m,含油饱和度43.5%。此方法为长6储层及其他特低渗透储层进一步勘探开发及老井措施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水平井筛管顶部注水泥固井技术研究
郭新超
2016, 12(2): 22-25.
摘要
(
)
PDF
(1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疏松砂岩薄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进行开发,筛管直接完井,相比套管固井射孔而言,具有成本低,油层污染小,同时可以进行选择性开采等诸多优点。但油层上部井段通常需要下套管进行封固,筛管顶部注水泥完井工艺可以解决此类型井的固完井作业。从这类井的完井工作原理、施工要点、技术关键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研究。
三塘湖盆地深部地层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研究
李益寿
2016, 12(2): 26-30.
摘要
(
)
PDF
(9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钻井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钻井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井壁失稳问题。深部泥页岩易水化分散,火成岩地层易塌、易漏。针对地层特点和钻井施工难点,进行资料调研和室内实验研究。在确定不同地层钻井液密度窗口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深部地层井壁稳定要求的钻井液技术。现场应用4口井,钻井复杂事故减少,实施效果显著。
塔河油田复合射孔穿隔夹层剩余油挖潜技术
陈东波, 郑小杰, 龙武
2016, 12(2): 31-33.
摘要
(
)
PDF
(1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钻井轨迹偏离油层,常规射孔穿深不足于穿透隔夹层,剩余油开采难问题,研究了多级复合火药深穿透射孔技术。为了封堵出水层段,在射孔炮眼环境下进行了机械卡堵水实验。精细解释隔夹层,优化多级火药配置及装药量,现场应用一口井,达到了射穿隔夹层沟通剩余油的目的,并且有效封堵了出水层段,为塔河油田三次采油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思路。
高压气井环空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汪政明, 王庆, 刘茜, 汪学敏, 冉彦, 李彦岭
2016, 12(2): 34-36.
摘要
(
)
PDF
(1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压气井运行工况变化大,管柱性能及环空密封性要求较高,需开展针对性的研究。通过材质优选、气密封性能评价与检测、管柱结构研究等,形成了以SM-13Cr110材质油管、JFE-BEAR气密封扣、永久式封隔器、新型环空保护液等配套环空保护技术。该技术首次在呼图壁储气库、玛河气田应用,减缓管柱泄漏并降低腐蚀,为高压气井特别是储气库注采井的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油气开发
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Hall曲线特征研究与应用
臧克一, 卢立泽, 蒋利平, 刘敬强, 孙照磊, 黄凯
2016, 12(2): 37-40.
摘要
(
)
PDF
(1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拉克AH油田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类型复杂,储集空间以孔隙型为主,局部发育溶蚀孔缝,非均质性较强。针对该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采油井快速水窜、注水井注入压力高等问题,采用Hall曲线特征研究方法,对不同储层类型的Hall曲线响应特征进行分类分析,得到了5种类型的Hall特征曲线。并应用此方法分析了同一井组在不同注水阶段的Hall曲线变化特征,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本研究对同类型油藏深化储层特征认识、快速制定注采调整措施及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克拉玛依油田低渗油藏二次开发后稳产技术研究--以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袁述武, 李芳, 金萍, 黄焕, 吉林
2016, 12(2): 41-45.
摘要
(
)
PDF
(2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针对低渗油藏二次开发后普遍存在的油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地层压力下降等问题,以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开展了剩余油、砂体构型、注采对应、储层渗流机理及合理界限等研究,合理指导油藏注水开发,通过实施精细注采调控、注采对应补层及油水井综合措施等,油藏近两年递减明显减缓、含水保持稳定,地层压力稳中有升,并以此为鉴寻找和建立一套适合低渗油藏稳定开发的技术政策。
东胜气田水平井井筒压力预测模型评价与优选
张凌筱, 周舰
2016, 12(2): 46-49.
摘要
(
)
PDF
(15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地预测水平井井筒压力分布,是搞好气井生产设计和系统分析的基础。利用东胜气田水平井流压测试资料,对5种工程常用的气液两相管流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No-Slip模型预测的压力值与测试值的平均压降百分误差为-5.01%,平均绝对压降百分误差为8.34%,标准差为5.76%,准确性最好,其次是Hagedorn-Brown模型,这两种模型均优于其他模型。可将No-Slip和Hagedorn-Brown模型作为东胜气田水平井井筒压力分布预测模型,能够满足工程计算要求。
油砂气浮选分离技术研究
赖德贵
2016, 12(2): 50-52.
摘要
(
)
PDF
(10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砂热化学水洗分离技术”在油砂工业化、规模化开发中存在的局限性,考察加拿大油砂水洗分离技术及生产过程,提出对油砂分离过程进行深化研究,通过大量的室内研究与实验工作,研发出油砂浆化反应技术、油砂气浮选分离技术,油砂浆化、气浮选分离药剂体系,确定油砂浆化最佳反应工艺参数、气浮选分离工艺参数。油砂浆化+气浮选分离技术路线与油砂常规水洗工艺技术路线相比,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达到相同除油率的作用时间减少一个数量级,除油效率达到91%。
馆陶SAGD底部油藏挖潜研究与应用
尹志成, 王璐璐, 张祖鑫, 黄显德, 王秀
2016, 12(2): 53-56.
摘要
(
)
PDF
(17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84块馆陶油藏自2005年转入SAGD开发以来,采用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方式开发。早期受馆陶油层底部低物性夹层发育影响,SAGD水平井底部剩余油层厚度在10 m左右,经过十年SAGD开发,底部油层温度在其“烘烤”效应下,逐年升温至160℃以上,超稠油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通过高温脱水试验,当温度大于110℃时,超稠油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油水密度差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超稠油剩余油主要聚集在油层底部。利用直井调层不注汽试采底部油层,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因此,在底部油层厚度大于8m的区域,优选长停井上返调层挖潜底部油层,可有效盘活馆陶SAGD底部剩余储量,该研究的成功应用对提高馆陶组油藏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套管固井滑套分段压裂技术在东胜气田的应用
杨文波
2016, 12(2): 57-59.
摘要
(
)
PDF
(19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东胜气田杭锦旗区块气井压裂后续改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进了连续油管套管固井滑套分段压裂技术。该技术通过无限级滑套和套管一起固井,然后下入连续管井下工具组合逐个打开无限级滑套进行压裂。该技术在杭锦旗区块××井进行了先导性试验,有4个滑套均顺利打开,当超压滑套不能打开时,及时进行了喷砂射孔,顺利完成了8段的主压裂,压裂过程中封隔器均坐封稳定可靠,解封顺利。连续油管套管固井滑套分段压裂技术的成功实施为非常规油气藏的压裂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就地生成二氧化碳吞吐开采稠油室内实验研究
王佩文, 刘春艳, 万小迅, 孟宪伟, 张浩
2016, 12(2): 60-65.
摘要
(
)
PDF
(15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国内某油田的稠油样品,根据此油田的物性,在实验室制作填砂管模型,设计了连续二氧化碳吞吐+水驱油、二氧化碳吞吐+水驱交替实验方案,对不同原油黏度、不同物性及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岩心进行了驱油效率的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原油黏度较小、物性较差、含油饱和度较高的岩心驱油效果较好,本文的实验结果可以为油田实施二氧化碳吞吐方案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同时介绍的就地生成二氧化碳技术可以解决油气区天然二氧化碳气源的短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运输、储存问题,大量注气带来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注气利用率低和工艺成本高的问题等。
工艺设备
桥式同心分注管柱技术研究及应用
褚艳杰, 陈新志, 张健, 阿地里·热合曼马云
2016, 12(2): 66-69.
摘要
(
)
PDF
(1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桥式偏心分注工艺投捞工作量大、故障率高,液力投捞分注工艺分层级数受限,以及准东沙南油田层间高压差井分注困难等问题,开展了桥式同心分注工艺及测调技术研究及应用,并配套优化井下管柱,在沙南油田应用22井次。该工艺有效解决了沙南油田高压差井分注难题,提高了分注井测试成功率、效率和精度,大幅减少水井故障率,满足油田精细分层注水的需要。
油田注汽锅炉蒸汽干度电导法和化学法测定差异原因的分析
鲁冬, 伍小三, 钟汉昌, 靳光新, 冷东
2016, 12(2): 70-73.
摘要
(
)
PDF
(1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干度是衡量油田注汽锅炉安全运行中蒸汽品质的一项重要参数,也是影响稠油热采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油田注汽锅炉蒸汽干度测定常采用电导法和化学法,这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受检测环境、检测方法、检测介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其测定结果有所差异。针对蒸汽干度两种测定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其差异原因及规律,为准确测定锅炉蒸汽干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种SAGD注采井口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高亮, 王海涛, 刘皓, 邹伟, 彭玉梅
2016, 12(2): 74-75.
摘要
(
)
PDF
(15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SAGD生产工艺在新疆油田超稠油开发领域的规模化推广应用,注采井口装置作为控制注汽和采油过程的主要井控装备,其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SAGD注汽和采油效率。现役注采井口装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开发前期的使用要求,但随着开发深入和工况条件的变化,这类井口的结构和性能等环节在应用中陆续暴露出了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其不能满足带压作业的要求加大了后期维护难度。为了解决上述SAGD注汽和采油井口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我公司研制了一种SAGD注采井口装置,其主要特点在于首次采用了平行双蘑菇头式油管悬挂器、应用了全金属密封结构和更合理的整体结构设计。
新疆油田风城稠油稀释法管输工艺研究
李卫涛, 张庚兴
2016, 12(2): 76-78.
摘要
(
)
PDF
(1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城稠油外输管道设计输量500×104 t/a,管长102 km,是我国目前管输规模最大、管输距离最长的稠油输送管道。新疆风城稠油密度大、粘度高、凝固点高,外输难度较大。通过对国内外常用稠油外输工艺进行比选,确定新疆风城稠油采用稀释法外输工艺,稀释剂采用柴油馏分,以保持油品的环烷基特性,并通过实验数据,确定了合适的掺混比例。
降低气田水套加热炉能耗技术研究与应用
董江洁, 黄小奇
2016, 12(2): 79-83.
摘要
(
)
PDF
(17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套加热炉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加热,随着介质流量、压降相对设计参数的大幅降低,加热所需能量降低,加热炉负荷低,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一旦加热炉故障停运,有可能导致气井关井停产,影响天然气供应。为此,以提升加热炉运行负荷,降低炉群故障率,并降低因水套炉故障引起气井关井的可能性为目的,进行炉群一体化研究:通过外置循环泵将炉水并联循环,使用一台加热炉提供能量对炉群进行加热,以提升加热炉工作负荷及排烟温度,使其余加热炉成为备用,增加系统稳定性。在炉群一体化运行改造后,通过对系统调试考核、分析计算及近半年的运行证明,改造取得了预期效果,并降低了水套加热炉能耗。
凝析油储罐区安全风险分析方法与运用
魏川, 熊涛, 张艳, 王明
2016, 12(2): 84-88.
摘要
(
)
PDF
(1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所辖各天然气站区凝析油储罐区为例进行安全风险分析,采用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识别重大危险源,根据危险度R确定级别,运用HAZOP方法分析,针对不同工艺参数偏差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提出了防范措施建议。通过对凝析油储罐区的安全风险分析,为企业采取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